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秉鉴 古训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要讲的这位人物是清朝的一位商人——伍秉鉴。他不但拥有大清的三品顶戴,更是当时的世界首富。不仅在国内拥有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甚至他还到美国和英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据说在美投资,每年可收利息银20多万两。而且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他在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美国第一艘商船也用他的名字命名。 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其他几位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和宋子文,而且他是唯一一位商人。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伍秉鉴到底有多富?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资产已有2600万银元,而且,伍家在珠江岸边的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2600万银元这是什么概念?笔者找了几个数据比较,可能更直观点。 1、据周志纯《晚清财政经济研究》一书估算,清政府1840年财政收入为4500万两白银。伍秉鉴的2600万银元相当于1800万两白银,按这样估算他的资产相当于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 2、清朝后期,李鸿章购买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构成了北洋舰队的主力,也是亚洲吨位最大的战舰,平均每艘花了120万两银子。伍秉鉴可以买15艘。 3、如果按照国际银价换算,这个数目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 创办世界级的商业帝国——怡和行 大家都知道晚清时候的中国,已经是内忧外患,国家都穷的割地赔款,伍秉鉴却能富可敌国?其实这一切都跟他的家族有关。他家几代都是做茶叶生意的,从他父亲开始就做对外贸易生意,后来创办了“怡和行”, 主要经营丝织品、茶叶和瓷器,在伍秉鉴的经营下,“怡和行”成为“广州十三行”之首。(注:“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从事进出口贸易的民营公司)。而且当时广州是中国法定惟一的外贸港口,这些对外贸易都被这些商行所垄断。 第一,品质 虽然父辈们打下的很好的基础,但是真正把生意做大的还是伍秉鉴。在当时,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怡和行”的标志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 第二,守信 除了商品的品质获得了外商的称赞,伍秉鉴的名气和信用也被外国商人称赞,他们认为与伍秉鉴这样的商人做生意,交易可靠而手续便捷,确实做到了互信互惠。他与外商之间的关系通常是通过契约来规定的,明确规定买办的雇佣期限、责任和权利。合同要到各有关国家驻华领事馆备案,买办与外商的关系受到外国领事的保护。 第三,眼光 在国内积累了巨额财富的伍秉鉴,他也没有让自己的财富趟在自己家里睡觉,通过代理人,不断的向海外投资。包括投资美国铁路,密歇根中央铁路和柏林敦和密苏里河铁路就是伍秉鉴参与投资的,除了铁路,还涉足证券交易、保险业务等领域。据说在美投资,每年可收利息银20多万两。伍秉鉴还是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靠着借钱给东印度公司,赚利息。 个人认为,伍秉鉴能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妥善处理官府、外商和同行之间的关系,才能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稳操胜券。英国人称赞他“善于理财,聪明过人”。 也许,正是这些性格成就了伍秉鉴的商业帝国。 捐资1600万两救国 就在伍秉鉴的事业达到顶峰时,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他的商业帝国也随着大清王朝日落西山。 1841年5月,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广州和约》,赔偿600万银元。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其中伍秉鉴所出最多,110万银元。1843年,《南京条约》签订,要求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300万是商欠,伍秉鉴交了100万银元。 鸦片战争结束后,伍秉鉴带头倡捐26万两,以购买新式战舰,巩固海防。 有历史学家统计,1801-1843年,伍秉鉴仅送礼、捐输和报效的银钱1600万两,1834年,伍秉鉴整个富可敌国的家产才1872万两,但是,他的捐达到了1600万两。 帝国的垮塌 最为令人惊奇的是,伍秉鉴曾经表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家产中的80%捐赠给朝廷,以求安享余下的20%财富,但政府仍然拒绝了他。其实在大清帝国的统治之下,商人不过是官吏敛财的对象,伍秉鉴也看透了这点。他知道捐款再多也救不回商行,救不回国家。1842年12月23日,他写信给在马萨诸塞州的美国友人J P Cushing说,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飘扬过海的折腾,他实在想移居美国。 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溘然长逝,终年74岁。他与广州十三行的垄断地位一起消失。后来英国人把他同林则徐的蜡像一同陈列在在伦敦名人蜡像馆里,但在中国,他的名字再少有问津。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