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信托公司重新登记,如今整整10年过去了,一直想写点东西,对于行业这10年进行梳理和总结。然而,我自2013年入行,也不过近5年的时间,刚刚经历了这10年中的后一半,对信托公司重新登记后的那5年并没有比较好的把握,确实一直有些犹豫到底该怎么写,不过还是觉得抛砖引玉也好,总应该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用一些文字表达下自己的想法,于是有了此文。 一、信托业过去的十年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现代信托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不仅寻求到了信托业务发展较为可行的模式,也走出了历史上持续被整顿的发展怪圈,初步奠定了信托制度在中国扎根的基础。 在过去的十年里,得益于宏观环境相对良好、投融资需求较为旺盛、居民财富管理要求日益高涨、信托投资被更多机构和个人认可、信托业定位更加清晰、信托业务在分业金融体制下的跨市场资产配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信托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等有利因素,中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达到约22万亿元,稳居金融行业子行业第二位,信托人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个10万亿,用3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第二个10万亿;经受住了2013年以后经济下行、风险显现的考验,最大程度保护了受益人的权益,抗住了信托风险项目兑付压力,信托业没有发生行业系统性风险,这一次实现了软着陆;创新发展了土地信托、家族信托、消费信托、慈善信托、养老信托等信托业务,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为信托制度本土化、应用广泛化、发展深度化做了更多有益尝试;信托监管体系日渐完善,“一法两规”确立行业监管的基本框架,而“一体三翼”则确立了监管组织体系,近年来监管制度更是在信托保障基金、信托登记等方面取得突破,为信托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信托文化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于信托业的关注日渐增强,投资者对于信托产品的投资价值给予更高认可,媒体舆论对于行业发展的报道日渐增多,行业影响力有显著提升。 更进一步划分,这一时期信托业发展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大爆发时期(2007年至2012年),这一时期是信托公司刚刚重新登记完成,百业待兴,但是信托业务的良好功能首先在银信合作中被发掘,主要是充当银行规避监管、表内资产表外化的重要工具,其二是四万亿经济刺激后,货币政策收紧,信托作为银行之外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作用得到彰显,包括房地产信托、政信信托在这一时期也得到较快发展,因此也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监管政策更多聚焦上述热点领域。总体看,这一时期是信托优势被发现、信托功能多方位挖潜、信托规模大爆发的时期,这一时期信托资产规模平均增速在70%以上,在这五年的时间里信托业资产规模已接近第一个十万亿元。 第二阶段,行业调整时期(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这一时期,信托业发展面临“五期叠加”的外部经营环境考验,实体企业经营绩效显著下滑,信用风险显现,信托项目兑付压力增大,极大冲击了行业发展基础,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99号文下发,信托公司股东承担流动性支持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同时,信托业面临的另一个重大挑战来源于资管行业的全面开放,2012年开始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基金子公司、期货资管面临更加宽松的监管环境,信托业面临更加激烈的资管行业竞争,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在通道业务方面与信托公司形成非常直接的竞争,而在股票质押、证券投资等业务方面券商、公募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亦有很大优势。在多种因素的冲击下,信托行业发展明显放缓,行业内各信托公司分化加剧,尤其是部分信托项目兑付压力较大的信托公司持续面临监管、流动性等因素制约,与行业领先公司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阶段,行业阶段性复苏时期(2016年下半年至今),2016年下半年至今,信托业经历了明显复苏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信托资产规模增速加快,经营业绩有所改善,这主要还是在于强监管下,基金子公司、券商等通道业务受到证监会的更大限制,房地产调控政策中,房地产信托调控并没有明显收紧,加之债券等融资渠道收窄,房企、上市公司融资需求回流信托渠道明显,传统信托业务得到一定提振。但是,这一轮周期并不是新周期的开始,只是监管政策导致的融资需求再分配和资管行业业务结构再重构,这为备受压制的信托业获得了更大的结构调整的时间,当然此轮周期可能随着资管行业监管政策统一以及监管政策普遍收紧而面临反转趋势。 二、信托业现在的阶段 回顾过去固然重要,然而明确认知现在的发展阶段更为关键,因为这是走向未来的起点。对于信托业目前发展阶段,可以有两个判断,第一个是信托业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第二个是信托业仍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 对于信托业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1979年我国第一家信托公司诞生,但是在此后的近30年里,信托业持续经历被整顿的怪圈,2007年以来这十年才算得上信托业真正平稳发展的时期,从纵向看,这相比于英美日百余年的信托业发展历史,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从横向看,这相比于我国银行业、证券业发展历史也相对较短,而且成熟的国际经验和模式更少。另外,更重要的是,信托业在我国发展时间短,信托业务模式、信托公司竞争力未来都会经历实践的不断检验,这也意味着信托业内部并不是均衡稳态,监管因素、竞争结构、业务模式等还是会随着对信托制度认知的不断深化以及对本土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而形成动态调整,这其中监管因素和信托公司创新能力是塑造行业状态的关键变量。 对于信托业仍然处于转型关键阶段,这是相对过去十年信托业的发展特质来说的,过去十年信托公司的发展成就更多体现在量上,不可否认这体现了信托业初级发展阶段的特征,也符合我国金融行业先做大后做强的经验。然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滚滚洪流中,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金融体系改革和重构、信息技术应用深化等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托业发展模式,建立在过去环境要素基础上的业务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情况和新常态,信托行业的发展短板也会逐步被放大,诸如:信托行业仍表现出大而不强,通道业务占比高,2016年末信托行业主动管理项目占比进一步下降至34%;信托行业发展仍然较为粗放,专业化水平不高,自身的专属地非常少,光会打游击战还不行,更要学会打阵地战;信托公司受托人责任意识、信托文化都有待提升。 当下正是信托业发展由量变向质变转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升级现有业务模式,增强附加值、技术含量,夯实部分传统业务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应用新技术,拓展新业务,采用新模式,寻找发展新动力。那么信托业未来走向何方?现在市场的共识在于私募投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三大方向,分歧在于如何落实到各个信托公司具体层面。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证券投资、国际化业务、家族信托、PPP、消费信托等很多业务可供信托公司选择,但是信托公司必须结合自身战略、人才状况以及股东背景,选择3-5个业务领域进行深耕细作,美国调查数据显示,美国部分信托公司专注于1-3个业务条线,其经营效率要更高。而且,信托公司需要围绕所选定的业务方向和领域,构建必要的核心能力体系,否则难以将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信托公司转型发展没有统一的模板,可借鉴的经验也不多,更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有几个原则还是必要遵守,那就是坚守信托本源、顺应市场需求、塑造核心优势、协调多种关系。坚守信托本源,也就是现在倡导的回归本源,其实也并不一定是指回归到某一具体业务或者模式上,更多应该强调回归信托本质要求,信托的核心精神在于忠诚和创新,只有做信托才能做的事,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不然信托与委托代理等制度的区别可能只体现在纸面上,最终有一天还是会面临更多人来抢饭碗的局面。顺应市场需求,主要是要瞄准市场需求,信托两端在外,很容易顾此失彼,这两年可以看到资产荒到资金荒的转变悄无声息,但是只有把握住了市场需求,才能做好双方的匹配和提高效率。塑造核心优势,就在于能够做的比别人更好,未来资管市场肯定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良好的风控、资源整合、市场渠道能力、研发能力,很容易被市场淘汰,打铁还需自身硬,总得练就点别人抢不走、偷不去、模仿不来的东西才行。协调多种关系,就是转型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业务、制度、机制等方方面面,因此信托公司需要处理好短期业绩和长期发展、创新与风控等多种关系,从而才能确保转型发展平稳有序进行。 三、信托业未来的十年 十年来路,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有幸作为信托人见证了信托业过去十年的蜕变,也期待下一个美好十年,十年后,我国的信托业会是英美日那样吗?我们的信托经营机构会是北方信托、三井住友信托银行那样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是那就是优秀信托业态和优秀信托经营机构的榜样。 我眼中的中国信托业十年后会是继续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占有15%市场份额的有竞争力的子行业,但是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资产管理规模上,而更多体现在为客户全球化资产配资的能力上、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的执行上、一站式多元化金融产品的选择上等市场核心竞争力上;那时不仅有信托公司专营信托,还有其他金融机构兼营信托,信托经营机构既有综合化金融服务机构,也有致力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型机构,但是整体行业集中度要比现在高很多,准入与退出机制更加明晰化,个别经营不善的信托公司将会被市场逐步淘汰,要么面临重组、要么面临破产托管;那时信托创新更加频繁,主要是基于信托制度特性以及市场需求,继续在养老、财富传承、国际资产配置等领域加强供给侧改革;那时随着信托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以及更多人参与到信托业务当中,信托从一种高端理财产品将逐步过渡到一种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财产制度工具,更多私人信托业务伴随个性信托需求而产生。 我眼中的信托公司十年后会是具有专业化和综合性的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并购重组其他信托公司和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和壮大,形成规模效应和市场份额地位,从而推动行业竞争结构向着更加集中化的方向发展;收益来源不在集中于类似利差的融资业务信托报酬上,而是依靠专业投行经验和投资能力,获得管理费用和信托报酬,收益模式的风险收益更加对称,与实体经济的顺周期性波动降低;逐步建立更加面向客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以机构和个人客户为主的多产品条线,能根据及时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形成创新产品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形成较为突出的研发能力、风控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可以及时根据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做出变化,在不断适应内部外环境变化的同时能够把控住所蕴含的风险隐患,将所承担的风险水平控制风险偏好之下;在以轻资产为主的经营模式以及有效控制杠杆水平的前提下,资本补充渠道得到创新和完善,理顺好IPO、发债等外部融资机制,实现信托公司获取更加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来源。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