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发布了2009年GDP第一次速报数据。数据显示:2009年,日本的实际GDP比上年下滑5.0%,名义GDP下滑6.0%,双双创下二战后的最大降幅。 按照日本银行发布的日元兑美元年度平均汇率93.62换算,2009年日本名义GDP为50,728.90亿美元,这是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继1995年后第二次突破5万亿美元关口。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21日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2009年中国的GDP为335,353亿元,以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按照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率中间价6.831计算,约为49,092.81亿美元。 这意味着2009年中国GDP相当于日本GDP的96%,虽然仅有一步之遥,但中国经济仍未将日本拉下马。 日本政府表示,2009年亚洲主要市场需求推动了日本出口增长,政府支出计划也刺激了国内消费增加,日本09年Q4实际GDP更创下09年第二季度以来最快增速,但日本政府同时表示,日本经济依然处于严重通缩状态,政府将采取行动阻止复苏陷入停滞 。 另一方面,2009年日元出现大幅升值,对美元汇率升值10.5%,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速上的差距。 日本经济问题出在哪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员刘军红认为,去年日本经济衰退得比较厉害,跟它的经济增长结构有直接联系。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表现出来的特点跟其他国家有点不太一样,日本的国内市场相对比较小,国内消费基本上不来,主要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但是这次的出口,表现在企业一方面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压缩投资,特别是降低库存,削减成本,追求利润。出口带来的好处,并没有像国内设备投资传导,设备投资没有增加,国内的生产没有跟上,企业的雇工也没有扩招,同时工资在下降,失业率上升,导致内需很难扩张。 刘军红说,日本企业在国内的成本比较高,其严禁制造业使用派遣工,同时企业的所谓法人税率相对比较高,在发达国家中算是最高的,这样一些不利政策,实际上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这样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或者是自己降低成本,这是一个主要的一个动向。这样,企业再生产、扩大投资就做的比较差。 日本“保二”的双赢局面 日本自1968年以来便稳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交椅,到2009年,中国的GDP到底有没有超过日本?此番悬念此前一直是中日两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自从中国在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以来,其进行路程上的下一块里程碑就已若隐若现。但目前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特别急切地想要戴上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桂冠。 在不久前落幕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也不例外,企业家对话会主持人甚至主动宣布中国“超日”,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当即作了幽默式回应:“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究竟排第几位,刚才主持人先生作了一个发布,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权威的发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我们的人均GDP居于世界100位以后,这是联合国有关机构作的权威发布,是明确的。”据报道,会场顿时笑声一片。 事实上,随着中国官方宣布2009年“保八”成功,几乎所有经济分析人士都判定中国“超日”了。但对于专家们“中国替代日本,雄踞世界次席”的结论,中国政府始终不予置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冲二”未果,日本“保二”成功,对两国来说也是一种双赢。鉴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消息已经令不少西方人怨言再起,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多一年藏锋守拙的时间对中国未尝不是好事。 但摆在中、日两国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只要中国今年继续成功“保八”,日本基本上便“保二”无望了。不管中国多么不愿意荣升全球第二,也不管日本多么不愿意让出这把交椅,这一天将在不远的将来总会到来。 其他世界经济排名方式的中国地位 当然世界经济的排名方式不只一种。 例如,如果把欧盟当做单一经济体,那它肯定在当今世界排名第一,而未来几十年中国将仍然排在美国之后,位居第三。 但如果不按市场汇率而是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经济规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中国自2001年起便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该计算方式试图减少市场汇率波动影响,校正穷富国家之间的价格差异) 日本第二次速报数据将于2010年3月11日发布,届时日本政府将可能对GDP进行修正,而中国政府也可能对2009年GDP数据进行修正,中日GDP较量仍是未完待续。 评论:中国何时学日本“国民收入倍增” 现在,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什么呢?纵观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已经形成了财税收入增速远远高于百姓收入增长的局面,在1月21日的数据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坦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在继续扩大,应尽快提高农村打工者的工资。中国“国富”之后的下一步自然应该转到“民富”的轨道中来。而日本当年经济起飞时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恰恰给中国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