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

行情不顺/周期转型/规模瓶颈 这些问题大咖们如何解决?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07-06 11:51:30 来源:七禾网

主持人:周老师,您怎么看?


周家斌:我的观点和周总有点不一样,我觉得如果你是用图形做日内交易的,那么从日内转到中长线应是没问题的,只要花点时间肯定还是可以在其他相应的时间周期上找到适合你的进出场点位。如果你短线交易是凭灵感的,那转型肯定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主持人:每位老师的理解都各有不同,这也正是交易的魅力所在。下面这个问题是关于程序化的,请问陆总,我们要怎么样去判断程序是否失效?失效以后如何将旧程序替换成新策略?


陆军:我是从主观转到程序化的,当时走向程序化的主要原因是我觉得看行情时准时不准,哪怕有时候看准了,收益也并不理想。于是我就时常想是我付出的努力不够还是我整个思考方式有问题?后来接触到一本书叫《系统交易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于是就走上了程序化的道路,也做了很多的策略开发。刚刚讲到的策略失效问题,我也经常碰到,尤其是在实战中。如何判断策略失效呢?关键在于你要对你策略的内在逻辑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一般碰到这个问题的都是指单策略,因为单策略通常难以达到较长时间的曲线稳固上涨,用多策略思想则可以做到让曲线慢慢往上走。当然,如果你策略不丰富的话,仍然会碰到很长时间不创新高甚至逐步往下的情况。


而像用多策略的思想是能够让曲线向上走,但是如果策略不够丰富的话,中途仍然会碰到很长时间不创新高,甚至一直往下走。如果你的思路是抓长周期的趋势,就要做好准备一两年不创新高。国外商品我没有做过测试,国内商品测试下来都会有这么一段震荡的时间,但是只要策略坚持在用,不管进场前后时间,通常趋势来了,都是能抓住的,只是大小而已。



策略就类似于生态系统,比如说均线系统,在刚有人这么用的时候还是蛮有效的。随着这种策略慢慢推广开来,用的人多了,相同思路的人多了,那么策略本身的收益边际就会下降,而一旦下降你就会动摇,半年,一年,两年用这个策略赚不到钱,有些人就开始改参数,十天均线不行就用二十天,有些人就慢慢退出不用这个策略,改成比如套利策略。如果之后用这个策略的人慢慢少起来,那么以前的老办法突然会又有用了,这种策略的收益性也像一个资金曲线一样,随着使用的人多少会变化,等人数减少又会恢复从前的生态曲线。每个人就看各人自己对策略的逻辑和坚信度,看对自己策略会产生的资金曲线有多少了解,了解越深你就会对它产生信仰,包括当出现不利情况你需要怎么去面对。这是我做策略开发的一点体会。



周伟:交易这个事情我认为表面上来看都是为了赚钱,但是对我们来说就是交易自己的逻辑,交易自己的信仰。所以从深一点来说,你的交易策略和市场匹配与否,这才是最重要的,钱只是外在附加的。刚才郑总说的策略失效的问题,波涛在《系统交易方法》里提到过,一般用连续亏损次数、亏损底线、回撤率达到极限等等来考察系统是否失效。我最近思考了一个判断系统是否失效的标志,就是趋势跟踪系统下,你的系统适应这种行情,但是却没赚到钱,那策略一定是有问题的。换句话说,你如果是趋势跟踪系统,你的策略在2016年没赚到钱,那策略一定是需要更改了。如果你是均值回归的策略,但是你在今年上半年没赚到钱,那也是有问题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周总,周总理论与实际结合讲解的很清晰,包括我个人也很钦佩周总。那么我们在场还有一位程序化交易者余刚,我个人也比较欣赏他的一套关于程序失效的方法,大家也可以私下交流。他是模拟和实盘都在跑,在他模拟的资金曲线破位后,实盘交易就停止了,但是模拟交易还是在继续跑,直到模拟的曲线回到正常的资金曲线之上,实盘才继续跑。因为他无法主观判断程序失效还是有效,他就用模拟曲线来判断这一点。大家也都可以探讨一下。



我们在做的各位大部分都是从个人交易者转向资产管理,很多也资产管理这方面经验也不足。在我们向资管行业发展的时候,我们这些交易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在座的几位大师都有些个人理解,首先有请郑总。


郑加华:我是主观交易的,原先是个人交易者就比较随意,风控有时候也比较随意。但是如果进入资产管理这一块,那稳定肯定是第一位的。比如煌煜的话就有很好的专家风控团队,但是我自己的风控团队都是我自己培养的,其实还是有一定缺陷。从个人到做产品的话,我建议就是仓位轻一点,原先10%的仓位,就用5%,先打出安全垫,然后再用10%还是5%就是凭大家的经验去做了。



主持人:谢谢郑总,我理解的郑总的意思可能是在从个人转向机构的过程中,防守更重要一点,甚至要牺牲一部分的收益来换取更长远的利润。接下来我们有请施总。


施振星:我个人可能会体会多一些,我从2002年开始做资管,当时我个人是不参与交易的,但是有两个投资公司,下面几个投资经理来做交易,与现在的MOM有些类似。当时管理了11年,10年是赚钱的,1年是亏损的,亏损那年亏损了10%,平均盈利在22%左右。我那时就跟周总认识了,当时最大的体会就是连续赚3年,只要1年有些亏损,客户都跑光了。经历过这样的两轮,所以后来我办元奎的时候把这些经验都吸收进来了。有一个数字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全球范围内的对冲基金,包括我们很多私募基金在内,平均寿命只有5年,能做到十年的不到10%,能做到20年的不到2%,这就意味着大家都很短命的。中国的私募到现在已经有3年了,如果5年去世,按人的年龄来算至少有50岁了,所以很多的公司都在消息。就总量而言,最多的时候有25000家,现在只有18000家,未来还将消失1/3,1/2的数量。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这个市场将会碰到很多困难,我个人分析了原因,我们在从事资产管理行业的时候,不仅仅是加入一个团队,很有可能是创建一个团队。团队中70%-80%的人是操盘手,10%-20%是研究人员,剩下的就是市场人员。后来很多公司慢慢消失是因为他们犯了几个错误,特别是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投资经理出身,投资经理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投资至上,认为只要管好投资就可以了,其实在做资产管理的时候有很多除投资以外的事情。我个人的体会是70%的时间用来做其他的事情,30%的时间用来投资。你以为你正在从事你最有优势的事情,但恰恰你花的时间是最少的,所以肯定会碰到很多困难。像周总就很聪明,有人专门替他打理交易以外的事情,他就可以安心做交易。我们在做资产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投资和经营的时间、精力分配问题。第二,做投资的人都有个人英主义色彩,以为自己能搞定从研究到交易的全过程,很难跟团队的其他人打交道。如果扮演团队长的角色,也很难进行分工,更加难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只知道把个人能力发挥出来。第三,就像在面对市场的时候,只要有任何品种出现信号我们都可以去交易。在做资产管理的时候,你也是几万家公司中的一员,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要递出一张有特色的名片,大家都是趋势交易者,别人凭什么来投你,我们需要被别人识别,就需要一个差异化的定位,这是很多公司都缺乏的。第四,当你做资产管理创办公司的时候一定需要合伙人,这比找结婚对象还难,还要合理处理与合伙人的关系。当以上这些问题都处理好,投资管理的核心才开始收到考验,就是我们反复讨论核心盈利逻辑、能力,风险管理 能力,交易的持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如何保证。



我1993年进入资本市场,1993年到1998年的市场没有任何技术面、基本面可言,就是赌博。当时我就填单子,报到窗口,经常我们在外面讨论,等跑到窗口多头就变空头了,一般只要是临时下的都是能赚钱,深思熟虑做研究可能还要亏钱。到后来变成庄家时代,前期赢钱的人就变成庄家,不跟着庄家就赚不了钱。再接着就变成交易所式,相当于赌场老板,相关的部门也不管。到了2000年前后,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开始形成了我们独有的市场,基本面开始影响到定价了,这时我们的交易才能称之为投资。我们现在的交易里,基本面肯定是起作用的,产业对定价是有影响的。期货就是现货的衍生品,一定是与现货高度有关的。我想说的是,经过这20年,大概每四五年换一次,这种持续性是非常大的调整,我个人大概保持了15年的交易记录,从最高点到最低点亏损最大的是20%多一年,赚的最多的是70%,平均每年盈利30%。到2012年之后,波动减少了一半,盈利增加了一半,我认为在经历了市场变迁还要保持这样风格,有两种策略是可以坚持下去的。一种是以不变应万变,就像周总说的是一种信仰,只要不死总有一天都会回来的。第二种是以变应变,在资产管理行业也是很需要的。



主持人:施总确实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给大家带来了非常清晰的阐述,大家都可以慢慢回味一下。周总是典型的从个人转向机构、私募的交易者,他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成立洼盈投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下面有请周总给大家分享。


周伟:这个话题比较有意思,因为我在座的基本上都是个人交易出身。个人交易从根本来说都是赚绝对值的,面上不管怎么样,心里都想赚更多的钱吧。如果做资管的话,按照这个套路就不行了。我有个朋友也是做程序化的,2013年私募还没开,他在财通发了个基金专户,做了一年亏了10%,但是他很委屈,同样的策略,他自己的资金也在做,赚了20%。我说那做资管必须是要经历这些,你要想办法在资管的条件限制下,不影响自己本身策略的实施,这个才是做资管应该考虑的。做资管和做个人资金是不一样的,做个人资金就尽可能的赚,做资管就尽可能的少亏,我觉得在风控条件不影响交易策略实施的情况下,就能做起来。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套路去做,我建议不要做资管了,安心做自己的资金也挺好,如果要做资管,就必须接受一些限制。我们公司也研究过这件事情,得出的结论就是戒杠杆,戒到风控不影响策略交易。


责任编辑:唐正璐
Total:312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