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常态化的背后,IPO审核通过率下降至七成,在依法、从严、全面的监管尺度下,IPO审核环节的否决率有所提升。记者从接近证监会的相关人士处获悉,2017年以来审结的首发企业未通过率近三成,新上市公司的业绩总体好于A股公司整体平均水平。 上述人士表示,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年报期过后并未出现新股集中申报的情况,在现行监管的正向驱动下,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更趋谨慎,从自身出发严控质量关,新排队企业数量也有所减少。 新股审核严把关下 近三成企业折戟在IPO发行常态化的同时,被否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权威部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12日,今年共审结首发企业244家,核准178家,否决22家,主动撤回44家,IPO审结通过率约为72.95%,未通过的,包括终止审查和发审会否决的比例为27.05%。 接近证监会的相关人士表示,监管层为了防止出现“拔出萝卜不洗泥”的情况,对拟上市企业质量进行了全流程审核把控,从申报企业名单中抽签选出部分进行现场检查,到反馈意见的落实环节,再到发审会上从严把关,多项举措压缩了“带病上会”、“带病过会”的空间,部分企业在现场检查压力和初审会提出问题后主动撤回,这一整套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远高于发审会否决率。 记者了解到,证监会动员全系统的力量,发行部和派出机构一道对三类企业进行现场检查,一是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签中被抽中企业;二是根据标准不降、条件不减的原则享受“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的贫困地区申请IPO的企业;三是日常审核中有必要实施现场检查的企业,即风险较高、出现问题较多的企业。 上述主动撤回的44家企业中,就有11家企业因为在现场检查过程中被发现问题,在落实检查回复时主动撤回申报申请,撤回原因多涉及运作不规范或信息披露不完善等情况,其中包括一家贫困地区拟上市企业,在现场检查后知难而退,主动撤回了申报材料。此外,还有多家企业在初审环节后、提交发审会之前撤回申请。 事实上,主动撤回申请的情况从去年就开始出现,2016年6月份至今,已有106家企业申请撤回申报材料或终止审查。接近证监会的相关人士表示,这些企业多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经营状况发生了不利因素,导致业绩显著下滑,多和行业周期相关;二是企业自身经营风险、会计核算规范性方面存在问题,部分企业在审核过程中存在粉饰业绩的行为,主要通过关联交易等调节利润手段粉饰业绩,导致业绩不能真实反映盈利状况;三是个别企业由于自身诉讼涉及风险或战略调整主动撤回申报材料。 按照规定,企业在受理环节,在不出现重大违法违规的情况下,发行人有权利主动撤回申报材料,从一季度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回数量增多趋势看,保荐机构逐步担负起了提高申报质量的职责,不仅节省了审核资源还降低了发行成本。 上述人士指出,证监会在审核发行人业绩时有两个着力点:一是要防止欺诈发行、虚假披露,主要是通过落实举报、媒体质疑、从现场检查等方面防范防止这类企业上市;二是拒绝业绩操纵,一部分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调整折旧计提坏账准备、人为压低薪酬水平、广告费等方式增加业绩“亮眼”程度,这是监管关注重点。 理性看待次新股业绩波动 一些投资者质疑,部分次新股在上市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业绩变脸”,一季度财报数据并不好看,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根据最新公布的2017年一季报,2017年新上市公司业绩(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总体好于整体A股公司水平,一季度业绩增长的比例高于整体A股公司水平,业绩下降的比例大幅低于整体A股公司水平。具体来看,今年一季度业绩增长的新上市企业比例达到约73.63%,A股平均水平为64.87%;业绩持平占13.19%,A股平均水平则为7.41%;业绩下滑13.19% ,A股平均水平则为27.72%。 接近证监会的相关人士表示,部分企业一季度业绩下滑或波动较大,主要是季节性因素以及行业周期或整体下行趋势的影响,且绝大多数已在招股说明书或公告中披露了季节性波动对业绩的影响情况。 “2016年以来新上市的部分公司2017年一季报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行业或地区性因素导致的季节性亏损,发行人已在招股说明书中进行充分风险揭示。”上述人士表示,例如,一季报亏损金额较大的思特齐、尚品宅配、贝肯能源,主要原因为客户通常在四季度对应用软件进行集中验收、家具行业一季度为销售淡季和新疆一季度气温较低通常在三四月份才开工。 该人士也表示,对于那些次新股业绩明显低于同行水平的,且没有明显原因导致利润下降的,证监会将会持续关注。 未出现新股集中申报情况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证监会新受理企业64家,未出现往年4月份年报季过后集中申报的情况,企业大量积压在排队通道的状况有所好转。 接近证监会的相关人士指出,新股发审的正向循环机制正在形成,在监管新形势下,一方面,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更注重申报质量,在提交申报材料时更趋谨慎;另一方面,市场对监管趋严有了可预期性,形成了良性的运营机制,在证监会加大了问责处罚力度后,中介机构更在乎品牌和声誉,唯恐执业不到位导致对保荐业务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比以往更注重执业质量和品牌建设。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