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快讯要闻

银行业力促经济回升向好 逆势再创新佳绩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0-02-11 11:19:23 来源:中广网

刚刚过去的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市场严重动荡、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严峻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部署下,银监会引领我国银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我国银行业逆势再创新佳绩,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实现不良贷款低位“双降”和风险抵御能力高位提升,各项监管指标、盈利能力、服务水平均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全球市值最大银行第一、第二和第五位;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位居全球银行市净率排行榜前4位。

一、逆周期引导信贷投放,支持经济持续回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以及“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银监会于2009年初及时出台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十条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保持了月均1.5万亿的水平,对稳定信心,迅速拉动经济回升,避免出现大面积资金链断裂、“三角债”和企业破产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季度以后,随着GDP环比增速逐季回升,银行信贷增长也在及时有力的窗口指导下逐季回落,其中二季度月均9200亿元、三季度月均4300亿元、四季度月均3100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确保了全年信贷投放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积极改善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

2009年银行业重点突出了中小企业信贷、农村金融服务、消费信贷等一揽子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薄弱环节支持和改善民生的监管政策措施。

(一)贷款投放的地区结构进一步改善。一是促进了地区协调、“东、西”统筹。信贷投放增幅西高东低,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信贷资源分配失衡情况明显改善。2009年,贷款同比增幅最高的五省市西部有3个,贷款同比增幅最高的十省市西部有5个。二是外向度较高、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东部沿海地区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支持。2009年新增贷款中,增加最多的前五个地区分别为江苏(9138亿元)、浙江(9062亿元)、广东(8719亿元)、山东(5913亿元)、北京(5278亿元)。

(二)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于平均水平。2009年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基础设施主要行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5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3.0%,比上年末提高19.6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5.2%,比上年末提高55.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0.1%,比上年末提高19.5个百分点。

(三)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六项机制”建设。调整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引领其分支机构向下延伸,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积极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17家主要商业银行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发放贷款已占这些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60%以上。探索实施小企业贷款差异化监管,鼓励贷款向小企业倾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改善小企业贷款的信用、财税环境。

此外,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成立融资性担保业务工作部,牵头建立融资担保联席会议机制,牵头制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为加强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含票据贴现)余额14.4万亿,比年初增加3.4万亿元,比年初增长30.6%。其中,更加注重从扩大就业、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稳定高度,重点加强对小企业的支持,年末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长32.2%,增速高出企业贷款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

(四)“三农”贷款快速增长,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不断提高。协调出台多项农村金融财税扶持政策和相关指导意见。鼓励加强对农业产业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工返乡创业、“家电下乡”等的金融服务。圆满完成地震灾区符合条件农户农房重建贷款发放工作,农村合作金融系统对口支援工作再上新台阶。大力推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培育工程,计划三年培育新型机构1300家左右,截至2009年末已设立172家(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简易网点、提供定时定点或流动服务等多种方式,用三年时间,实现基础性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覆盖。引领银行业连续第三年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

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村镇银行和财务公司农村贷款本外币余额同比增长33.4%,比上年末提高15.0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0.4个百分点。农户贷款本外币余额同比增长31.7%,比上年末提高15.3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贷款本外币余额同比增长25.9%,比上年末提高15.9个百分点。

(五)个人消费贷款明显多增。截至2009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累计新增1.8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8.6%,增速比上年末提高34.6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消费性住房贷款累计新增1.4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7.9%,增速比上年末提高37.4个百分点。

三、强化风险管控措施,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抵御能力

对2009年信贷高速增长下的风险积聚,银监会始终保持了清醒头脑,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一是抓形势研判和风险预警。面对复杂形势,坚持机构单体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研判相结合、日常监测分析与专题调研相结合、建设信息平台与发挥“大信息”功效相结合,按季召开银行业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加强对银行机构的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

二是抓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措施运用。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实施动态拨备和动态资本监管要求。督导商业银行动态调整业务发展规划、资本补充计划和利润分配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商业银行优先补充核心资本,提高资本质量。要求商业银行动态调整贷款价值比率,严格控制开发商贷款成数,严格执行第二套及以上房贷相关规定。

三是抓信用风险防范。在信贷高速增长的形势下,突出加强了对固定资产、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领域风险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密切跟踪大额授信风险,重点加强了对贷款集中度、信用卡及票据业务违规、项目资本金不到位、贷款被挪用和违规流入股市等的监管纠偏。深入开展了存款及票据业务风险排查、新增贷款质量现场检查等系列监管行动。

四是抓跨境风险防范。初步建立外资银行跨境风险传染应对机制和危机应对“工具箱”,成功防范和妥善处置了境外机构风险的跨境传递。

至2009年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不良贷款余额4973亿元,比年初减少630亿元,不良贷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双降”;拨备覆盖率155%,比年初提高38.6个百分点,整体平均水平达到了150%的动态拨备要求,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在危机面前,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和抗风险能力持续提高,做到了独树一帜,保持了稳健运行。

四、夯实监管制度基础,着力完善有效银行业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经过多年准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银监会制定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这“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对从根本上规范信贷资金使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和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权益具有标志性意义。

二是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声誉风险等重点领域出台了一批指引,探索建立了信息科技风险监管规则体系,基本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是推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对各项监管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后评价和调整完善,就公司治理、薪酬制度、资本补充、杠杆率、流动性监管指标、综合化经营风险控制等作了深入研究,出台了多项指导意见。

四是修订了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完善和推广应用了银行风险早期预警系统、现场检查系统,监管的方法和手段有了新突破。

五是主动推进与36个国家和地区监管当局的跨境监管合作,首次成功组织召开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国际监管联席会议,在探索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完善国际监管合作上迈出重要步伐。

五、积极参与国际监管改革,扩大国际监管规制话语权

2009年,中国银监会的监管理念与实践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得到了国内外普遍肯定。银监会代表国家在国际监管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大大提升,我会已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成员,刘明康主席被推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下设的监管合作常设委员会副主席;并多层次、实质性地参与了有关国际银行监管标准的制定工作,得到国际上重视和认可,一些重大原则和多项建设性意见已经或即将体现在最终成果当中。

参加二十国集团第一小组工作,在“加强审慎监管”课题研究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基本建立新资本协议实施政策框架,启动预评估工作,完成第二轮定量测算。开展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相关工作。

回眸2009年,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银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努力的结果,是广大监管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结果。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坚守风险底线,保持监管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着力提升监管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着力引导银行业把握和科学使用新方法,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