在2016年热映的电影《疯狂动物城》中,绵羊贝尔—没错,就是那位不甘久居人后的卷毛女副市长,为了权力而使用“午夜嚎叫”花的汁液,以致本已抛弃野蛮性格的掠食者再度发狂。对于动物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好在它们最终使用了疫苗,故事也很“迪士尼”地圆满结束。 事实上,与其类似的生物疫苗不仅仅存在于动漫世界中。于2016年末发布招股书的申联生物医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申联生物”)就是一家专业从事兽用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主要产品为口蹄疫疫苗。 据招股书披露,该公司此次计划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新股不超过3306万股,拟募集资金6.02亿元,其中5.02亿元用于悬浮培养口蹄疫灭活疫苗项目,剩余1亿元则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报告期内,该公司在国内猪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市场占有率均保持第一,经营业绩优异。但《投资时报》记者发现,该公司的靓丽业绩却是由政府采购一手撑起,每年度政府招标采购收入占比均在99%以上,并且仅有“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这一种经营产品。随着2017年猪瘟、蓝耳两大猪疫苗品种取消招采,中国动物疫苗销售体制市场化成为趋势,一味依赖政府招采和单一产品的申联生物的前途,并不如想像中那么光明,就像朱迪兔警官在到达动物城后才发现,世界从来都是多面的。 此外,该公司疫苗产品为申联生物原实际控制方独家技术授权,而由此产生的技术使用费现在却成为财务负担,官司纠纷正找上门来。 单一产品过于依赖政府采购 据《投资时报》记者了解,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和可快速远距离传播的动物疫病,侵染对象是猪、牛、羊等主要畜种及其他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中国目前对口蹄疫实施强制免疫,而当前的采购渠道包括政府采购和市场采购,其中又主要以政府采购为主。 据中国报告网显示,2013年以来,中国口蹄疫疫苗市场规模不断增加,2015年市场规模约34亿元。国内目前生产口蹄疫疫苗的企业有6家,分别是生物股份、中牧股份包括兰州生物药厂和保山生物药厂)、天康生物、中农威特、必威安泰和申联生物,上述6家企业合计获批生产19种口蹄疫疫苗产品。 但从市场份额来看,申联生物似乎并不占优势。以2015年为例,生物股份当年口蹄疫疫苗销售额约12亿元,占比约35%;中牧股份同年口蹄疫疫苗销售额约5亿元,占比约15%;而申联生物销售额则为2.40亿元,占比约7%,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该公司因目前仅取得口蹄疫疫苗一种产品的定点生产资格,故仅有单一产品“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销售,销售方式包括政府招标采购和直接销售,但绝大多数产品为政府招标采购。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政府招标采购的营收占比分别达到99.73%、99.60%、99.90%和99.98%。 业内人士称,这也许与行业特性有关,国家强制免疫用生物制品由农业部指定的企业生产,依法实行政府采购;而非强制免疫范围的则采取市场化销售。但受政策影响较大的政府采购行为能否为申联生物带来可持续性的收入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农业部公告称,自2017年1月1日起,中国将继续优化强制免疫补助政策,未来将进一步调整疫苗采购和补助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的强制免疫实行“先打后补”,逐步实现养殖场户自主采购、财政直补。这使得动物疫苗销售体制开始向市场化迈进,对于目前过于依赖政府采购的申联生物来说,开始着力于对其他营销渠道的建设或许已成当务之急。 上述公告还宣布将对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暂不实施国家强制免疫政策,也就是取消了对这两大猪疫苗品种的政府招标采购。这也为仅依靠生产“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一种产品为生的申联生物敲响了警钟,一旦政府取消对该疫苗的招采,目前的申联生物可能无力承受由此带来的变化。 此外,兽用疫苗产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而疫病毒株存在变异、养殖环境复杂,实际产品使用效果有待实践检验,导致该公司存在前期研发不确定性的风险。同时,研发的产品如未能顺利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生产批准文号等情况时,将对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带来不利影响,使公司盈利能力面临下降的风险。 专利技术外来麻烦多 研发能力对于兽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招股书显示,该公司报告期研发费用的营收占比保持在10%左右,2013年更是达到了18.32%。但出人意料的是,申联生物在生产目前的唯一产品时,也需向他人支付技术使用费,这不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了影响,也曾使申联生物深陷专利纠纷案。 首先,与4家同行业上市公司(生物股份、海利生物、普莱柯和瑞普生物)相比,该公司在报告期各期末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相差较大。具体来看,申联生物于2013年末、2014年末、2015年末、2016年6月末的流动比率分别为1.71、1.13、1.46和2.34,而4家同行业公司均值则为3.99、4.64、4.90和4.65;该公司于2013年末、2014年末、2015年末、2016年6月末的速动比率分别为1.48、0.96、1.20和2.00,而同行业公司均值则为3.55、4.03、4.49和4.23。招股书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为各报告期期末应付公司兰州募投项目建设工程款、应付投资者股利、应付UBI技术使用费数额较高所导致。 值得注意的是,应付UBI技术使用费数额较高也使得该公司的管理费用维持在较高水平。报告期各期,该公司的管理费用分别为5956.86万元、4923.32万元、4699.81万元和2745.90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85%、24.18%、19.51%和19.75%,而4家同行业上市公司均值则仅为14.98%、16.76%、16.82%和17.58%。 招股书称,公司管理费用主要为职工薪酬、支付UBI技术使用费以及研发费用,而支付UBI技术使用费则对公司管理费用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起了主要作用。根据公司与UBI签订的《技术费确认协议》《关于“猪合成肽口蹄疫疫苗”及其延伸技术的技术费协议》,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公司每年计入管理费用的技术费分别为1846.36万元、600.00万元和985.00万元。 然而,这并不是技术使用费的全部数额。数据显示,2013年末、2014年末,公司应付UBI及联亚生技的技术使用费合计为7778.41万元和8378.41万元,营收占比达到40.28%和41.14%。由于2015年该公司已将2013年及以前年度技术使用费支付完成,所以应付技术使用费下降较大,但2015年末应付技术使用费仍旧达到了1585.00万元。 专业服务费数额较大 《投资时报》记者还注意到,2014年专业服务费数额较大也对该公司管理费用率较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与疫苗专利技术有关。 据招股书披露,该公司支付的专业服务费主要为向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支付的相关费用。2014年度,专业服务费为837.62万元,大幅超过2013年度和2015年度,主要系2014年该公司因与UBI专利纠纷向聘请的律师事务所支付的专业服务费用,但招股书对专利纠纷事件并没有作进一步的介绍。 《投资时报》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申联生物最开始为UBI(美国联合生物医药公司)于2001年出资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后吸收合并华新牧业变为中外合资企业,此时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UBI。但在后续的几次增资和股权转让中,华新牧业原股东杨玉芳等人逐渐掌握公司实际控制权。截至此次招股书签署之日,UBI的持股比例已降为20.85%,而杨玉芳则以27.53%的持股比例成为公司单一最大股东。需要注意的是,申联生物目前生产的单一产品“猪合成肽口蹄疫疫苗”的专利权为UBI所有,UBI以合资公司同意支付销售收入的10%及其他专利费用为条件给予申联生物“猪合成肽口蹄疫疫苗”技术在中国境内的独家使用权。 而招股书中提及的专利纠纷案件其实自2012年就被法院受理,UBI因申联生物尚未对其支付产品销售收入的10%及其他专利费用而将申联生物告上法庭,最终UBI因依据许可协议缺乏请求权基础而败诉。而从申联生物近几年向UBI支付的高额技术使用费来看,事件似乎已经解决,但UBI曾在向申联公司中方股东的发函中表示,因申联公司中方管理层妄加指责UBI不应该既占有技术股份,又收取10%的费用,故增加了UBI对双方合作前景的担忧。 此外,申联生物和UBI于2014年还有一场有关公司决议撤销纠纷的案件被审理,频频对簿公堂的合作双方在未来恐怕还会面临诸多摩擦,这对于申联生物和UBI的后续合作来说或许是个考验。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