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新三板创新层横空出世,全国股转系统从盈利性、成长性和流动性等方面设置了3套并行标准以及共同标准,筛选出不同类型公司进入创新层,当时有953家公司满足创新层标准。截至今年5月4日,创新层公司数量变为941家。 2016年,新三板整体单位企业平均净利润为993万元,而创新层单位企业平均净利润为3648万元。 随着新三板年报披露的截止,新三板挂牌企业即将迎来首次调层大考。根据新三板市场分层管理办法,每年5月份最后一个交易周的首个转让日调整挂牌公司所属层级:基础层的挂牌公司,符合创新层条件的,调整进入创新层;不符合创新层维持条件的挂牌公司,调整进入基础层。 全国股转系统于去年6月份正式对挂牌公司实施分层管理。由于创新层部分财务指标要求较高,使得首批入选创新层的953家企业成为市场焦点。因此,今年5月份新三板企业的首次调层大考再次引发关注。 创新层企业盈利能力突出 为何新三板首次调层考颇受关注?2016年6月,新三板创新层横空出世,全国股转系统从盈利性、成长性和流动性等方面设置了3套并行标准以及共同标准,筛选出不同类型公司进入创新层,当时有953家公司满足创新层标准。截至今年5月4日,创新层公司数量变为941家。 按照要求,目前新三板创新层准入条件实施三套并行标准,可简单概括为:标准一对企业盈利能力有明确规定(如最近两年持续盈利,且年均净利润不少于2000万元);标准二侧重企业的营收(如最近两年营收平均不低于4000万元);而标准三则关注企业市值的评估。 此外,除了需满足上述准入指标其中一条之外,凭借其中一条标准进入创新层的公司还需满足五项公共标准,主要涉及融资、交易活跃度、公司治理是否健全(包括董秘资格考试的合格认证等)以及公司的合法合规情况。 事实上,由于盈利能力较为突出,创新层企业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根据安信证券新三板诸海滨团队统计,2016年新三板整体单位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1.6亿元,而创新层单位企业平均营收规模最大,为4.3亿元。在净利润方面,创新层公司的单位企业平均净利润规模也远超出其他板块,2016年新三板整体单位企业平均净利润为993万元,而创新层单位企业平均净利润规模为3648万元。 调层名单呼之欲出 哪些企业可以继续留在创新层,哪些企业将被淘汰出创新层,而哪些企业又将成为创新层的“新贵”,这一切随着企业年报的披露而愈发明朗。 截至4月28日,新三板市场共计11113家公司须披露2016年年度报告,其中,10554家已完成披露工作,559家公司未能按期披露年度报告。根据全国股转系统有关规定,这559家企业除了被强制暂停股票转让之外,同时也将无缘进入创新层。 多少企业能跃入创新层?根据联讯证券新三板研究院统计,按照全国股转系统进入创新层的标准,同时符合三项标准的基础层挂牌企业仅有1家,符合两项标准及共同标准的挂牌企业有103家,仅符合一项标准及共同标准的挂牌企业有853家。 联讯证券分析师曹卫东表示,在基础层企业中,符合标准一的有391家,符合标准二入选的有634家,符合标准三入选的只有39家,很明显标准三是最难逾越的一道新进创新层的门槛。 至于能留在创新层的企业数,曹卫东称,目前已有500余家企业符合维持标准。其中,同时符合三项标准的挂牌企业74家,符合两项标准及共同标准的挂牌企业有205家,仅符合一项标准及共同标准的挂牌企业有251家。 打铁还须自身硬。在现有创新层企业中,一旦盈利性、成长性和流动性等相关指标不合格,依然会被剔除出创新层。分析人士表示,预计滑出创新层的企业多数是因为最近一年内被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或者被采取行政处罚,或由于截止至4月30日合格投资者人数不足50人。其余则为业绩原因。 相关政策红利受期待 “创新层从提出到实施到现在,可以说是新三板市场中的一个重大创新。”东北证券新三板首席研究官付立春表示,创新层900多家优质企业脱颖而出,在分层管理制度下,不同类型、不同资质的企业都有了说法和身份。而创新层企业在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更多资金的追捧。 不过,与“保层”形成反差的是,有一部分创新层公司主动摘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至少15家创新层公司以“自身发展需要”为由发布摘牌公告,告别新三板;也有不少优质企业趁着IPO全面加速,积极寻求转板机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已有80多家新三板企业的IPO申请获证监会受理,大多数企业来自创新层。 “如果新三板市场相对缺乏吸引力,失望的他们将逐渐离开新三板。”申万宏源新三板研究团队认为,IPO审核常态化之后,新三板的优秀企业倾向于寻求A股IPO。“加上前面提及的IPO加速带来的挂牌公司出走潮,从监管层、挂牌公司、投资者、中介方,都希望新三板能推出鼓舞人心的制度变革。”申万宏源研究团队表示。 由于对新三板政策红利有预期,因此今年5月份的首次调层尤其吸引企业注意。券商分析人士称,自2016年新三板实施分层以后,监管层不断加强监管,相关制度供给尤其是针对创新层的制度供给仍未陆续出台,在今年强化监管的基础上,预计第四季度或将有创新层制度供给政策出台。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