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期货股票期权专家

潘向东:避免“幻觉” 未来如何产生新周期?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08-03 17:46:14 来源:腾讯证券研究院 作者:潘向东

要理解此轮周期股的上涨和判断未来如何演化,还是需要先理解中国的经济周期。当然周期有长短,长周期关乎国运,对发展中经济体而言,短周期更多是由于短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干扰,随机性较强,持续性较弱,但就资产配置而言,更关注的是中周期走势,也即我们所谈的“新周期”。


任何一位经济研究者,都对经济周期感兴趣。因为对经济规律的把握,就像获取“达˙芬奇密码”一样,是研究者们向往的最高境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简称NBER,又译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特意设立了经济周期决策委员会,该委员会从1929年起就开始对美国经济周期的“高峰”和“低谷”进行研究判定。


作为投资者或者想发财致富的人来说,那就更需要把握经济周期和行业发展周期,在经济周期不同的阶段进行资产配置,获取的投资回报迥然不同:当经济处于上行周期,不管进行什么类型的资产配置,都会获取不错的投资回报,例如配置权益类资产、房地产、字画、古玩等。假若该国的经济周期与全球的经济周期“共振”,那么配置大宗商品和贵金属等,也将同步受益,就像2002年至2007年的中国。但在下行周期,经济活动相对低迷,各大类资产配置其实都应偏谨慎。即便同在一个经济上升周期,不同的行业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经济发展都处于上升期,但不同的时间段造就不同行业的辉煌,八十年代发展最快的是纺织工业和食品加工业,九十年代发展最快的是家电行业,2000年之后发展最快的是以房地产和汽车为主线的重化周期性行业。假若企业家或者投资者,在不同的时期从事的都是景气度最好的行业,那么现在估计想不进福布斯排行榜都难。因此,能准确地把握经济周期,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对发展中经济体而言,其经济波动的幅度相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要剧烈很多。


股神巴菲特曾说:没有谁靠做空美国赚过钱。确实,美国自南北战争之后,经济就繁荣到现在,所以巴菲特做多美国股市自然会搭上便车。假若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菲特依照他做多的思路,在拉美国家做资产配置,恐怕不是倾家荡产,也是损失惨重,即便他对公司研究有独到见解,高人一筹,但在国家系统性风险面前,这些都变得微不足道。做资产配置最为关键的是把握方向,就像我们乘坐滚动电梯,假若电梯往下,我们想往上走,不知道要多努力才能前进一小步,稍不注意就被电梯带下去了;假若与电梯的方向一致,即便不走,也跟着上去了,当然跟着电梯方向努力走的,前进得更快。这充分说明,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股神出在美国而不是其他经济体的原因。


201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内的工业生产、房地产、基建投资保持较高的景气度,同时一些微观层面的数据(如发电耗煤、高炉开工率、粗钢产量、挖掘机销量等)似乎指向当前经济处于不错的状态,同时PPI的回升让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表现亮眼,资本市场的周期股表现也非常醒目。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次经济回升能持续多久?会不会产生新周期?从更长的维度来看,又该如何理解此轮中国经济的波动?


基于统计分析很容易“幻觉”出经济周期


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是从经验观察开始的。在古典经济学中,由于信奉萨伊定律的“供给能自动地创造需求”,经济体便不存在波动,因此古典经济学家几乎很少去探讨经济周期。而马克思探讨经济危机更多地是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角度去分析,其理论基础就是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和李嘉图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发现这两大理论都已“过时”,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危机论述已慢慢被研究者所遗忘。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者对于经济出现产出的下降等现象,都会归结为政治、战争、农业歉收以及气候恶化等因素。


经验研究者并不就此止步,他们发现经济运行的起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860年,一位丝毫不懂经济理论的法国医生——克莱门˙朱格拉,在研究疫病之余,对人口、结婚、出生、死亡等进行统计分析,在这过程中他注意到经济事物与疫病一样,存在着有规则的波动现象,大约九年到十年存在一次起伏轮回。后来的经济研究者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把它归结为机器设备的更新所带来的波动,称之为“朱格拉周期”。


1923年,英国的统计学家——约瑟夫˙基钦,对美国和英国1890年-1922年的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等统计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存货增加时会导致厂商减少生产,这种存货波动一次的时间大概40个月,他把它称为“存货”周期。后来的研究干脆就把这种由于存货变动带来的经济波动称之为“短波”或“基钦周期”。


有了其他领域研究者对经济规律研究的经验,经济学家们也开始从统计的角度去寻找经济运行的周期。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对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100多年的批发价格水平、利率、工资、对外贸易等36个系列统计项目进行分析,发现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存在60年一次起伏的“长波”,后来的研究者把它称之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从建筑周期的角度去分析经济的运行周期,认为存在20年左右一次经济运行波动周期,后来的研究者称之为“库兹涅茨周期”。


也有一些研究者秉承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去寻找经济周期的规律,例如,通过VARs、马尔可夫区域转换模型和谱分析方法去捕捉经济周期。


然而,单从统计的角度去寻找经济周期规律,如果没有经过“大数据”处理,就很容易陷入“不完全归纳法”的误区,例如,人类工业革命之后总共才经历200多年,而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存在60年一次起伏“长波”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使用的样本数才100多年,以这么少的样本为依据去判定存在60年的长波周期,显然“预测性”太强。又如朱格拉周期以朱格拉命名,而朱格拉本人是一名兽医,这一经济周期是他在统计牲畜瘟疫死亡情况的时候,发现人类的结婚、死亡等也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在1860年之前,也就是朱格拉选取的样本范围,工业化程度、医疗技术发展程度、电子信息化程度远没有现在发达,那么这一统计规律到现在有多大的借鉴意义,显然值得怀疑。


这说明要理解和判断经济周期,不能完全基于统计分析,更需要去理解经济出现周期波动背后的原因。


中国的经济周期是商业周期、创新周期和制度周期的叠加


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周期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用西方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有的研究者采用多变量方法,例如独立成分法,用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三个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对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周期进行测量,发现197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1979-1985、1986-1988、1989-1994和1994-2004年四个完整的周期, 从2005 年起进入第五个周期。更多的研究者是采用单变量方法(即实际经济增长率)来划分中国的经济周期,例如,采用状态空间模型、马尔科夫转换模型等参数方法和简单移动平均、HP滤波等非参数方法。当然也有采用较为传统的谷谷划分法,主要是通过直接观察找出GDP增长率的波谷对经济周期进行划分,得出1977至2009年的中国经济,可以划分为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9年和2000年-2009年5个短周期。


从统计意义上对中国的经济周期进行划分之后,对如何会形成这样的经济周期,研究者们更多也是运用凯恩斯理论,从经济增速偏离潜在增速的角度和经济政策的变化来解释。在解释中国经济周期的时候,假若我们依照成熟市场的经济理论,有一些经济现象就陷入无法合理解释的困境。假若按照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波动仅仅是短期经济增长偏离长期潜在增速,假若长期潜在增速是这两段时间的中轴,那么2002年至2007年经济相对于长期潜在增速向上偏离,为何没有通胀压力?而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经济增速出现相对于长期潜在增速向下偏移的过程中,为何物价上升的压力却还在加大?


“解铃还须系铃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经济体之中,自然会受全球商业周期的影响,也会受到技术创新周期的影响。但仅从这两个方面并不能去解释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波动和增长奇迹,这需要我们从制度改革的角度去理解。


1978年至2013年这35年间,中国经济规模增长20多倍,年均实现了9.9%的高增速,作为一个大周期(当然这一周期未来还将延续)去理解,完全是1978年之后结合中国国情的制度释放所带来的高增长,是“制度创新”对潜在增速的释放。当然,这种“制度创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改革开放”,而应该是一种结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和开放。1979年之后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推行了改革和开放,但是很多国家在改革后的经济增速比改革前还要低,有些国家,例如一些拉美国家和东南亚的经济体,加大开放之后经济甚至出现了倒退。赫尔普曼在《经济增长的秘密》中讲到在大多数情况下,贸易会促进增长,但并不能证明对所有国家而言开放能带来增长。


同样,理解改革开放后近40年来经济运行的波动,也需要从制度改革的角度去分析。在1978年之后这一巨大的改革逻辑下,经济增速得到大力提升,但由于改革在各领域和各时间段的推行呈现出“停、缓、急”,这样也就相应地产生经济波动。在某一时段推出某一领域的改革,能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或技术的进步,便会刺激投资,引起经济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释放对经济体的推动作用效用递减,改革红利逐渐消失,经济便转入衰退。以此作为解释逻辑,我们就会发现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来计算经济周期,中国就经历了整整两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第一轮改革经济周期起始于1978 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结束于1992 年新的一轮改革启动;第二轮改革经济周期是1992 年中国政府开始启动新的一轮改革,到2013年新的一轮改革酝酿。


假若我们运用四阶段法来划分经济周期,其运行规律就是一条正弦曲线,对应的四阶段分别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与制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繁荣阶段即为制度改革红利释放阶段;衰退阶段即为制度改革红利衰竭阶段;萧条阶段即为启动一轮新的改革出现市场出清的阶段;复苏阶段即为生产要素开始重新配置的阶段。因为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改革主要是围绕“斯密增长”展开的,即打破制约要素市场流动的约束,扩大市场规模。


未来如何产生“新周期”?


200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速相对于全球其他经济体而言,表现较为靓丽,要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必须依靠经济内生增长的力量。


经济发展历来是供给满足需求或者创造需求,因此,中国经济要走出调整的困境还是倚仗供给侧的改革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来带动。所谓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通过技术发展使当前的中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升级;其二,通过消费的拉动使经济增长由当前倚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升级到倚重消费的增长;第三,通过制度安排的改革,释放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满足老百姓的消费升级需求,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逐步平衡当前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增长模式。


因此,唯有制度安排改革开始推进,才可以说是看到了“新周期”的曙光。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