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系统性风险以及供需关系等影响,在外盘延续弱势背景下,多重压力共同施压铜价,前期形成的泡沫正在被挤出并寻求供需基本面的支撑。短期铜价难以走出单边上涨行情,将维持调整格局,节后国内期市振荡下寻50000关口支撑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进入新年,金属市场齐遭重挫,一个多月将去年四季度的涨幅全部吞没,沪铜回调幅度达19%,持续下跌让不少投资者担忧市场转势。但连续疲软的有色金属本周“异军突起”,又是否意味着对节后反弹的提前预热?按照以往经验来看,春节期间外盘的波动将影响国内节后期市行情。春节来临,市场“长假风险”再次凸显,节后国内市场期望的上涨行情能否实现?笔者做如下分析。 一、美元持续走强,外盘仍有下挫风险 美元自2009年12月以来开始持续走强,其中迪拜危机引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成为美元反弹的导火索,而美国经济的良好数据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反弹。奥巴马政府对金融机构的严厉强势态度,以及对资源品种的税收加重,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和美国股市破位下跌。当前欧洲各国引起的主权信用风波还将继续上演。总体来看,欧元区债务问题依然令市场担忧,最新CFTC持仓数据也显示,美元做多动能强劲,而欧元仍将承受重压,依然存在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因此,美元在避险情绪和良好数据支撑下继续走高的概率很大,给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国内利好消息有限的背景下,国外市场的大幅波动将给整个商品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受此影响,大宗商品未来的走势或不容乐观,在此影响下期铜也难逃一劫,投资者应保持谨慎观望态度。 二、紧缩政策担忧或将升温,打压期铜 2010年我国央行超预期收紧信贷规模造成流动性收紧是引发本轮铜价快速步入大级别调整的关键因素之一。1月7日,央行提高3个月期票据利率,12日又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而拉开了收紧流动性的序幕。随后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以及限制银行新增信贷的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和加息的预期。受此系统性风险影响,国内股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场深幅回调。近期我国公布的1月PMI指数为55.8%,环比回落0.8%,央票利率近三周持平,但并未对行情造成太多影响,前期的货币紧缩政策影响的持续作用对期铜的影响仍然存在。2月11日国内将公布1月CPI、PPI数据,市场普遍预期仍将快速上升,均有望达到3%,一旦数据超过2%,实际可能形成负利率,经济过热预期进一步加强,届时政府将面临货币政策调整压力。虽然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在时间和节奏以及力度上与市场的预期可能存在差异,但随着经济的转入平稳以及通胀预期,其收紧的趋势不会改变,因此潜在的系统性利空风险影响将持续笼罩市场。任何一项可能出现的新的货币政策收紧措施都将对多头不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市场反弹的空间和时间。 三、供需压力较大,铜价上升乏力 笔者认为,期铜在逐步失去金融属性的强支撑后,基本面将是决定未来铜价走向的一个关键因素。2009年,我国铜进口创纪录地达到318万吨,供应总量更是达到700万吨之多,而全年铜消费量只有560万吨,扣除国家收储等因素,铜供过于求大概有100多万吨。当前国内产量维持高位,冶炼厂开工率保持80%以上,市场货源稳定。从供需上看,下游行业需求尚难以判断。笔者认为,铜消费主要取决于电力投资对其需求。2010年国家电网投资将减少26%,电网消费比2009年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回落。据统计,在各种铜材中,电线电缆用铜量约占国内铜消费量的60%—70%,国家电网建设方面的投资减少,国内铜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另外,国外市场今年虽会有一定恢复,但如果中国进口量大幅下降,仅靠欧美消费恢复虽然能抵消一部分实际需求的下降,根本无法抵消供应过剩的压力。 目前,全球三大市场的铜库存总量已经突破了70万吨,LME铜库存继续增加攀上54万吨大关,沪铜库存再度增加达到11万吨之上。库存的再度增加,说明近期基本金属下游需求没太大改观,供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贸易商、生产商等手中庞大的隐性库存的释放对铜价而言也将是个严峻的考验。 综合来说,受系统性风险以及供需关系等影响,在外盘延续弱势背景下,多重压力共同施压铜价,前期形成的泡沫正在被挤出并寻求供需基本面的支撑。短期铜价难以走出单边上涨行情,将维持调整格局,节后国内期市振荡下寻50000关口支撑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提醒投资者注意的是春节来临,注意规避长假期间市场风险。部分避险资金回撤以及空头平仓有可能会使铜价有所反弹,但估计大势难改,建议投资者把握趋势,操作宜谨慎,以偏空思路为主,逢高沽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