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经过了十多年的谈判后,中国首次允许美国向中国出口大米。 7月13日,中美签署了史上数量次大的大豆进口合同,中国企业将从美国进口1253万吨大豆。 美国看上的,是中国大量的农产品进口量,而对于中国来说,这又让我们回到了那个尴尬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努力了这么多年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进口量却还是一直在扩大? Q1:美国在缩小对华逆差的过程中,为什么先选中了粮食? 美国是农业大国、中国有着广泛的需求,而中美此前尚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美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而中国是大型粮食进口国。美国农业部提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但随着消费量增加,2013年以后成为最大进口国。中国2016年的大米进口量被认为达到约500万吨。 与此同时,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市场未对美国开放——不过,这些都在百日贸易协定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改变:美国牛肉返华,中国同意扩大进口美国乳制品,大米,现在也得以进入中国。 Q2:中国自身的粮食供给状况如何? 在过去总产量不足的背景下,中国希望提高国内主粮的产量,实现主食的自给自足。这是中国的政策目标。 而粮食产量也的确实现了逐年增长。2015年,中国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 但出现了一个尴尬的状况:粮食的自给率在下降。从统计局对“十三五”期间的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的预测来看: 数据来源:统计局 中国玉米、小麦和大米的进口量都在翻倍增长。而大豆需求更是在过去的十数年间激增,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贸易国和消费国。 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谈及农业供给侧改革时指出的,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Q3:中国进口的粮食作物,都用来弥补哪里的缺口了? 口粮?未必。 统计局的预测还提到,“十三五”期间,口粮消费保持基本稳定,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持续增加。饲料粮将会继续成为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体,工业用粮的需求仍将迅速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批准进口的转基因作物中,几乎尽数用于加工原料,不用于商业化种植,其中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甜菜等。 去年进口量创下新高的大豆便是畜禽饲料的代表之一,大豆饲料能让猪、鸡迅速增肥。在中国饲料用粮的增长推动之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贸易国和消费国。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期权也成为了目前,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合约。 Q4:那么,中国的粮业困境到底是什么? 政府粮仓爆满,进口依旧增长。这是目前中国面临的粮食困境。 粮食供给依旧承压,消费升级导致本土商品不能满足需求,以及国内粮价相对高企导致本土农作物竞争力下降,是最关键的三个原因。 Q5:为什么产量连年增长,却说粮食供给依旧承压? 影响粮食供给的,有三方面:农村人口,耕地面积,技术进步。 首先来看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推进毫无疑问削减了农村人口,统计局数据显示,1996修订城镇化数据以来,乡村人口数目和占比均持续下滑。 数据来源:统计局 然而,另一项关于乡村从业人员的统计数据则在逐年增长。但该项数据自2012年后没有继续更新。 数据来源:统计局 接下来来看耕地面积。2001年以来,全国耕地在不断减少。2007年起,在“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下,农村土地整治在全国展开,要求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 2009年,受到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耕地面积多出了约2亿亩。但“多出的耕地有相当部分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休耕,有相当数量受污染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因表土层破坏、地下水超采等已影响耕种”,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2009年以来,耕地面积依然在持续下降。 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 乡村人口和耕地面积都相对不乐观,那么,技术便成为了影响粮食产量关键的因素:中国需要在耕地流失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耕种效率,并减少耕地流失。 中国也的确加大了技术层面的投入,包括解决人力不足的农业机械化,水利建设资金的扩大,以及能精准预测天气、评估土地来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大数据。 但有一件事情,是现阶段的中国尚未、也不敢广泛应用开来的,无论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或是保护本土农业,还是舆论的压力,部分经生物工程改良的动植物品种,都无法在中国实现其在美国推高粮食产量的能力。 Q6:为什么说中国本土农作物竞争力下降? 出于保护农民利益、鼓励主粮种植的目的,国家曾经一度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产量由此上去了,但同时,农民增产的大部分粮食亦由此并未流向市场,只是去到了政府的库存。 库存爆满带来了各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以玉米为例,囤积过久的玉米陈粮正被鼓励用于工业用粮,成为乙醇等生物燃料的生产来源;另一方面,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格为代表的“政策价”替代了正常的市场价格,进一步影响粮食生产。 国内粮价相对国际高企,而消费者在本土产品和进口产品中本就有所偏好,再加上价格方面的优势,便构成了人民日报提到的“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 Q7:中国农业的未来会在哪里? 农村人口减少,耕地不断流失,正如前文所言,技术才是最关键的,带领中国逐渐走出粮食困境的因素。 而农业大数据,可能会是这中受益最为明显的领域。 首先,先不考虑应用的问题,对农业科学家来说,数据库的建立,将使得通过基因工程来修饰获得更优性能作物的过程更为便捷。 第二方面,卫星摄影、传感器监测、无人机的定时巡逻等也能解放部分人力,提高耕种效率。新式农民得以更方便地知道明天是否会下雨、植物是否缺水、土壤是否富营养、哪里出现了虫灾等。 顺着供应链再往下,大数据还能帮助供应商及时获取各环节的数据:从运输过程中冷链物流的温度,到仓库和零售店的库存水平,整个生产到销售过程的透明化都得到大大提升。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