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只有男女朋友不能合法共享了。 2017年,共享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继共享单车之后,汽车、雨伞、充电宝、篮球、图书、睡眠舱等也相继加入共享。 不可思议的是,像珠宝这样的个人物品也被共享模式瞄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上线了近十家共享珠宝平台。不少共享珠宝平台标榜“高端珠宝不再遥不可及”或“零压力换戴轻奢品牌珠宝”。 “有能分享的终将被分享,到现在为止,只有男朋友、女朋友是不能被分享的。”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在一个主题沙龙上发表演讲时调侃道。 虽然不断有新的共享出现,但也有不少已经倒下。例如,“共享睡眠舱”已被查封,共享雨伞几乎全军覆没,共享充电宝悄然关闭,悟空单车和3Vbike已退出市场…… 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上,真的什么都可以共享吗?当共享单车占满街道,以盘活闲置资源为目的的共享经济是否成为了浪费经济? 被淘汰的共享 就在人们吐槽共享单车的颜色不够用了时,6月13日,经营不到半年的悟空单车宣布退出市场,成为首家倒闭的共享单车。 颇具戏剧性的是,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却在此时火了。随后,一大堆采访接踵而至,他还亲自写下了这次创业失败的“血淋淋教训”: 不要追风口,追了也没用,小公司追不到,风口是等出来的;小公司还是适合小切口,形成独特价值”…… 一个星期后,3Vbike公司发布公告称:由于大量单车被盗,3Vbike共享单车从2017年6月21日起停运,没有退押金的用户,尽快申请退款。 如果说共享单车正在优胜劣汰,那么共享雨伞可谓全军覆没。 6月初,一家共享雨伞企业开始在上海以免押金、免付费、不设密码锁的方式投放首批 100 把共享雨伞,结果在一日之内,100 把共享雨伞全部被借走,无一人归还。 更令人关注的是,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出现不久的“共享睡眠舱”,不是被警方查封,就是主动暂停营业。 一方面,新的共享不断诞生,另一方面,已经出现的共享逐渐被淘汰。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现在共享很“时髦”,但不是每种“共享”都是有稳定、长期需求的,也不是每个套上“共享”的新事物都有创新点,还是要经过市场和社会的检验。 什么适合共享? 从市场反馈来看,并不是什么物品都适合共享。比如,像共享雨伞等价值低廉的物品,其共享失败是可以预知的。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价值太低的物品没法共享,因为人们拿走它也不会觉得良心不安。” 那么,适合共享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苏剑认为,用户比较密集、产品具有很好的排他性、不具有时间争夺性才能实现共享。 他进一步解释道:“一个产品被企业所拥有,如果企业不让使用,大家就不能用,那么这个产品就具有很好的排他性,排他性越强,越容易实现盈利,从而可以由私人企业提供,形成产业。另外,共享经济打的就是时间差,在时间上可以错开的物品也能可以共享。”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看来,共享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高频次的使用率;二是能够形成标准化的运营模式;三是产品需要智能化,实现与后台的实时通讯。 不过,通过梳理倒闭的共享企业,可以发现,它们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被盗。例如,悟空单车表示,1.2万辆单车只在重庆街头存在了6个半月时间。 对此,苏剑表示:“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法律体系和社会道德体系。比如偷车、砸车等行为可以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但是成本却很高。如果人的道德素质不高,在目前的情况下,只能提高收费标准。” 共享真的变成了浪费? 当前,中国一、 二线城市的街头,特别是地铁和公交站,几乎被共享单车挤满。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以“共享”为噱头发展出的各类产品,其实违背了共享概念的宗旨——强化使用权、弱化拥有权,非但没有释放闲置资源的价值,反而还可能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 共享经济真的变成浪费经济了吗?苏剑并不这么认为。 他告诉国是直通车记者:“一个新的业态出现,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判断也不一样,经营模式也不一样。刚开始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多家企业竞争是很正常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个业态能够存活下去,必须经过尝试和竞争。” 相反的是,苏剑认为如果共享经济能够成功,肯定能够节约资源。他举例说道:“一辆自行车本来是一个人使用,一天可能骑半小时左右。共享之后,一天可能被5个人使用,利用率提高了5倍。” 在李晓华看来,共享经济挖掘了以前没有发现的需求,肯定会带动相应的增量增长。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表示,各大公司线下持续不断地铺量新车,不仅导致自行车存量进一步增长,还让很多公共空间被多出来的自行车挤占。但是,现在判断共享单车项目是否存在浪费还为时过早,因为需求量仍然较大。 那么,共享经济今后会理性发展吗?苏剑表示:“理性在多数情况下是有用的,在刚刚初创的时候,并不一定有多大用处,所有刚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是在赌。从长期来看,共享经济的范围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趋势。”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