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朗普新政“一事无成”,美国投资、消费走弱 特朗普交易已演变为特朗普风险,企业投资信心下降。特朗普去年当选以来,基于对减税、基建、放松金融监管等政策的预期,许多企业体现出了“动物精神”,尽管短期内没有有实实在在的大规模财政支出落地,但他们都相信情况将会好转,可以支出更多。 2017年一季度,衡量CEO对销售和资本开支预期的企业圆桌会CEO经济前景指数从去年第四季度的74.2跃升至93.3,创下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大升幅,同时也显著高于79.8的历史平均水平。 随着企业支出的增加,预期的自我实现推动经济复苏,2017年一季度国内私人固定投资对实际GDP季环比拉动率高达1.27%,超过最大经济引擎——个人消费支出对实际GDP的贡献。 但随着“通俄门”发酵、特朗普医改“流产”、白宫内斗不休、债务上限即将突破,市场对特朗普税改等刺激政策落地的预期大大减弱甚至反转,特朗普交易已渐渐演变为特朗普风险,企业投资信心遭受打击,二季度国内私人固定投资对实际GDP季环比拉动率大幅回落至0.36%,同时DXY美元指数7月下跌2.6%,年内迄今为止下跌近10%,已连跌5个月,创下了2011年以来最长的月度连跌,回吐了特朗普当选后的所有涨幅。 薪资、收入增长停滞,限制消费开支的进一步增长。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信心。据美国劳工部和商务部公布的数据,美国6月时薪环比0.2%,不及预期0.3%,同比2.5%,连续第3个月不及预期,且前值由2.5%修正为2.4%;6月个人总收入减少35亿美元,环比0.0%,不及预期0.4%和前值0.3%,且为7个月以来首次未能录得增加。 随着薪资、收入持续低迷,美国家庭对消费开支持谨慎态度。美国6月零售销售环比下降0.2%,连续第二个月下跌,为1年最大跌幅,低于预期0.1%,6月零售销售(除汽车)环比下降0.2%,低于预期0.2%,6月零售销售(除汽车与汽油)环比下降0.1%,低于预期0.4%。作为对整体经济贡献率超过70%的最大引擎,消费的“失速”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长或将再度放缓。 美国本轮弱复苏或已见顶,未来难言乐观。 从NBER-美国经济周期经历时间汇总来看,1945年到2009年间,一个完整的美国经济周期大致要经历6年左右时间,其中最长的一轮周期经历了10年——从1991年美国经济危机到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 而本轮复苏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持续近8年,本轮弱复苏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同时美国经济弱复苏背后结构性问题仍存——劳动参与率降低、劳动生产率低位徘徊,美国未来经济难言持续乐观。 二、本轮欧元区复苏是前期美国复苏的滞后反映,难以走出“独立行情” 21世纪以来,欧美所处的经济周期大体相同,且欧元区的复苏往往滞后美国半年到一年,主因是货币政策滞后和汇率机制传导。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率先启动QE,也最先复苏并开始货币政策正常化。美国是2008年金融危机始发地,最早遭受冲击,反应最为迅速,力度也最大,自然最先复苏。 在常规的利率政策操作空间不大的情况下,美联储于2008年11月25日开始首轮QE,截至2012年12月12日,美联储已推出4轮QE,完整地经过了政府加杠杆——私人部门去杠杆——私人部门再杠杆的过程,房地产这一危机的“始作俑者”也从2015开始逐渐回暖,2015 年12 月16 日,美联储正式进入加息周期。 2017年7月27日,美联储暗示最早于9月缩表。相比之下,欧央行在应对危机方面动作较为迟缓。遭受次贷、欧债危机双重打击的欧央行直到2015年3月才推出QE,在此之前,HICP和核心HICP均长期低位徘徊,降低了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对工资和价格制定造成二次影响,延迟了投资、消费,因此私人部门尚未进入到再杠杆周期,投资信心尚未恢复。 欧元区上半年经济数据亮眼,主要是受前两年供给收缩导致低基数的影响,需求并未真正复苏。即使2017年一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速超过美国,也并不能说明欧元区的复苏进程走在了美国前面。 美国复苏促使美元走强,欧元走弱利好出口。过去几年,受欧央行量化宽松而美联储加息预期强烈、美国经济复苏而欧元区危机阴影未消的影响,欧元兑美元贬值压力较大。 欧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欧元兑美元贬值近5%。欧元贬值提升了欧元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积累贸易顺差,拉动经济增长。以欧元区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为例,2016年德国向美国出口1227亿美元的产品,使两国贸易逆差达到650亿美元之多。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德国贸易顺差占GDP比率达8.5%。 但从今年4月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开始节节攀升,虽与欧元区经济增长“超预期”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特朗普新政不及预期导致的被动走强,预计这一趋势将在一段时间内延续,前期利好欧元区出口的汇率因素或将成为其进一步复苏的掣肘。 总的来说,危机后过晚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使得欧元区复苏进程总体落后于美国,经济基础还不牢固。伴随着欧元脱离基本面的“意外”走强,下半年欧元区出口和经济增长大概率回落。若欧央行不幸错估形势,在基本面尚未回暖、通胀仍旧低迷的情况下,效仿美国升息、退出QE,欧元区经济或将再次探底。 三、欧美复苏乏力,制约我国外需回暖,贸易保护主义“雪上加霜” 作为我国前两大贸易伙伴,美、欧复苏乏力,制约下半年外需回暖。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7年上半年,我国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进出口金额分别为18466和19702亿人民币,占比分别为14.05%和14.99%,为我国前两大贸易伙伴。 中美、中欧贸易是我国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是支撑我国上半年基本面稳中向好的重要因素,2017年前两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分别达4.2%和3.9%,一举扭转此前负向拉动GDP的局面。但随着美、欧经济大概率步入下行通道,外需或将转冷,GDP维持此前高增长存在较大难度。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巨大,被列入操纵外汇的“观察名单”。2015年,美国出台《2015年贸易便利与强化法》,开始采用正式的量化指标来判断贸易伙伴是否操纵汇率: 1)巨额对美贸易顺差(超过200亿美元); 2)大规模经常账户盈余(超过GDP的3%); 3)持续、单向的外汇干预(净买入外汇超过GDP的2%)。 2016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小幅收缩至3,470亿美元(2015年为3,672亿美元),但依然远超第一个标准;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重下降至1.9%(2015年为3.0%),外汇市场干预为净卖出外汇以防止人民币快速贬值,不满足第二和第三个标准。美国财政部2016年10月汇率报告中显示,中国只满足美国设定的汇率操纵国三个标准中的一个,与日本、瑞士、德国等同时被列入美国财政部操纵外汇的“观察名单”。 特朗普国内改革受阻,通过贸易保护来转嫁矛盾。特朗普的竞选纲领分为六个核心部分:减税、基建、废除奥巴马医改、放松金融监管、完善移民制度、贸易保护。在国内改革遥遥无期的背景下,特朗普将矛头对准海外,以缓和国内经济压力。 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正鼓励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按照1974年贸易法的第301条款,对中国贸易做法发起调查,最快于本周公布相关决定,包括全面关税在内的所有政策工具都将会被考虑在内。 美国上世纪90年代曾动用301条款,单方面提出对日产高档车征收100%关税的措施,日本坚称这种做法违反国际规定,但最后还是通过WTO谈判框架外的美日双边磋商才得以解决。中美巨额贸易逆差由来已久,而301条款的实施已有先例,因此特朗普对我国“开炮”或许并不遥远。 广场协议曾对日本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中国正站在与日本相似的地位。 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之前,美国贸易逆差的40%由日美贸易贡献,导致贸易摩擦不断。而在美国商务部公布的2016年贸易数据中,美国贸易逆差的47%由中美贸易贡献,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头号贡献者。1985年9月22日,美国与日本、联邦德国等签订广场协议,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序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协议签订后的10年时间里,日元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不仅出口受到沉重打击,还吸引了大量热钱流入,在日本名义GDP增幅仅为5%的同时,日本股价、房价分别以每年30%、15%的幅度增长,泡沫经济愈演愈烈。 1989年,日本央行为抑制经济过热,施行了紧缩货币政策,泡沫经济崩塌,随后日本进入了“失去的二十年”,至今没有明显复苏的迹象。短期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打击略小于当年的日本。 一方面,中美贸易结构互补,而美日贸易结构相似,属于直接竞争关系。中美贸易顺差的造成归根结底是由两国经济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决定,因此中国对美出口具有一定的“刚性”,贸易顺差的下降很可能是通过加大中国对美国商品的进口来实现,这对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打击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我国资本账户尚未放开,资本流动存在障碍,即使人民币大幅升值,热钱大规模流入也将受限,不会过快哄抬股价、房价,造成严重泡沫。但从长远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一旦开始实施,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叠加欧洲民粹主义风潮,逆全球化或将成为潮流,对我国等出口大国的累积影响不容小觑。 债市策略 中美、中欧贸易是我国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是支撑我国上半年基本面稳中向好的重要因素,2017年前两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分别达4.2%和3.9%,一举扭转此前负向拉动GDP的局面。 但随着美、欧经济大概率步入下行通道,外需或将转冷,而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出台将使得外需“雪上加霜”,GDP维持此前高增长存在较大难度,下半年基本面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在政策面大概率保持稳健中性基调的情况下,基本面因素将对债市形成支撑。我们仍然坚持十年期国债收益率3.2%-3.6%的判断不变。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