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视角 >> 产业研究

钢铁去产能已完成今年年度任务63.4%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05-11 14:11:49 来源:新浪财经

一组钢铁、煤炭去产能完成情况的新数据在会议上被披露——今年以来全国共退出钢铁产能3170万吨、煤炭产能6897万吨,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63.4%和46%。会议还强调,下一步要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扎实有效化解和淘汰过剩落后产能。 


5月1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化解和淘汰过剩落后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一组钢铁、煤炭去产能完成情况的新数据在会议上被披露--今年以来全国共退出钢铁产能3170万吨、煤炭产能6897万吨,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63.4%和46%。


在此基础上,会议还强调,下一步要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扎实有效化解和淘汰过剩落后产能。


有地方去产能动力减弱


中钢协副会长迟京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2017年重点是要淘汰落后产能,尤其是非规范的企业要多压减。中国的发展仍需要钢铁,在这个前提下,主要是去落后的、低水平的、低质量的、没有竞争力的产能。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压减过剩产能,使行业往规范化方向发展。


进入5月上旬,今年的钢铁去产能任务就已完成超六成,煤炭去产能任务也完成近半。


尽管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时指出,督查也发现供求关系阶段性变化导致去产能动力减弱,一些地方出现淘汰落后产能进度滞后,职工安置、债务处置、兼并重组难度较大等问题。


以钢铁为例,在钢铁去产能的背景下,钢材价格自去年6月份开始上涨。然而,在价格上涨驱动下,钢材产量回升,这也造成钢价在今年3月再次出现回落。


钢铁行业采购经理指数(PMI)4月份为49.1,较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跌破“荣枯线”。并且,4月钢铁行业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3.7个百分点至46.9%,时隔3个月后重回50%以下的收缩区间,且降至2016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


不过,钢铁企业的生产热情却依然不减。数据显示,4月份,钢铁行业生产指数为56.2%,较上月回升4.2个百分点。该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上升。


迟京东表示,目前市场需求总量变化不大,而产量增长,出口下降,造成国内市场供给增加,这必将抑制钢材价格上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1~3月份,全国铁、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1.7564亿吨、2.011亿吨、2.629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4.1%、4.6%、2.1%。1~3月份平均日产粗钢为223.44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8.16亿吨水平,略高于去年全年粗钢产量。特别是3月份日产水平达到232.25万吨,创历史新高。


支持钢城煤城打造“双创”平台


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下一步要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扎实有效化解和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坚决查处违法违规生产建设及不符合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的企业,对工作不力的地方要严肃问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曾表示,去产能应当主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同时要慎用行政指标的方式,否则难以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部分低效的企业可能并没有受到压缩。


会议强调,各地要限时将前期排查中发现的“地条钢”产能彻底取缔、拆除设备,严防死灰复燃。对列入年度去产能任务的煤矿要在11月底全部退出。淘汰、停建、缓建煤电项目的任务要尽快明确时限、责任到人。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要求,把做好转岗职工分流安置放在突出位置。


北京大学教授张春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不能被动去产能,而要主动去产能;不能靠行政手段去产能,而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去产能。通过结构整合优化,会释放出新的就业岗位。


张春晓认为,解决职工安置问题最根本的手段是推动“双创”,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创新相联动,形成新的就业岗位。“一定要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强化上做文章。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调整,劳动力就会被吸纳。”


会议也明确,支持钢城煤城打造“双创”平台,加快培育新动能,强化就业困难职工托底帮扶。此外,要及时拨付和用好中央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地方和企业要落实相关资金与措施,确保分流职工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加强债务处置指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


与此同时,要强化督察督办,各地要及时公布去产能相关信息,健全举报制度,防止淘汰落后产能弄虚作假,同时坚决控制劣质煤进口。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