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我是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部的。今天主要是根据大会的要求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豆、玉米形式的分析。总书记在去年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上提出2017年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去年的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总体的部署。大家这次来,有几个特点,大家普遍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我来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实有能力上的不足,我主要从个人角度分析。 首先,总书记强调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工业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共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共性包括我们存在着“四降一升”的特殊性问题。我们农业的方面有一些特殊性:第一,两个短板:一个是我们农业“四化”的短板,另一方面,农村是实现全国跨进小康社会的短板。还有一个特殊性,是钢铁行业的供给侧。农业品这块,重点不是去产能,而是调结构。总书记一直强调,确保国内的粮食生产不会出现过多的下降,我们更多的是调整结构,同时重点的任务是去库存。 现在城乡差距是扩大的情况,整个改革影响面比较广阔。现在主要的矛盾,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矛盾集中在供给侧,大致为四个方面:一,“三高”问题:产量十二连增、价差驱动型进口高、国库爆满。二,市场机制和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弱化:保护价偏离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要素配置扭曲。三,粮食产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总量有缺口,大豆进口依赖度高,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四,粮食加工产业仍呈弱势化:大量结构性矛盾,产业短板、产品短板,比如牛奶。 这是今年的1号文件,从1号文件看,1号文件确定了“十三五”期间农村、农业发展的纲要,大家可以看到面很广阔。我个人对1号文件进行梳理,包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从粮食流通环节的角度来解读,提出了“一二三四五”:一个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中国的粮食生产需求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刚性、结构性矛盾,如果面积减大了,不仅库存去不了,粮价也会有影响。二个手段:用市场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用改革办法,通过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结构调整。三个目的:一是适应市场需求,实现更高层面供求平衡。二是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四个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业态创新。五个任务:调结构、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增动能。 去年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玉米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在期货市场大家都可以看到,玉米持仓量今年一季度最高达到了500万,大家都信心满满。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一、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水平,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引导调节作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二,坚持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加快消化玉米库存。三,调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四,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调整为跟玉米一样,统筹玉米大豆的补贴,都是生产者补贴,使大豆补贴的水平比玉米高一点,现在财政部不再向社会公布大豆玉米补贴的水平,改为由省政府来公布。玉米152块钱,大豆是180块钱。 建立市场化收购新机制,市场的手段:首先要强调的是要发挥中央企业的引领目标作用。增强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化经营能力。引导加工流动骨干企业发挥支撑和调节作用。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储粮和市场经营。继续推动产销合作和打通粮食物流通道。这是改革的手段和市场的手段。 2016年的收储制度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2016年调整了新的政策,2016年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了一次性储备轮入收购,制度原则是不与市场争粮,根据市场价格。总体上来说,今年成功的经验,综合性的措施,包括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收购加工等。我们为了确保东北粮食顺利运输,全路网保障粮食运输能力,这个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现在强调的收储制度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效果超出了预期。多元主体积极入市,农民市场意识增强,价格的形成是依靠市场形成,但是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发挥资源优势,降低企业的加工产能,扩大粮食消费。提高竞争能力,国内外价格接轨,控制粮食总量平衡。从长远来说,这是保障农粮利益最有效的。2017年发改委公布的政策导向上非常清楚,总结2016年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加以吸收落实。加强产销衔接和市场信息的发布、支持加工业发展、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加强跨区域运输保障等措施。 对于投资者来说,或者说期货市场来说,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了对农产品的价值和机会。我认为整个农业供给侧改革不能复制工业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和做法,这是要明确的。现在粮食价格有洼地的效益,玉米和稻谷的改革后的机遇是存在的,3-5年牛市概念是存在,现在更多是从底部向牛市转变的机会,这个机会更多理解为结构性的机会。另外,大豆在这种变化下是熊市预期,基本价格是持续回落的状态。这种独立行情的可能性要关注,如果大豆改为和玉米一样的补贴政策后,大豆是不是在今秋享受财政奖补的政策,这是值得关注的。 另外,用一些时间介绍一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玉米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大豆供求关系的变化。玉米市场,今年最主要的变化,包括供需。原来玉米供求关系,当年生产和需求是严重的供过于求,现在的变化是,改革第一年后,由供过于求向供给偏紧转变。减产超预期,统计局的数据是5000万吨左右,实际上4月份以来的商品量来看,东北地区和全国地区的减产幅度是比较大的。我们要看到农产品的数据跟李院长演示的钢铁数据比起来,精准性要差一些。农产品虽然是国家比较重视,但是钢铁是国之命脉,农产品这块,国家是通过保存比较高的库存水平来实现粮价的调控,但是在供求关系上,确实有失真的情况。所以增加了作为农产品分析师的难度,在农产品分析师上,整个供求关系中要取决于价格信号,只有它是真实的。还有一块,未来如果要判断整个供给偏紧,大家都会看到临储是怎么消化。这是酒精和淀粉开工率的情况,旺盛的需求需要产能扩张来进行配合,所以淀粉行业已经由持续4年的亏损期转为盈利周期,而这个盈利周期可能比较长,至少一年半甚至更长。这是国家出台的对于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的政策,以及支撑了行业的高开工率。果糖的出口量增长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在东南亚地区一季度出现对国内果糖进口实行法制政策,影响是非常大的。发改委简政放权,深加工产能进入新一轮扩张。国家粮食局正在牵头进行全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相关制定。已经开始建设,在今秋能够投入生产的产能增加是1000万吨,看涨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要看到整个供求关系,产能的统计还没有加入国家所讨论的燃料乙醇的产能。 燃料乙醇这块,因为涉及到国家能源战略,按照粮食规划,未来会逐渐扩张粮食燃料乙醇的生产,这个影响在2017年不大,可能在2018年开始。即使这样,我们预料整个加工产能是处于扩张状态。从趋势来看,加工业,粮食紧张会限制加工业的发展,限制工业的用量,粮食宽松的时候就要发展,现在加工产能会有一轮扩张,明年会稳定突破7000万吨,玉米消费量超过三分之一,中国发展燃料乙醇,现有的燃料乙醇的粮食生产是150万吨。如果国家再发展燃料乙醇,整个工业消费会继续扩容,这是合理的。在美国,它的工业消费占整个玉米消费50%,这个线我们没有达到,我们还是合理的。这样来看,整个消费是非常旺盛的,各项进口量预期都会减少。对高粱、大麦进行进口许可,这个手段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很多饲料企业说,要进口,用现在的价格去预判三个月之后要进口的量,跟大豆进口的成熟模式,在国内外价格有不同的变化。 去库存,要综合采取一些把握措施,加快粮食的消化,特别是扩大消费。按照前期的规划,在5月份开始投放粮食,具体是5月份什么时候,要等待国务院的批准。越涨越好,企业也希望约束好。5月上旬是最快的预期。对玉米的价格来看,当前的价格是处于2009年的较低水平,今年特别是去年新粮上市以来,春节以前的价格低谷是近几年供求关系、供求矛盾持续积累的结果和改革之后出现的巨大变化,这种价格的底部在历史上是很少出现的,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伤害是很大的。 影响未来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玉米价格所决定的天花板水平,新年度国内作物气象条件等。农业部的改革,今年特别是1号文件发布那天,玉米品种涨幅那么多,这就是说投资者的热情是比较大的,但是节奏的掌握可能是有一些问题的。我觉得玉米价格的上涨往往出现提前。要考虑到国家还有这么大的库存,还有这么大的去库存的任务,不仅是玉米,还有稻谷,要顺应国家调控是最关键的。 大豆市场,由于时间有限就简单讲一讲。2017年由于各项综合的加工效益,市场的预计,觉得玉米的面积可能减少2000万亩左右,大豆面积的增加1100万亩左右,相当于增加200万吨左右的大豆产量。今年国产大豆的产量恢复到2012年以上的水平,1400-1500亩左右。大豆的进口依然是刚性的情况,大豆的进口需求仍然是比较旺盛的,我们还是形成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情况。现在大豆出现了价格的回落,很大一部分等待拍卖的消散。大豆国内价格取决于美盘的价格,作为分析师都很清楚,当前是处于回调的阶段,大豆930、950还是比较便宜的。大豆进口量大和进口成本下跌,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判断国际上的价格。 由于时间有限,这些都以后再交流。非常感谢,我第一次参加大会,感觉这波同志们非常认真负责,会场的秩序很好,都是好同志。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