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范围,本月4日至6日我国冬小麦产区再次出现大面积降水天气,其中陕西、湖北、河南西部一带降水量预期达50mm上下,山东、安徽、江苏等降水势缓的地区雨量也或不低于10mm,伴随而来的还有局部地区发生的强对流天气,造成小麦倒伏明显,不仅增加收割难度,还将会使产量承压。 2016年麦收时节由天气引发的小麦悲剧似乎又要重演,一定程度上将给目前颇为紧俏和红火的小麦收购带来新的变化。降水过后,河南、江苏、湖北等地小麦托市收购也相继启动,给小麦市场行情垫底的同时,也给收购工作注入新的动能。 颇带戏剧性的是,2016年6月5日一场持续的降水影响了我国山东、河南、河北等多个麦区,不仅给小麦收割作业带来滞后和延误,同时也给小麦产量尤其是品质带来较大负面作用。 时间回到2017年6月4日晚,一场犀利的降水再次来临,包括河南、山东在内的一些小麦主产区又被划入了势力范围内,鉴于降水持续的时间、重点范围以及雨量较2016年有明显的差异,同时河南、湖北等一些重点产区的小麦收割作业也进度较快,所以也有理由相信,2017年的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负面影响范围不会很大,但陕西、豫西地区、冀南、山东西部未收割的小麦仍然面临着单产打折,品质下降的风险。 回顾过去4、5年的小麦生产过程不难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恰逢冬小麦收获时期,或是收获之前的生长关键期(一般在5月末、6月初左右),我国中部地区极易出现一到两次比较明显的降水天气,给原本生长状况优良的小麦最终产量和质量带来不利影响,而且极易导致生产预期出现反转,不仅引发市场行情波动,最明显的是影响收购等环节的开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撇去厄尔尼诺这样多年一遇的大环境因素,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的发生与发展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对粮食生产带来影响可能越来越频繁,而我国麦收时节的降雨,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一种“新常态”,成为决断小麦生产优良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并以此把握好收购节点,提前规避天气影响,才更方便购入量价齐优的原粮。 2017年冬麦开镰以来,我国一些产区的小麦购销场面一度火爆,甚至促进了运费上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今年我国小麦的品质水平确实比较优良,优质优价得以体现,以湖北、豫南地区为例,小麦容重等指标为近年来最好。二是下游消费群体的库存水平偏低,陈麦价格又相对偏高,补库意愿较足,收购动力比较大。三是2016年麦收时期一些收购主体对行情的判断相对保守,而最终大部分小麦流入了国储,而后市场粮源偏紧,刺激了小麦行情不断看涨,不少贸易商以及主体都颇有懊悔未能有效抓住一波难得的行情,于是2017年开镰后存在亡羊补牢和一定的投机心理。 2017年我国冬小麦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虽然几个主产省单产有所恢复,但预期总产量水平不会过高,对支撑小麦价格的效果有限。此外,考虑到我国小麦库存仍相对高位,后期小麦拍卖出库还将保持比较大的量级,而下游消费的需求缺乏更明显的提高,从供需结构来看,目前市场粮源保持相对宽松,一些产区的普麦收购价位平平,给托市开展创造了窗口。 回归到天气,尽管其负面效果有限,但一些地区小麦减产、品质下降也必然将成为事实,既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整体的小麦供给,那么不难推断阴雨天气过后,小麦市场很可能出现“冰火二重天”的局面,即优质小麦被行市追捧,价格继续走高,而质量差的小麦仍会被市场冷落,有可能在政策、市场等的作用下,流入相关渠道消化或以备后用。继安徽之后,河南地区于5日启动小麦托市收购,江苏、湖北两地也于6月7日启动托市收购预案,这对普麦价格是硬性提振,前期参与收购的贸易商估计都笑了,同时未来小麦行情也基本有了“底”了。鉴于今年多数小麦的品质不错,在托市政策垫底下价格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考虑到新麦品质部分优于陈麦,且托市价与陈麦的拍卖价还有空间缺口,所以加大新麦的采购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尤其对有库存规模的主体而言,如果市场多级主体的收购积极性不减,能把更多的好粮源留在市场,那么麦价上涨的空间就不会很大。关于托市,有相关人员强调,“在不影响政策性收购秩序和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市场化收购将以支持优质小麦收购为重点”,可见优质小麦未来的争夺还会比较激烈,优质优价将是当今乃至今后小麦市场发展的趋势。 在当前去库存、调结构的大环境下,市场调节的功效将越发显著,虽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左右小麦的行情风向,但生产者多借助保险工具,企业和经营者多借助期货等工具,才能更好的锁定成本和利益,而避免被一场雨或者一纸政策的出台而手忙脚乱,错失良机。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