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流程炼钢:四大相对优势突出,成本降低和环保升级促短流程炼钢加速发展。 短流程相对长流程炼钢拥有四大相对优势。 (1)资本开支角度:短流程投资总额是长流程炼钢的1/3到1/2; (2)建设周期:短流程炼钢新建产线建设周期大约在1年到1年半,长流程新建产线的建设周期大约在4年左右; (3)能源消耗:短流程比长流程节省75%; (4)从环保指标如二氧化碳排放来看,短流程比长流程少80%左右;2015年我国短流程炼钢占比为6.41%,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4。原因主要有两点: (1)短流程炼钢所需主要原料--废钢的资源不足,从国外进口也有限,这是制约我国短流程发展的主要原因。而长流程炼钢能够充足的铁矿石供应,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钢材的需求。其他国家的长短流程发展也是这样的规律,即先是长流程比较多,等到废钢资源累计到一定程度,短流程的优势才显现出来; (2)从成本上来说,长期以来中国的电价比较贵,短流程相对长流程吨钢成本要贵200-300元,经济效益更好促使长流程发展比较快; 废钢蓄积量提升、环保升级及政策支持有望促使短流程炼钢占比提升。 (1)从废钢资源蓄积量来看,2016年我国废钢资源蓄积量在1.6亿吨,到2020年可能达到2亿吨以上,我国废钢资源更为充足,短流程炼钢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 (2)从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层面来看,国家也扶持短流程的发展,根据《废钢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末,我国电炉钢产量占比要从6%提升至12%左右。因此未来电炉炼钢的发展前景比较好。 二、电弧炉行业:新增产能投产前提是获得正式批文,2017下半年电弧炉钢增量有限。 中频炉产能出清,2017年上半年我国电炉制造企业订单饱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电弧炉技术发展较快,电弧炉的生产成本和生产率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目前150吨级别的电弧炉,其设备本体和配套设备国内都可以生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全国中频炉要求在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关停,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频炉炼钢企业在关停中频炉后迫切寻求新建电弧炉;此外,在淘汰落后产能和环保因素的时点下,京津冀地区一些大的长流程企业受制于环保要求,也有将长流程换成短流程,或者恢复原来停产的电炉产能的意愿。根据国内某大型电弧炉制造企业专家介绍,2017年上半年电弧炉制造企业订单饱满,订单数量相比往年增长200%以上; 从技术指标看,先进100吨电弧炉产能在70-80万吨,冶炼周期在50-60分钟,吨钢电极消耗在1.6-2公斤,吨钢投资800-900元。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目前新建的电炉集中在70吨到100吨级别。国产炉容为100吨的电炉总投资包括基建、炼钢、连铸、轧制等配套工程大概在7-8亿元,吨钢投资成本在800-900元。电弧炉完整的产线从签订项目合同到投产大概需要1年到1年半;废钢、铁合金、电极和其他耗材是电炉炼钢主要的成本构成;变压器、液压设备、多功能氧枪等电弧炉配套设备也有望获得较快发展; 若新增电弧炉均能取得正式产能指标,预计2017年下半年新增电炉钢产量或在800-1000万吨。电弧炉产线如果从设计、环评、基建、安装、调试全部流程下来,快的要一年,慢的要一年半;如果只是安装一台电炉,设计施工等等都不管,那时间大概在6个月左右,快一点的要5个月左右。由于目前电炉厂及配件厂的订单都比较饱满,因此相应的交货期也有一定的延长;根据国内某大型电炉制造企业上半年订单情况看,公司2016年12月到今年6月新增约500吨电弧炉订单,换算成年产量大概在350万吨左右;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增产能大概约2000-2500万吨左右。简单估算,由于这部分新增产能只有半年时间可以投产,因此就是1000-1250万吨;由于有的产能要在9月份以后投产,并非下半年全部投产,因此再打0.6-0.7的系数,也就是今年下半年新投产的电弧炉炼钢产量在800-1000万吨。在建电弧炉需要重视电弧炉指标,若没有正式指标,后续就算建成国家也会叫停。 三、投资建议:取得产能指标是投产前提、增量有限,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看好钢铁行业投资机会结合近期我们对华东、华北、东北、华中和华南部分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调研,以及与部分电弧炉制造企业专家或负责人的深入交流,假设去年年底到目前新增的电弧炉均能取得产能指标,新增电弧炉产能或将在下半年陆续释放,但下半年新增电炉钢产量或仅为800-1000万吨左右,对下半年钢铁行业供给影响有限。叠加四季度京津冀地区环保限产因素,我们认为下半年钢铁行业供需和盈利景气度有望持续,看好钢铁行业投资机会,重点看好龙头钢企方大特钢、三钢闽光、南钢股份、宝钢股份、首钢股份、马钢股份。 四、风险提示:供给侧改革进程低于预期;新增电弧炉产能超预期;地产等需求低于预期;四大矿山限产保价。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