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物质和精神,发展和幸福 傅海棠:贫穷的本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数量少,而不是价格问题,数量够了,大家都能拥有,标价多少不重要。 傅海棠:生产效率提高了,如果更多人从生产物质财富中解放出来,可以从事精神财富的创造。 李永顺:对总体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对个体来说,幸福是硬道理。 26、如何减少经济的大幅波动? 傅海棠: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击了全球的制造业,而中国的4万亿让实体经济保持发展,中国抵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博弈是正常现象,中国总体上是能胜出的。 李永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所曲折是正常的。 傅海棠:我们要想办法把曲折的波动幅度变小。(经济的波动从左图变成右图) 傅海棠:购买者使用了杠杆,政府可调节的空间就大,如果房子不用杠杆就都买得起,房贷比例的调节就没有用,调控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房价高一点,大部分人买房需要贷款,政府通过调节贷款的比例和利息的高低,就能相对有效地调节需求端。或者说,某个领域需要发展或风险加大的时,都可以通过调节杠杆来解决或缓解。 李永顺:因为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商品也有保质期,所以会出现局部和阶段性的过剩。应该逆周期调节,还是顺周期调节?我想应是逆周期调节。 27、发展不一定要伴随通胀 李永顺:经济停滞发展而物价上涨,这是滞涨;经济增长,也可能没有通胀。不是说经济发展一定会带来通胀,不发展也可能有通胀,发展了也可能没通胀。 李永顺:如果不通胀,生产能力上升,物质繁荣,经济发展,这是比较好的。 傅海棠:财富不断生产,同时温和通胀,更利于经济发展。 李永顺:我认同温和通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不通胀则更好。 28、是否有必要压制生产? 傅海棠:如果生产能力暂时超过消费需求,应把生产端引导到其它关联领域。 李永顺:在必要时,也要通过市场手段压制生产端。 29、钱的数量和财富的数量 傅海棠:国家是为了生产财富,财富多了就好,国家不一定要赚取价格上的价差;个人是为了赚钱,钱多了才更好,需要赚取价格上的价差。 傅海棠:钱只是个数,有多少财富才是重要的。 李永顺: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电子货币等信用货币,都可作为储存财富的工具。一国货币的币值(购买力),代表的是对该国生产能力的信任(包括未来)。 傅海棠:如果财富没有变多,钱变多了没有意义。 李永顺:货币变多的同时,如果生产能力和其他财富对应上升,也是有意义的。 傅海棠:国家是为了生产财富,财富多了就好,国家不一定要赚取价格上的价差;个人是为了赚钱,钱多了才更好,需要赚取价格上的价差。 30、储蓄和贷款 傅海棠:如果钱存银行没有利息,人民不存款了,大家都去消费,通胀就会很高。但是利息也不能太高,利息越高,食利的现象就越多,在现在的利率基础上,还可以略微调低一点。 李永顺:一方面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偏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贷款率也高。淘汰个别企业是需要的,不要怕烂账而不让劣质企业倒闭。 31、征收房产持有税对谁有利?房价上涨对谁有利? 李永顺:应更多从财富持有和增值方面收税,以此调节贫富差距。 傅海棠:这方面我也认可,不过房价、地价相对高一点,有回收货币的功能。 李永顺:向财产持有和增值环节收税,社会的抱怨会变少,让既得利益者支付更多社会成本,这样更合理、更公平,房价上涨则是未得利益者支付了更多成本。 32、是否需要人们持续努力劳动? 李永顺:以前物质短缺,需要促进生产,满足消费需求;现在物质充裕,可以在时间上调配,比如把现在积累的财富,用于未来的消费。 傅海棠:如果现在太多人不干活,未来可用于消费的财富会不足。 李永顺:未来的财富还是会变多,因为生产效率在提高。 33、利国和利民 傅海棠:有利于国就是有利于民。 李永顺:要防止部分权贵获取太多利益,要减少权贵与民争利。 傅海棠:孔子不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是在维护体制的良性运作,由此才能维护人民的利益。现在的社会也可以有类似的思路。 傅海棠:不能一味地反对政府,反对政府就是反对家长。 34、由谁来拥有和管理财富更合理? 傅海棠:1000亿在王健林的管理下对社会的正面效应更高,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那么这1000亿就应该在他手里。最终创造的财富是留给社会的。各个城市的万达广场是全民享用的。 李永顺:但一些财富在某些富二代或腐败份子的手中,就不合理。 34、香港的问题 李永顺:香港的地价太贵,导致生产企业交不起地租而被迫迁出。 傅海棠:香港的核心问题是缺少生产型的实体企业。 35、公平和发展 傅海棠:社会要更公平,但不能平均性公平,你认为一次分配更讲究效率、二次分配更讲究公平,我比较赞同。你更注重公平,而我更注重发展。 沈良:我粗浅地总结一下,今天的对话表明:傅大哥更爱国,而永顺兄更爱民。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