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期货分析师,在中国分析师的大会上和大家一起沟通交流。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中国宏观经济与大宗商品周期。今天的演讲主要是宏观经济,中国是很特殊的经济体,政府占有资源的40%,所以政府的本身也是运动员之一,在国际的经验中,中国有变形的时期,这个变形对投资很关注。 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长期的。从2008年开始我们有个观念,这是百年不遇的危机周期。这个衰退的过程中,靠中国是无法和大周期力量进行抗衡。产业周期刚好进入第九年,去年供给侧改革为什么出现?我觉得很多东西互相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商品来说,价差小周期。 我自己做研究,我把宏观、大宗作为三个方向,宏观决定方向,宏观对整个商品的走势有主要作用。第二,产业决定品种,我们做黑色,最差的产品是卷板,最好的品种是什么?由产业周期决定的。比如说化工周期,产业链非常长。第三,技术交易。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开始进入反弹,大家并不相信,到2009年5月份出现了报复性上涨,后来进入了长期性下跌,这个跌的周期非常长。现在大家更多的说是供给侧改革,我相信没有供给侧改革,这波涨势的时间节奏完全存在,供给侧改革在部分产品上使时间得到强化。后面会说供给侧改革为什么推出,对整个商品重心的上移的影响。这个大周期的影响,60个月的下跌过程中,是清库存的过程。在2015年,我们的需求被低估了,2016年我们的需求被高估,2017年,我们重新进入清库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内生的规律。美国、欧洲这些国家都可以借钱消费,只有在某一个点上达不到平衡,这个为金融危机。30年的发展,每隔30年,新兴国家崛起,一定会改变原有的定价规则。这是每隔30年一次的,在一战之后出现了一波大的金融危机,很多矛盾并不是很容易解决的,所以每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都将改变全球,这个规则的变化很混乱。对我们来说,2008年之前所有的国家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已透支未来,透支到一定的时候,所有的债务解决不了,这样的话,市场进入漫长的调整周期。我们要知道,这种大周期性的变化,是一个全球共振的,中国不是要刺激需求,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对抗这种趋势,不如停下来,解决内部的问题,才有后面的供给侧。在过去的30年,每次出现经济危机以后,自然而然想到宽松货币、扩需求。美国企业一出现问题,企业关闭,然后企业破产,2008年之后,美国企业大规模地经济效益下滑,之后极速上升。2012年到2015年美国的企业经营非常好,进入正循环,带起全社会。为什么我们要供给侧?我们的需求扩充无效,会通过金融的溢出效益,我们支持不了全世界,但是我们会背上无穷的债务。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上次是1929年,所有的大萧条都是消费透支未来形成的。我们有金融杠杆,金融和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透支未来,透支未来的时候解决不了,只有耗时间,这是时代性的变化。不断地通过债务扩张把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逐渐向后推,中国做了巨大的贡献,美国做的是通过汇率和美国Q1、Q2、Q3、Q4。我们解决不了危机,所以全球经济是下行周期,混乱的政策中,各过各的。当危机解决不了问题暴露的过程中,我们只能顾上自己,顾不上别人。日子好的时候讲究政策,但是差的时候,政治把过去的从经济振荡引导到政治动荡。所以债务清理需要时间,危机不可能解决。2001到2003年,银行出现大量的危机,对中国来说,只要我有8%,所有的东西自然化解,在产生问题的思维层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类似于中国的房地产,是享受了很大的好处才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出现,不可能解决,只能发展其他,以时间换空间,这是漫长周期的调整。企业层面的债务重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债务重组,这是长期的困乱和焦灼。 在大的环境过程中,中国刺激需求,我们采取宏观式主动艰难转型,大危机下的4万亿应对,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换来两年的时间。现在呢?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在供给侧改革之前,第一步是推动中国财政政策,从43号文开始,一系列的变化,推进以后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国企的债务负担问题,有了这两个问题,从今年开始大力加强金融监管,不然你敢监管吗?一监管一堆的问题出现。改革自身的问题,让资源更有效地配置下去。所有的改革方式方法理论上是非市场化的,但是有很强的行政推动能力。为何要推进供给侧改革?30万亿的居民债务是非常安全。所有的银行赚多少钱的问题不重要,央行一死,社会就完蛋。一个行业只要开工率达到80%,这个行业就不错,开工率达到70%,行业没有几家好的,70%以下的时候,没有几家活着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进行改革以后,让这个行业所有的资产转为优质资产。钢铁行业一年有8万亿的资产,一年产生好几千亿——5500亿的亏损,现在供给侧6个月时间,行业实现了将近6千亿的利润,对GDP没有影响,仅仅是社会内部的分配,前端增加了2万亿,通过传导有限承担,供给侧改革不会增加价值,但是会改变质量。推动供给侧改革,有了前端以后可以改金融。供给侧,压缩供给,这对做商品非常重要,供给侧改革对某些行业造成影响。所以我们改变了国家资产负债表。所以真正的供给侧改革,一环扣一环。细分项,在自然周期上的叠加,不停地向上推动,所以大宗商品的周期性修整是经过了7年的长周期,产业供给侧,没有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再过七八年,这个行业该死也死掉了,但是形成的负债是政府很难承受的。从超涨到超跌,大宗商品到了自我修复,该关的关,有的死掉了,产能复苏不了。然后推动供给侧,2016年下半年,推动的过程中又形成了清库存到重建库存的过程,夸大了我们的需求旺盛。需求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去年重建库存。产能清洗到产能重启,终端产业跌,然后是中间的,一直到原材料,一直把铁矿石跌死了,这个行业修复完毕。我们对供给侧改革出现的时候是推动的过程,这个上涨的过程中,2015年11月份到2016年4月份,没有供给侧改革,煤炭已经止跌了,钢铁已经涨了很多了,到了下半年的行情,尤其是9月21号,运输新政上来,金融资本在这里大规模结构推动,运输成本涨200、300块钱,在这个基础,是加速推动的,我们相信这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主导力量。这个周期,中国是这样,全世界都是这样,全世界的产业都是激活的。即使有经济复苏,也不会有消费,因为我们是在还债。2016的再认识,大宗商品增长的原动力属于长周期超跌后的市场自然修复。在下跌过程中,清库存夸大了需求不足,商品产业链整体超低库存一旦激活,以高利润逐步激活闲置产能。供给侧改革提高煤炭价格重心,金融资本推波助澜,不会雪中送炭。 宏观的长周期,基本上以利率为周期,辅助汇率。看这张图,绿色的是美国GDP的增长速度,蓝色的是十年期的利率,只要一个数据口径是统一的,长期下来具有相应的比例价值。当出现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倒挂,我用蓝色的标出来,经济衰退用同色的标出来。2013年6月份出现,第二次是今年的3月份,在美国持续6个月以上就是衰退。中国没有历史的经验,对我们来说借鉴经验,为了避免衰退,一定要庞大的政府力量介入才可以。这是利率周期。希望央行最近的和银监会的调整不至于对长远形成很大的压力。产业周期,纵向产业链自我修复,中国整个经济开始逐渐向中间聚拢,小的企业差不多就死掉了,中大型的企业往上走。人的消费理念已经改变了,理念改变以后,比如说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主要集中在杭州这些地方,形成社会财富的严重分化,这是我们的产业链。原来买手机是800、1000的,现在是3000、4000的,消费向高端集中。这是纵向产业的自我修复。原材料行业还不明显,未来一定会看到的。我们进入一个产业周期内,通过国际输出,使企业的成长周期从5年、10年变成30年,那就是最优秀的企业。横向就是价差,就像钢铁会出现卷板。产业链过程中,产业链越长,传导越不准确。2008年11月份,原油跌的时候,为什么?炼油厂关了,越关,原油跌得越厉害。我们的柴油是高弹性的,但是按照百分比出来,会出现化工品往下跌,经济越不好,化工品越抗跌。传导效率最高的就是钢铁了。 2017年宏观经济与大宗商品的投资逻辑,全球经济长周期衰退的底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中美角力增加了复苏不确定。全球整体维持偏低,加息的压力并不大,美元是属于偏强的,不是美元好,而是别人太差。 商品本身涨的幅度不大,对商品来说,应该更有意义。美中发力,全球经济2017年暂时启稳,大宗商品不确定性很大,所以暂时不判断趋势复苏,更可能是阶段复苏。这是漫长的全球债务清理过程中,不会追求数量,而是追求质量,数量不增加,很多的企业还在数量增长的范围内,这种企业应该被淘汰。所以供给侧推动了2016年的创新,供给侧如果往前走的时候,会偏离本身。供给侧之后形式国内的高价值,国内形成高价,实际上供给侧给中国增加了成本。供给侧适可而止,仅仅是在金融层面上企业的资产价值更优化,但是靠供给侧解决问题不现实的。全球产业是再均衡的过程。品种差异扩大,剧烈的变化中,供给、需求端的替代与竞争,成本重心下降,政策应对变化。相信政府在不断变化中,今年成本重心是下移的,经济今年4季度是很危险的。十九大前后的时候,中国的逻辑是看好的,很矛盾的时间节点。从经济逻辑来说,今年二季度商品不看好。大宗商品,回归商品本身,振荡盘跌。2017年全球利率缓慢回升,但依旧维持宽松货币,全球商品完成从超跌到超涨,2017年上半年是重建库存的尾声。 今天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