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去年底今年初的IPO狂飙后,IPO发行节奏有所放缓,但IPO常态化仍是未来大趋势。同时,金融去杠杆、全面监管、退市常态化、调查新股操纵和次新股恶意炒作、跨界并购延续高压,打击忽悠式重组、市场操纵、内幕交易,政策组合拳形成合力,存量资金对“漂亮50”火力全开,而新股次新股板块节节走低。 新股一直号称市场行情的风向标和急先锋,优秀新股是“ten bagger”牛股的策源地。在IPO常态化时代,新股次新股行情将如何演绎?还有没有可能上演“王者归来”?大分化后新股行情机会在哪里? 数据看新股:连续涨停平均天数同比少4天 截至6月27日,今年共发行了244只新股,超过去年全年的227家新股发行数量。上半年全球共有772宗IPO,筹资834亿美元。以宗数计算,沪深两市上半年IPO分列全球交易所冠、亚军,合计占全球比例超过三成。 截至6月27日,2017年上半年每只新股连续涨停的平均天数为9.83天,与2016年的平均数13.33天相比,减少了近4个涨停板。 过去多年,新股次新股行情不断上演。这种“局部牛市”记忆,在投资者中不断扩散和自我强化,加上游资的推波助澜,次新股波动剧烈。而随着IPO常态化的持续进行,新股溢价将不断走低。 对于新股板块的运行趋势,我们通常观察三个代表性的新股指数。 其一是深次新股指数(399678),规则是上市新股第46个交易日纳入指数计算,上市满一年,则从上市一年后第一个交易日剔除。 其二是新股次新股指数(885598),上市一年内的沪深新股,包含上市后还没开板的新股。 其三是最新新股指数(883907),范围包括最近3个月内上市的沪深新股。 而近期这三个指数出现了一些共振,其一,三个新股指数都处于下跌趋势中,目前并没有反转迹象,也无法断言底部构成。其二,新股次新股虽然不断下跌,少部分新股估值低于同板块股票,但与存量老股相比,仍然存在一定溢价。其三,成交量持续萎缩,显示活跃资金不断撤离。 新股外延式增长路径受限 过去,新股包含多重溢价。除稀缺性溢价外,不少新股甫一上市即展开重组并购动作,意图谋得快速的外延性增长。确实,不少创小板公司的高成长主要得益于外延式增长。壳资源溢价,更是为大众所熟知,一般的稍干净的壳都价值几十亿。 但近期并购重组政策收紧,尤其是忽悠式并购重组、单纯的财务投机性重组受到持续打击,导致新股依靠并购的外延式增长可能性降低,并购溢价随之稀释。退市常态化的预期,加上IPO常态化后新股上市通道的便利,壳资源不断贬值,新股中包含的壳溢价也在走低。以往火爆的“借壳”今年呈现降温态势,统计显示,到6月25日A股市场仅有4例借壳上市,是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 去年,新股开板总市值基本都在50亿以上,50亿元市值成为新股停止涨停之旅的红线,大部分新股即使没有什么亮点也会轻松达到80亿甚至百亿市值。目前,新股开板总市值已经悄然降到30亿,新股保底总市值的降低仍在进行中。 未来怎么走?大分化行情下优秀新股的内生性增长机会 在目前的IPO常态化、严监管、并购重组和再融资收紧的政策合力下,新股稀缺性溢价被稀释,外延式增长因素减轻,新股整体疯涨的反转行情短期难以奢望。那么,新股次新股行情的机会何在? 我们认为,新股次新股将上演分化行情,资质平庸、行业停滞、依靠外延增长的新股将震荡走低。部分依靠粉饰报表闯关IPO、上市即业绩变脸的新股,估值将不断向下修正,不会再有板块性行情。市场将回归“新股价值投资”本真,业绩与成长性将成为衡量新股估值的标尺。依靠内生性增长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优秀新股,将以持续的高成长性、相对合理的估值,成为牛股的摇篮。 尽管目前创业板不断下行,市场偏好发生改变,但新兴产业依然是中国经济最具成长性的行业,其高成长轻资产特性代表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 近期,港交所设立创新板,拟分为创新初板和创新主板。港交所此举,意在吸纳新经济和科技公司,尤其是高增长的互联网新业态公司和创新性的科技公司。港交所对新经济和科技公司的吸纳,将对a股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目前沪深两市尤其是创业板中,不乏优秀的新兴产业上市新股,这部分优质新股估值调整相对合理后,依然会受到市场的追捧,因为业绩成长才是资本市场永恒的旋律。我们对市场并不应悲观,随着IPO常态化和对新业态公司的更多包容性,新兴产业新股会在A股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选择也将更为从容。在创业创新形成的数字经济大潮中,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三新”优秀新股依然会成为“皇冠上的明珠”。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