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讲的道,是不变的道理,而中国在改革的过程中,最成功的是修路,尤其是高速铁路,两者合二为一,讲的就是“道路”。这其实说的是做事的原则,无外乎为理念与现实的结合。 做事情若是徒具理念不讲现实,那么这个事情不会有落实的可能。同样的,若是做事只求现实,却不谈理念,那么这事就没有维持长久的可能。因此,做事只有道与路两相宜,才可以获得一个可长可久的发展。 “一带一路”就是为了这么一个兼具道与路两相宜的理念而设计出来的大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落实全球化的策略。全球化这个理念现在面临很大的考验。自2016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他决定直接退出泛太平洋伙伴关系的自由贸易协议(简称TPP)。在上任百日之后,特朗普非常骄傲地说,退出TPP是他担任总统百日以来最显著的功劳。特朗普的作为已经说明全球化的理念,在世界各地出现褒贬不一的看法。 从美国总统的角度而言,全球化出现几十年后,它的结果是弊多于利,比如导致美国进口太多、出口太少、吃亏太大。这是美国首个观念认为中国占了全球化的便宜。事实上如果单从利益的角度而言,没有人可以否认——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出口大量增加的事实,但是这并不是吃亏与占便宜的区别。我们应该放弃将全球化完全视为贸易竞争的想法,而更应该想想这是一个理念,需要说出一些道理,让全球化的道路成为所有人都应该支持的价值。 我这么说的目的,就是因为如果全球化只是一个国际贸易竞争的代名词,那么怨不得那些发达国家的政治,在这一两年选举里所展示的焦虑,他们的政政治人物认定全球化是一个对国家发展有害而无利的做法。这个想法看似牵强与自私,但却有一定的说服力,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在欧美地区有很多政客不断地认为,全球化就是吃亏的代名词。面对这种反全球化的风潮,中国顺势推出“一带一路”的21世纪大计划,正好与许多先进国家的主张,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个对比有两种层面:一个是理念的表述;另外一个是现实的收获。 理念与现实的结合,正好构成道与路相宜。在理念上,中国哲学的智慧,足以为“一带一路”或者全球化的支撑提供了有效与有力的架构。中国哲学的智慧中,有三点是很重要的,它们是思维的基础,这三点分别是天下为公、将心比心与和而不同,我将这三点别做一些介绍。 首先,天下为公的理念说明地球村的含义。我们共享这个地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现代国家的概念与国家利益,其实只是私欲的延伸,却不足以成就什么真正的理想。毕竟,若凡事皆以利益为根本,那么逐利的结果,不会是长长久久的,更不会是合乎正道的。 其次,将心比心,全球化的首要目标在于共繁共荣。如今中国人站起来了,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初衷,应该想想当年我们那股强烈争取富裕的心。在想到这一切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一看,那些尚未脱离贫困地区的人,他们也会想要借用成功人的经验脱离贫困。中国哲学的智慧,在物质缺乏的情况中会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同样的在目前有能力与他人分享的时候,采取“己所欲,施于人”,岂不是对施与受两方面都是比较正面的做法吗? 第三,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和指的就是和平共处,不同指的就是相互尊重。没有和平相处,任何全球化的规划都是空的,但若是没有相互尊重,那么全球化只是侵略他国的借口,而所谓的“一带一路”,也不过就是包装争取商业利益的口实,不能够让人感受到互补优势的诚意。因此,天下为公、将心比心、与和而不同这三点传统智慧,正好弥补了目前许多人对于全球化感到不能够落实的焦虑。 在传统中国智慧的灌输下,“一带一路”计划的成绩自然能够提高,虽然这个计划需要实现的地方还很多,也很困难,但在理念的坚持下,我们才能够谈需要建构什么样的路,透过基础建设的方式,让“一带一路”的计划发挥其对国家的帮助。这就是物质的落实,其实就是针对相关国家提供贷款。 传统智慧提供了道所需要的理念,而强调理念的结果是 “一带一路”不必然就是中国的新秩序,也可以说是真正的世界秩序。如果说这个秩序是新的,那并不是说这是另起炉灶的意见,而是有新的合作模式。这个模式就是要“一带一路”中的国家,无论资金是否充沛都要能够搭上中国的投资列车,提升当地的生活水平,加强联系,让原来因为贫穷而极端化的偏激思想,能够在进步发展的道路上,逐步淡化对生活的不满,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在建造道路的过程中,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都是这些基础建设的融资单位。只有理念与现实都到位的情况下,“一带一路”的远大计划,才能够在道与路两相宜的原则下,重造世界秩序,让全球化的理念在受先进国家质疑的同时,得到一个既有理念又有资金的机会。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