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深度起底中国成品油出口机制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04-19 17:19:59 来源:中信期货研究资讯

自2013年以来,中国成品油出口量大幅增加;汽柴煤油出口量年均增加33%,净出口年均增长60%。成品油出口大增原因在于供应增加需求放缓,市场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过剩产能压力需要通过出口化解。进口权放开使原油进口量快速增加,新装置投产使炼能继续扩张,成品油产量保持增长;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升级,新能源替代效应使2016年成品油需求出现八年来首次同比下滑。


目前成品油出口仍面临诸多挑战:国内外定价机制及价格差异使出口利润受限、品质差异增加炼厂工艺调整要求、基础设施不完备限制出口物流、周边炼能快速增长挤压出口空间等。相关政策如进口配额、出口配额、出口政策、产能规划等也影响未来出口市场。下文将就成品油出口进行历史回顾、现状梳理、未来展望。


一、成品油出口回顾


1.1 分时期回顾


1.1.1 供不应求阶段(2005-2008)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品油需求强劲,整体市场供不应求。一方面,国内产能增长不及消费。工业发展带动柴油需求大幅增加,而过去炼能多以富产汽油的催化裂化装置为主,柴油供应紧张频现;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汽油阶段性供应紧张。另一方面,国内外价格倒挂抑制生产积极性。国内成品油调价周期较长,国际油价快速上行,生产利润微薄甚至亏损,部分产能主动限产。在此期间,消费量年均增加8%,而产量净增加6.4%,成品油市场以净进口为主。


1.1.2 供需平衡阶段(2009-2012)


2008年金融危机后,工业发展短期受挫。2009年成品油需求转为负增长。此后政府经济刺激下消费虽恢复上行,但增速已大为放缓,而产能却快速扩张。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使调价周期由原来22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炼厂利润回升增加开工积极性。期间年均消费增速回落至6.3%,而产量增幅则上升至7.8%。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成品油市场由净进口逐渐向净出口过渡。


1.1.3 供过于求阶段(2013-2016)


2013年后,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原料进口增加,精炼产能扩大、消费增速下滑使成品油市场全面进入供过于求阶段。此前柴油短缺使新增产能以富产柴油的加氢裂化为主,工业需求低迷使柴油过剩压力尤为明显;而汽车销量继续增加对汽油消费形成支撑。柴汽消费比持续下行,炼厂相应下调柴汽生产比。成品油出口由平稳增长进入快速增长,柴油成为出口增速最快品种。




1.2 分品种回顾


1.2.1 汽油


汽油是中国传统出口产品,主要出口对象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2000年汽油出口量为455万吨,而柴油仅为55万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原油进口关税从16%下调至0,汽油进口关税从9%下调至5%;汽油出口占产量比由1996年的4%,大幅增加至2003年的16%(图5)。此后经济快速发展、汽车销量大增促进国内汽油需求,国家对成品油出口调控,并于2006年取消出口退税,出口增速开始放缓。2008年,奥运会前为确保供应,国家减少出口增加进口,15年来首次出现季度净进口,出口产量比下滑仅3%。


2009年后,尽管经济增速放缓,大部分成品油需求下滑。但在降低购置税等一系列汽车消费鼓励政策下,汽车销量持续增加,国内汽油需求维持较高增速。而此前数年炼厂持续提高柴汽生产比,新增产能以主产柴油为主,汽油供应增幅相对较缓。近年来尽管汽油出口回升,但占产量比仍维持相对低位。直到2016年出口量才首次超越2003年的前高。


1.2.2 柴油


以2008年为拐点,柴油市场经历从净进口到进出口的转变。1999-2008年,柴油需求量年均增速达11%,工业化中期阶段柴油需求快速增长。国内柴油倾向工农业需求,政策定价相对低位,产量增幅不及消费,柴油进口持续增加。柴油需求增幅高于汽油,传统产能以汽油为主,柴油消费比及生产比持续上行(图8)。2008年,国际油价高位使一季度炼厂亏损减产以及奥运前确保供应,柴油进口创15年来新高。


2009年,受工业低迷影响,柴油需求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柴汽生产比及消费比开始拐头向下。2009-2016年均增速仅为2%;期间仅2010、2011年实现了13%和7%的需求年增幅,其余年份增幅均不到1.5%,并于2016年再次出现负增长(-5%)。2010年部分由于当年节能减排限电措施增加对柴油发电的需求;2011年则是由于当年二三季度检修高峰期数起火灾事件使柴油供应下滑,四季度农忙及工业需求旺季,国家下调成品油价刺激需求,柴油短期供不应求,再度停止出口紧急进口确保供应。


此后柴油需求继续放缓,出口大幅增加以化解国内过剩压力。出口量从2012年的185万吨增加至2016年的1540万吨,年均增幅166%,成为成品油出口增速最快品种。2015年柴油出口量首次超过汽油成为第二大出口油种,2016年首次超过煤油成为第一大出口油种。


1.2.3 煤油


中国煤油出口量自2004年以来保持年均17%的速度稳定增长,整体受经济周期影响弱于汽油和柴油,但仍然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8年前,产量低于消费,进口大于出口,出口占产量比快速上升。2009年出现供需拐点;七年间产量增幅年均17%,而需求增幅仅11%,出口大幅增加,进口持续下滑。2011年国内航煤价格实现与国际价格接轨,相比于汽柴油相对滞后的定价机制,更有利于稳定出口利润;炼厂减产柴油增产煤油,努力拓展出口市场。航煤出口对象较为分散,主要通过香港、新加坡转出口至其他东南亚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国也有一定出口量。



1.2.4 燃料油


汽油、柴油、煤油为目前成品油主要净出口品种,而燃料油、石脑油、液化天然气为主要净进口品种。韩国、新加坡和俄罗斯为中国燃料油传统进口来源国。近年来由于俄罗斯加工深化燃料油减产,以及中国与委内瑞拉的石油换贷款协议;俄罗斯燃料油进口份额由2005年的20%下降至2016年的10%,委内瑞拉份额则由3%提高至24%。同时韩国份额逐年萎缩,新加坡份额则有所上升。


过去燃料油进口主要用于山东炼厂原料、南方省份发电、以及船燃需求。2006年前后广东等省份逐渐转为使用进口液化天然气发电,燃料油需求及进口下滑;广东曾是燃料油第一进口大省,而目前进口量趋零。2009年开始山东地炼经历第一次产能扩建周期,燃料油作为地炼主要加工原料进口量持续增加,山东地区进口占比高达70%。


2012年后,山东地炼开始原料结构优化为特征的第二次扩张周期,随着中海油、中化工对地炼收购使原油获取更为容易,而2015年原油进口使用双权放开更使地炼原油进口量大增,因此对燃料油需求大幅下滑。2016年中国燃料油净进口量降至2000来最低水平,山东进口占比也减少至仅约10%。


2000年后中国大部分成品油产量均有较大提升,但加工程度深化使燃料油产量基本维持稳定,未有明显扩张。随着未来国际海事组织(IMO)逐渐提高对船燃含硫量要求,部分燃油或被柴油替代,全球范围内中长期燃料油需求及供应或将逐渐趋降。目前我国燃料油主要出口对象对巴拿马、香港、新加坡等转出口地区。



1.2.5 石脑油


石脑油作为主要的化工轻油原料,近年来随着化工行业发展乙烯产能扩张,石脑油需求大幅增加。2005年乙烯装置大量投产,石脑油出口量开始由升转降。2009年中国对石脑油消费税实行先征后返,中国首次由石脑油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尽管国内炼厂增加轻油产量,乙烯产能调整原料结构,增强厂间互供,但供应增幅仍不及消费增幅,进口持续上升。2009-2016年,产量、消费、进口、出口量年均增幅分别为13%、15%、19%、-11%;2015年石脑油出口降至零,而进口则增至665万吨。未来随着新增产能投产,石脑油进口量或将继续增加。


1.2.6 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LNG)为近年来成品油消费增速最快品种。1995-2005年国内LNG市场曾经经历过一段繁荣期;2004年随着西气东输管道的建成,天然气在燃气领域替代使LNG消费增速大幅放缓。2005年开始出口占产量比迅速增加,进口量持续下滑。直到2013年,国内首座产能为60万吨/年的丙烷脱氢(PDH)装置在天津渤化投产,国内PDH产能进入快速扩张期,对LNG需求开始复苏。2013-2016年间,LNG需求及进口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和47%;目前LNG月80%用于化工行业,其余在燃气及工业领域仍有部分需求。



二、成品油出口现状


2.1 出口数量


2016年中国柴油、汽油、煤油出口量分别为969、1540、1310万吨,同比增加115%、67%、6%;产量分别为17918、12932、3984万吨,同比-0.5%、+6.8%、+8.9%;出口占产量比分别为8.6%、7.5%、32.9%,同比增加4.6%、2.7%、-0.9%。年内表现最突出品种为柴油,在国内需求下降,产量同比下滑的情况下,出口量翻番成为最大出口品种。年内柴油库存大幅去化,年底库存量创五年新低。2017年1-2月,柴油出口继续增加,同比上升32%、67%。与一般贸易相比,来料加工贸易可以免征消费税和增值税约2000元,成为成品油出口主要方式。



2.2 出口来源


目前成品油主要出口来源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6年汽油前三出口省份辽宁(34%)、福建(20%)、山东(13%);前三出口海关为大连、厦门、南宁。柴油前三出口省份为辽宁(20%)、江苏(13%)、广东(11%);海关为南京、大连、上海。煤油前三省份为广东(23%)、上海(18%)、辽宁(11%);海关为上海、大连、海口。


辽宁省为汽柴油出口最大省份,主要来自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由于大连西太是我国第一家中外三方合资石化企业,成品油出口限制较少,因此出口占比相对较大,大连海关也成为主要出口海关。其他主要出口企业包括东北大连石化和辽阳石化,华东上海石化、高桥石化,华南茂名石化、广州石化等。目前国营炼厂仍为出口主体,地方炼厂出口量相对较少。



2.3 出口对象


目前成品油主要出口对象为东南亚国家。2016年汽油前三大出口目的地为新加坡(53%)、马来西亚(15%)、印度尼西亚(8%);柴油前三大出口目的地为香港(16%)、新加坡(25%)、菲律宾(16%);煤油前三出口目的地为香港(30%)、美国(15%)、澳大利亚(9%)。新加坡作为亚洲的油品交易重心,是中国成品油的主要出口市场,其境内消费较少,主要转出口至东南亚其他国家,香港也主要为转口。东南亚主要缺口国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越南等。


亚太地区成品油整体过剩,中国成品油的出口进一步加大区内竞争,因此需要开拓出口空间。澳大利亚由于国内大量老旧产能关停,或将取代印尼成为亚太成品油第一大进口国。南美、非洲作为成品油净进口地区,市场也有待开拓。



2.4 出口配额


2015年11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联合下发《关于暂时允许符合条件的炼油企业开展进口原油加工复出口成品油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符合申请条件的炼油企业可成品油出口配额。11月中化泉州成为三桶油外首家获得出口配额企业;12月东明石化成为首家获得配额地方炼厂。目前配额由商务部按季度发放,当季未完成量可结转至年底使用。


2016年,商务部及海关总署共下发出口配额4462万吨,汽油、柴油、煤油分别1180、1739、1543万吨。地方炼厂共获得配额167万吨, 实际完成约100万吨,完成率约60%。2017年第一、二批出口配额共1574万吨,同比大幅减少1969万吨。由于2016年配额完成欠佳,2017年暂停向地方炼厂发放出口配额。




地方炼厂成品油出口业务并未规模拓展的主要原因包括:


1)出口利润欠佳。与国内价格相比,出口加运费难以盈利,且不享受国家对于主营企业的补贴政策。


2)出口业务生疏。来料加工出口流程繁琐,耗时长达两月,地炼出口缺乏经验。


3)政策导向不明。出口配额发放并未成为常态,若未完成配额将面临取消风险。此外基础设施、港口物流、代理操作等因素也限制地炼扩展出口业务。


2.5 出口政策


目前我国成品油出口方式包括: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贸易、保税仓库进出口货物、边境小额贸易。2006年,由于成品油需求增长油荒频现,国家取消出口退税,通过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需缴纳消费税增值税约2000元/吨,因此来料加工成为近年来成品油出口主要方式。2006年11月,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提高机电、成品油等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恢复成品油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增值税全额退税(17%)。出口退税恢复或将促进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增长,但这两种贸易方式目前占比不到20%,且消费税未发生改变,因此对实际出口提振效果或许有限。


三、成品油出口展望


自2013年以来,随着精炼产能扩张内需放缓,中国成品油出口步伐加快。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或体现为以下趋势:


1.出口数量继续增加  2017年主营炼厂新增产能约3000万吨/年,未来三年内新增规划产能至少8000万吨/年(表3)。此外地炼产能也仍在扩张当中。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下滑,需求量最大的柴油已开始出现负增长。原油进口量则随着两权放开或将继续保持增长。原料供应增加、产能持续扩张、需求增速下滑,未来成品油供过于求局面或将继续,产能过剩压力需要通过扩大出口进行调节。


2.出口品种由汽油逐渐转向柴油 柴汽生产比和消费比自2008年出现拐点已持续下滑数年,而出口比则持续上升。2013年来汽油需求在国内汽车保有量快速支撑下维持相对较高增速,航煤需求在航空业发展下保持中速增长,而柴油需求则因经济结构转型大幅下滑,出口连续超越汽油和煤油成为第一大出口品种。未来柴汽消费比或将继续下行,短期柴油出口压力仍然加大,长期或将驱动国内供应结构的再平衡。


3.出口主体仍为国营炼厂 尽管2016年国家放开地方炼厂成品油出口权,下发出口配额,但地炼由于出口利润缺乏吸引力等原因并未大规模开展出口业务。而国营炼厂则承担着通过成品油出口调节国内供需平衡的任务。在2016年短暂试点后,2017年地炼出口配额暂停发放。未来地炼或仍将主供国内市场及满足国营炼厂外采需求,而出口业务仍主要通过国营炼厂操作。



4.出口对象逐渐多元化 印度尼西亚是亚太传统最大成品油进口国,进口量约为2600万吨/年,其中汽油1600万吨,柴油1600万吨。印尼国内炼厂产能增长缓慢,增速不及需求,预计仅进口量仍将维持较高水平。澳大利亚也是亚太主要成品油净进口国,国内炼厂由于规模较小、设备老旧、工艺简单,大量产能面临清退,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年进口量约2700万吨,其中柴油1200万吨、汽油700万吨、航煤480万吨。非洲和南美为亚太之外成品油主要净进口区域。因此除了巩固亚太市场外,澳大利亚及非洲市场或为未来继续开拓方向。


5.出口市场竞争加剧 近年全球精炼产能保持较快增长,未来数年预计主要新增产能集中在亚太和中东地区(图31-34)。中东拓展产业链附加值,而亚太将成为其未来成品油出口对象,因此将压缩日韩中印等亚太国家的内部出口空间。而北美页岩油大量增产,预计成品油产量也将继续增长,主要出口至南美和欧洲,将继续挤占亚太成品油出口的外部空间。而中国成品油的新增出口又将取代部分日韩新台的出口份额。未来中国成品油出口面临竞争或将加剧。


6.出口品质差异化 2017年我国成品油已全面实施国五标准(硫含量<10ppm),而东南亚国家目前还停留在国四(硫含量<50ppm)甚至国三(硫含量<500ppm)水平,因此出口面临质量过剩问题,增加了对炼厂工业调整灵活度要求,以及对罐容存储能力需求。


7.出口基建设施仍需完善 国内成品油主要出口对象为东南亚国家,采用的主要船型主要为3万吨级的中程油轮(MR级),而出口至中东和非洲则需采用6万吨或8万吨级的远程油轮(LR1或LR2级)。目前物流方面主要面临着单船出口货量、靠泊计划、罐容、码头的限制,以及出口效率低造成滞期费损失较大。因此需要未来进一步优化发展规划,提高中国成品油出口竞争力。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