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正式提出以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建设成果显著超过预期。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圆满召开。立足新起点,“一带一路”战略要实现共赢发展,金融机构将迎来转型发展的发展空间和业务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金融机构的业务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本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是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加快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提速,我国企业走出去资金需求持续增加,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由于沿线国家发展水平、政策法规、文化风俗等差异较大,使得金融机构在跨国别、跨市场、跨领域的金融服务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 在前期的合作和成果基础上,未来“一带一路”战略将重点在强化战略对接、促进互联互通、推动企业“走出去”、深化产能合作方面取得突破,在为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难得政策机遇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创造了业务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强化战略对接将为金融机构提升国际竞争力带来发展空间。金融开放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核心内容。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将逐步打破传统经济格局和现有国际金融秩序。国内金融机构应统筹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状况和自身发展战略,加快布局海外市场,增设海外分支机构,提高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 促进互联互通将为金融机构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带来机遇。我国将与沿线国家加快交通、能源、贸易、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由于基建项目资金需求较大、回报周期较长、投资收益较不确定,因此对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完善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也是缓解基建项目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推动金融双向开放和金融市场的高效稳定运行,在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扩大开放、跨境投融资等领域为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硬件基础和市场环境。 推动企业“走出去”将催生大量的跨境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一方面,企业“走出去”将推动金融服务需求从贸易金融向跨境投融资、财务顾问、代理行关系、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综合性金融转型。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不完善,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定,企业“走出去”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金融风险对冲等风险管理服务。金融机构可以发挥自身的跨境服务优势、信息优势及合作优势,提供一体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深化产能合作将为金融机构优化业务和客户结构提供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结构互补性较强,合作潜力和空间较大,比如共同投资兴建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产业园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上述项目,有利于优化业务和客户结构,新的业务和客户也将加快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的创新。 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关键在于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针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企业“走出去”以及国际产能合作的综合性、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应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务。一是打造国际经营平台,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明确业务差异化、服务综合化和风险分散化的定位,在中资企业较为集中、业务和项目较多、资金需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业务和分支机构布局,打造国际化经营平台,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国际产能合作格局。二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方面加大力度。推进跨境人民币产品创新和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与理财等产品的组合创新,推出离岸、在岸联动的金融产品,提供“商行+投行”、“融资+融智”的综合性跨境金融服务和产品。三是健全同业合作机制,与国内外同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创新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推动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合作创新,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建立代理行、融资和技术合作关系。 随着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相关风险进一步显现。金融机构应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依法合规进行海外经营:一是前瞻性地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和政治形势,重点加强信用风险、国别风险、合规风险、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保障资产业务安全运营。二是加快完善授权授信,强化尽职调查,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业务的风险控制,督促其执行当地相关政策法规。三是建立健全涵盖境外机构与跨境业务的公司治理框架,完善内控合规及操作风险治理架构与制度体系,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四是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打造企业“走出去”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合作的平台。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