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贸易国,钢材期货的推出,首先对国内钢铁行业意义非凡。既可以为钢铁生产和流通企业提供套期保值、管理风险的工具,又可以为钢铁企业提供价格信息,使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调整销售或采购策略,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从而减少价格频繁波动对企业平稳运行的冲击。 钢材期货的一只“靴子”终于落地。 2月19日,证监会正式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线材和螺纹钢期货交易,与此同时,上期所就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合约及有关规则公布了征求意见稿,种种迹象昭示,钢材期货上市的步伐日益临近。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和相关程序履行完毕后,中国证监会将尽快批准上期所挂牌其期货合约,这也意味着,另一只“靴子”———挂牌上市将很快落地。 业内专家分析,钢材期货的推出,不管是对钢铁行业还是中国期货市场,都意义重大。 推出是众望所归 “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此前金融30条中已经明确,尽快推出钢材期货上市。我国是钢材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推出钢材期货意义重大。”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2008年12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金融30条”)明确指出:“尽快推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钢材等商品期货新品种。” 在此后一个月的全国证券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强调2009年期货方面监管工作时指出,增加期货新品种,做好股指期货推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尽快上市钢材、稻谷期货。 对冲风险工具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贸易国,钢材期货的推出,首先对国内钢铁行业意义非凡。分析人士指出,稳步推出线材、螺纹钢期货品种,对于发展钢铁业、提升钢铁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为钢铁生产和流通企业提供套期保值、管理风险的工具,又可以为钢铁企业提供价格信息,使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调整销售或采购策略,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从而减少价格频繁波动对企业平稳运行的冲击。 长城伟业期货研究中心分析师谢赵维指出,对钢铁企业来说,首先是有了一个避险工具,一方面通过期货交易形成一个具有公信力的价格,将大大提升对于上游原材料的议价能力,谈判就有了更好的参照标准;同时由于期货有交割环节,对相关交易品种的具体要求较高,有助于钢铁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 “在去年钢材价格大幅波动过程中,国内钢铁企业、贸易企业深受其害,甚至可以说遭遇灭顶之灾,为什么?原因就在于缺少相应的对冲风险工具。”胡俞越告诉本报记者,“而铜铝锌等有色金属国内都有相应期货品种交易,因此尽管去年有色金属价格跌幅比黑色金属还大,但整个行业没出大的问题,与黑色金属冰火两重天。” 谢赵维对此表示认同,他同时分析说,目前中国钢材的50%为钢铁企业直销,另有50%为贸易商代理,在没有钢材期货的情况下,钢材紧俏、价格上涨时,这些贸易商却拿不到货,而需求萎缩、价格下跌甚至亏本时,这些贸易商为维护与钢铁企业的关系,还要进货。因此钢材期货的推出,对这些贸易商来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对冲风险的工具,不管钢材价格上涨或下跌,都能保证经营的稳定。 丰富品种体系 钢材市场是仅次于原油市场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从过往发展期货市场发展看,钢材期货在我国的推出具有历史条件。在1993年我国曾推出过钢材期货,但由于当时钢材供应相对紧张,市场流通与信息沟通机制均不完善,加之监管机制的缺乏,钢材期货的推出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最终被迫取消。这也让中国期货市场与这一大品种擦肩而过十几年。 自2008年1月9日黄金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盘交易至今,尚没有任何一个新品种获批挂盘交易。有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仅有17个交易品种,越来越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胡俞越指出,对国内期货市场来说,钢材期货的推出完善了品种体系,从大类上看,现在国内期货市场有农产品、有色金属、贵金属,但黑色金属还是空缺,因此作为2009年第一个推出的品种,钢材期货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近几年,中国期货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超过7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期货市场。但国内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一直以中小投资者为主,钢材期货的推出显然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谢赵维认为,由于钢铁行业产业链长,众多企业不管是厂商、贸易商还是用钢企业都有现实动力参与到这个品种的交易中来,这有望改善国内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这一问题。 “国内期货公司对钢材期货期盼已久,各项准备工作也比较充分。我了解到,不少期货公司早已着手与国内的大型钢铁企业、贸易商做工作,随着这些企业认识的加深,将逐渐参与到期货市场中来。”胡俞越说,“国内现在贸易商有数十万家、钢铁企业1000多家,产业链上如基建等企业就更多了,他们的参与对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意义也将不同寻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