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人写文章说:如果谁能说清楚中国人的收入,应该离诺贝尔经济学奖就不远了。为什么人均收入只有8000多美元的中国人会觉得自己的收入比人均收入4万美元的日本人还有钱?为什么人均工资只有5000元的一个国家却拥有那么高额的房地产?相比较起来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人奢侈多了:BBC的一部纪录片报道中国下岗工人的伙食,日本人看了之后震惊了,因为这个下岗工人一家三口的晚饭竟然是四菜一汤,英国人看到这一幕也晕了,他们纷纷感叹:中国人真奢侈! 中国人的钱是真的多吗?为什么会出现种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情况呢?用常规的经济学无法解释,而傅海棠的财富论却可以恰到好处地回答种种谜团。 一、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家大多是经济史家,他们研究历史上的经济现象,归纳出结论,形成所谓的理论观点,由此就算是经济学家了。这还不算,一旦成为经济学家,他们便开始对现实的经济现象指手画脚、评点江山,若发现经济运行没有按照他们的模型走,没有按照他们的理论走,就开始大叫世界末日,似乎离开了他们的所谓经济学规律,经济就真的不行了。 比如,张维迎师从西方经济学,骨子里是自由市场经济那一套,他发现中国有产业政策、国有企业规模庞大,于是就开始说中国模式错了,产业政策无效,未来迟早进入发展陷阱,云云——不符合他们的理论,中国经济就真的走不下去了? 又比如,众多经济学家研究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从信贷规模到汇率水平,从股市泡沫到房地产泡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在2007年就已经相当于日本的1988年,意思是中国的股市和房市要崩溃。如此一直说一直说,十年来无数人叫嚷中国崩溃论,结果却是中国经济不断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房价不断创下一个又一个新高——凭什么不符合你们的经济史就一定要崩溃呢? 诸如此类的经济学家让人大跌眼镜的还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一则笑话是这样的: 两位经济学家见面,看到路上有两堆狗屎,俩人研究半天,提出一个建议:甲把一堆狗屎吃掉,乙付给甲1亿元;然后乙再吃一堆狗屎,甲再付给乙1亿元。如此,俩人分别吃掉一堆狗屎,货币没有动,但是,GDP却就增加了2亿元。 这则笑话虽然有点极端,但它反映的恰恰是当代经济学的一些弊端,尤其是在经济统计领域的弊端。有些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和社会的评价。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话题:发达国家的日本和欧洲及美国一些人,明显能感受到中国民众的生活富裕,物质条件不差,但为什么在GDP统计上中美却有那么大的差距呢?为什么日本的人均GDP远高于中国,但日本人却感觉生活不如中国人呢? 当代经济学固然能做出一些解释,但那就好比在千疮百孔的破船上加几个补丁一样,掩盖不了日益没落的西方经济学的虚弱。妄图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解释中国经济,无异于刻舟求剑、瞎子摸象。 为什么呢? 因为经济学根本不是他们所理解的那样子。 首先,经济学其实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更像哲学。1+1=2,这么简单的道理可以无数次重复而不出错,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数学是科学。万有引力,苹果掉到地上而不是飞上天,走遍天下都不怕反驳,所以物理学是科学。氢和氧结合就是水,试验无数次结果都一样,化学也是科学。诸如此类,可试验、可反复、可证伪、独一无二的,就是科学。 但经济学呢?虽然当代理论界将经济学纳入社会科学范畴,但与其说它是社会科学还不如说它是社会学科。一切与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关的学科,都不宜纳入科学范畴,以免误人子弟。 其次,经济学不是经验学。他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本国历史经济发展的轨迹,都不能简单拿来作为当前经济的指导教条。因为时间变化了,地点变化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模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所谓的产业周期。比如大蒜本来存在着一个三年周期:第一年价格暴涨,大家都赚钱;第二年大家都去种,价格暴跌,大家都亏钱;第三年呢大家又都不种,结果又都赚钱。如此浅显的规律,是不是很有道理?但时间长了,会有聪明人在第二年不种、却在第三年去种植,如此可以连续赚钱。再过若干年,我们就会发现周期拉长了,变成四年周期甚至五年周期了。当你发现四、五年周期成立的时候,也许有一次突然就改回了三年周期。一个大蒜产业都有如此复杂的周期性变化,何况整个的经济运行规律呢? 第三,经济学不是概率论,而是确定性。有人说经济学要讲概率,要选择最可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回避风险,云云。其实这都是错的。经济理论应该有唯一性,经济政策应该有确定性。你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你没有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只是因为水平还不够,还没有找到最优的解而已。至于什么是确定性,我们以后可以再谈。 第四,经济学不该割裂宏观和微观。经济一学,本就是经世济民的学科,既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又有利于普通百姓。宏观的经济政策,势必影响微观的企业和个人;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所以,人为割裂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缺陷之一。相比之下,早期的政治经济学也许更能反映经济学的本质。任何经济的现象,都与政治相关;任何政治的行为,都围绕经济而展开。政治经济本是一体,宏观微观本是一家。 第五,经济学的作用在于解决问题。经济学与医学是相似的。医学是什么?无非是有病治病、无病养生。而所谓治病,根本是对症下药。哪里有坐地等死的医学呢?但是很奇怪,许多经济学家却推崇什么完全自由市场经济,经济出了问题不去治,却让它等死,所谓凤凰涅磐死而复生,纯粹是误国误民。你自己有病,难道不去治病而等死吗?等死没错,人完了,一切就都完了。经济与人生本是同理。 第六,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创造更多财富。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好坏的标准,是经济是否平稳健康快速发展、是否实现了国泰民安。而评判国家强弱的标准,则是财富的多寡。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国家就越强大、社会就越安定、政治就越能清明、民众生活和精神面貌也就越好,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这个道理。反之,社会财富不足,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生活都无以为继,国家就不会富强、社会就不安定、最终四分五裂而民众遭殃。 评判经济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就是它是否有利于创造更多财富; 评判经济学的唯一标准,就是它是否实现了国泰民安; 评判经济学家的唯一标准,就是他是否为创造更多财富做出了贡献。 回顾人类近300年的经济史,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与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同步;凯恩斯的经济学,与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同步。他们两位可以称为伟大的经济学家。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关系不大,中国经济不是靠西方经济学理论,也不是靠哪一位经济学家的理论,而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的经济理论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关键因素。如果能总结出这一套理论,并将之系统化,就有可能进一步指导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奇迹。 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想揭示中国奇迹的奥秘,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而这一切,都围绕着财富展开。 二、什么是财富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你看,财,偏旁是贝,古义就是钱。所以,财,就是可以用钱买的货物,古人云:财,人所宝也,即人用钱买到的珍贵的东西,主要指人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用品。富,上面是宝盖头,就是房子,下面是表音是充满的意思。所以,富的含义就是充满一屋子的东西。如果再深究一下,富这个字里面,有房子,有人,还有田。 于是,中国古人理解的财富就变得很简单: 1、可以用钱买到的货物,是为财; 2、有人、有地、有房、房内充满,是为富。 所以,所谓的财富,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它包含的内容是:有钱能买的货物、为人所消耗的物资、有土地有房屋。 要注意的是,中国人的财富观里,虽然有钱的概念,但并不认为钱就是财富。钱是货币,货币不等于货物。用钱能买到的货物,那是财富,但钱本身并不是财富,而只是用以购买物资的符号而已。关于货币的属性,我们以后会详细谈。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财富是围绕着人转的。由此我们可以根据人的需求将财富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物质财富。能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和生产需求的物质资料,就是财富。这些财富,看得到摸得着,实实在在,让人心生满足感。 对个人来说,房子,车子,衣服,食品,家具以及各种用品,都是财富。而对国民来说,公路桥梁铁路机场也是财富,花园广场楼堂馆所也是财富,为方便人民生活的管网电线电缆和网络设施,也都是财富。 第二类:精神财富。能促进物质财富生产有益的无形资产,是精神财富,包括文化制度、知识专利、文学影视作品等等。媒体传播、体育娱乐等虽然不能直接促进财富生产,但它们起到了愉悦劳动者身心的作用,间接有利于未来的财富生产。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所谓的精神财富,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它要能促进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不是损害这个生产过程。所以,一切消极厌世的东西,无论外形多么华丽,都只是糟粕而不可能是财富。比如,宣传虚无和末日的邪教,鼓励分裂和内乱的文化等等。对人的精神和肉体产生损害的东西,也不是财富,甚至不能纳入文化的范畴。从这个角度说,国家对文化艺术、舆论传媒等领域进行适当管控不仅合理而且十分必要。 理解财富的定义十分重要。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财富存量的多少。毫无疑问,创富能力强、财富蓄积量大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国和大国。反之,则是小国或弱国。 过去三十多年来,西方国家有一群依靠唱衰中国经济而出名的红人,在中国,也有一些自由派经济学家动辄指责中国经济这个不好那个不对。尤其是最近10多年来,国内外都有很多人不断发出中国崩溃论,虽然现实一次次让他们颜面无存,但这不妨碍他们拉长周期继续唱衰中国。很多普通的中国人也跟着这些声音唱和,把他们对部分社会现象的不满转化为对经济乃至政治全盘的否定。结果呢?中国的现实给了所有唱衰中国、看空中国的人一记又一记响亮而清脆的耳光。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他们没有理解财富的含义。 财富,不是简单地体现为GDP的数字。西方经济学发明的GDP这个概念,是有严重缺陷的,不能准确表达一国财富的多寡。比如,美国2016年的GDP虽然18.6万亿美元,中国看起来只有12万亿美元,但如果严格计算起来,中国创造财富的规模至少5倍于美国、最高可能10倍于美国的水平。 比如,在美国18.6万亿美元的GDP构成中,按照美国财经作家的分析,消费支出占到了12.75万亿美元,其中服务占比高大47%。换言之,在美国GDP构成中,服务的规模高达8.7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剔除服务后,其实物生产环节的GDP只有近10万亿美元。而中国呢?服务业占比虽然达到了51%,但中国人的工资水平是严重低估的。低估到什么程度呢? 以收入法计算,美国的GDP构成中,劳动者报酬高达10.3万亿美元——要知道,美国总人口是才3.23亿人,这意味着分摊到每个美国人头上的劳动者报酬高达3.2万美元。而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在2014年只有31.8万亿元人民币,以13.67亿人口计,相当于每个人的劳动者报酬只有2.32万元人民币。这个水平,只有美国的11%。 它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就是美国的GDP更多反映的是虚高的人工——劳动力成本接近中国的10倍,它的GDP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比如,2016年,中国的第二产业GDP达到29.6万亿元人民币。美国的第二产业不足4万亿美元。 按照前述人工成本,中国每年的第二产业劳动者投入量可以计算29.6/2.32=12.75,而美国呢,只有4/3.2=1.25。这就意味着中国每年都有12.75亿人在参与第二产业的劳动,而美国只有1.25亿人。中国投入的劳动量相当于美国的10倍! 更重要的是,前述数字,只反映一年的情况。如果中国人每年都投入超过美国近10倍的人力,如此持续而三十年而不减,两个国家的面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就可以理解了吗? 先不要谈什么劳动效率。如果你有两家邻居,一家13口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全家老少齐上阵,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去辛苦劳作,挖矿、炼钢、制造、出口,没一天得闲;另一家虽然有3口人,但每天日上三竿只有一个人起床干活,其他人继续呼呼大睡,或者起床后玩游戏、赌博、搞运动、耍嘴皮子。那么,你觉得哪家邻居更有前途?你会唱衰那一家13口还是会看淡那一家3口呢? 所以,美国的GDP是虚的,它的数值高,只是反映了它的人力成本高而已,并不意味着它每年创造的物质财富多。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甲为乙提供律师服务,收费10万美元;丙为甲提供医疗服务,收费10万美元;丁为丙提供按摩服务,也收费10万美元。这些,都算是服务业,在GDP统计中,扣除成本之后结余的部分全部纳入服务业统计中。于是,这一部分的GDP就可能高达20万美元以上。但是,如果定价不是10万美元,而只是1万美元呢?那么,GDP的规模就只有2万美元而已——虽然GDP的统计相差10倍,但它们不都是代表一次服务吗?你说说看,这种GDP有什么意义呢? 按照世界银行2014年的数据,美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78%。由于劳动者报酬居高不下,美国的第二产业规模甚小。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及中国的十分之一,能说它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强国、大国吗? 至于说到服务业,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10亿人啊!或者说中国的人口规模是美国的4倍多啊。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中国人的服务业规模必然是远远超过美国。如果按照服务的次数来算,只怕我们的规模至少是美国的4倍以上!我们的GDP统计数量低,只是因为我们的定价低而已! 事实也正是如此。2016年,中国的钢材产量连续第三年超过11亿吨,而钢材是工业的血液。美国呢?过去10年,美国每一年的粗钢产量始终徘徊在8000-9000万吨之间。单就钢铁产量而言,中国的工业规模早已是美国的10倍以上。 如果我们换一个统计方式:中国的工业产出是美国的10倍、中国的服务业产出是美国的4倍。那么,你能说中国是第一强国还是美国是第一强国呢? 这就可以解释本文开头部分的疑惑:中国人的创富能力世界第一,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人和美国人强一点,难道不应该吗?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每年创造的财富远超过那些国家,这也就注定中国人的财富蓄积量远超过它们,即便人均财富蓄积量也远超过它们。 看看下面这个图,就知道日本经济有失去的三十年,美国经济也有失去的三十年。美国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在1979年曾达到1970多万人,到2001年跌破1700万的关口,2012年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已经只有1150万人。这几年,美国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让制造业回归,但为时已晚。过去5年,美国的制造业从业人员也只增加了100余万人而已。而同期,美国的金融从业人员从不足500万人增加到800多万人,休闲和酒店业从业人员从600多万增加到1600多万。 而中国呢?1979年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有7000多万人,现在则高达2.3亿人,而且过去十年每一年都超过2亿人。单纯从人口来说,中国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相当于美国制造业人口的15倍以上。 所以,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应一如既往地重视实体经济,不能学美国日本去玩虚的——去学美国人搞美容按摩司法体育金融投机,看起来GDP高大上,数量也很高,但它们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一个国家,需要精神财富,更需要物质财富。至于服务业,看数量就行,不必推崇它占GDP比重的高低。 当然,对精神财富也应给予重视。如前述我们的定义,精神财富应该是有利于物质财富创造的。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知识与专利、文化与制度等,这些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便于创造更多财富。在文化方面,应该积极引导乐观向上的文化,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充满希望,对前途有憧憬,对未来有梦想。这样的文化就是健康的、应该提倡的。反之,对于社会阴暗面的描写和报道,应适当控制,毕竟,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媒体只是局限于爆料曝光阴暗面,很容易让人失去信心(本书的重点聚焦于物质财富的生产,对精神财富会简略处理)。 对一个健康的国家而言,物质财富的生产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它是精神财富赖以创造的基础。而精神财富会反过来促进物质财富的生产。故两种财富都应该予以重视。 那么,财富是怎样产生的呢? 三、劳动创造财富 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所以,要创造财富,首先就需要有劳动者。劳动人口的数量越多,创造财富的能力就越强。所以,看看过去80年中美之间的变化。 这个图反映的是美国非农就业人口中制造业人口增减情况以及费雷中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就业人口情况。其中“就业人口:第二产业”是中国的数据。美国的人口数据是千人,而中国的是万人。 从这个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除了大炼钢铁有过一次飙升外,1970年之前是低于3000万人的。而美国的非农就业人口在1940-1970年间稳定于1400-1700万人。从1970年起,中国的第二产业人口逐年上升,并在1985年突破1亿人,此后继续稳定增长。美国则从1980年代起逐年下滑。2001年,中国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达到美国非农就业人口的10倍。此后更继续拉开距离。到如今,中国有2.3亿人从事第二产业的生产,而美国制造业的劳动力只相当于中国的6%。 回看过去三十年的中美两国的进退过程,毫无疑问,劳动人口多少才是决定大国强弱的第一要素。 劳动人口多,如果出工不出力也不行。劳动时间的多少也决定了产出数量。中国以前有小说讲述的“半夜鸡叫”的故事,就是地主为了让长工多干活而故意让鸡早点叫,“鸡鸣而起”,劳动时间就增加了。现代社会,保护劳动者权益,每一个劳动者的法定劳动时间越来越少,从以前的每周48小时降低到40小时,在欧美等国则在追求每周30小时的工作时间(每周5天、每天6小时),劳动者带薪休假的时间也很长(英国等欧洲国家带薪休假可以每年有70天以上),最终就是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显著低于中国。 按照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是墨西哥,每周42.85小时,美国只有34.4小时,多数欧洲国家的劳动时间低于30小时,其中德国最低,只有26.4小时。 相比之下,中国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也许是全球第一。且不说生产线上的工人主动加班赚加班费,也不说行政管理人员或被迫(低阶公务员)或自愿(高阶公务员)加班加点工作,但就出租车司机、商场售货员、餐饮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就可以知道我们的劳动时间远超每周5天、每天8小时。 中国人是如此勤劳、如此刻苦地工作,他们创造的财富多不就是可以理解的吗? 人多力量大,劳动时间多则产出数量多。如果效率提高,则总产出会更高。于是,创造财富的第三个要素就出现了:效率。其中又包括劳动效率和交易效率。 劳动效率是单位时间的产出水平。在农耕时代,体力是效率的保障。在工业时代,技术是效率的代名词。如今,人们都意识到,要使劳动者提高效率,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 其二,提高工具的使用水平。 其三,提高管理水平。 其中的细节,我们以后会专门论述。 交易效率,体现的是物资流转的速度。劳动者生产的商品,如果能快速到达消费者手中,劳动者就可以开始新一轮的生产。流转速度越快,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也就会相应提高。 要想富,先修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总结的朴素语言,体现的就是对交易效率的追求。实际上,从秦朝时期的官方驿道,到隋朝时期的大运河,从茶马古道到暗渡陈仓时的明修栈道,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清朝的第一条铁路到如今的中国高铁,我们在追求的都是提高物资流转的速度,这都属于交易效率的提高。 不止如此,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中国的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设备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商品流转的速度。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发展,与这些支付新技术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 常规的财富源泉,既与劳动人口、劳动时间和效率,也与一种神奇的东西紧密相关,那就是货币资本。 货币的横空出世,提高了交易效率——从以物易物到货币交易,本就是一场革命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货币产生后,其交换职能逐渐异化,慢慢就具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激励劳动。 有钱能使鬼推磨。中国人倒是很实在,一句话就将货币的最大功能说得清清楚楚:只要有钱,什么事情都会有人帮你做。如果有了钱,劳动者爱劳动,消费者爱消费。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就讲述了有钱人花钱如流水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为“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段话,评价货币的激励属性是完全正确的——资本可以促进生产、促进劳动。 所以,创造财富,离不开货币资本的润滑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属性。 于是,我们的创富公式由此形成: 财富总量===f(劳动人口×劳动时间,效率,货币资本) 由此公式,我们将逐一展开傅海棠的财富经济学逻辑,一篇宏伟的画卷将由此开启: 通过这样的逻辑,我们能知道如何创造更多财富; 我们能够理解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根由; 我们能够解读世界各国强盛的原因; 我们能够解释中国崛起的奥秘; 我们能够开出中国继续发展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良方; 我们能够对世界其他落后国家的发展提出理论支持。 如此,将实现我们在本书开卷提出的基本目标:经济学,是要为创造财富服务的;经济学家,应该为创造财富做出贡献的。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