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入增长的来源 从收入法 GDP 的角度看,居民收入本质上是经济增长中分配到居民部门的部分。而如果把收入分配比作分蛋糕,那么决定居民收入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蛋糕的大小, 即当年创造的生产总值,经济增长越快,居民从中获得的收入也越多;二是分配的比例, 即居民在创造的价值中获得的相对多少,一般与经济制度和分配方式有关。 1.经济决定收入水平 统计局将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分为四类:居民受雇和出卖劳动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来自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家庭经营收入”;居民因拥有动产和不动产的而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以及养老金、惠农补贴等居民无须付出对应物就可获得的“转移性收入”。 而这四类收入均与经济增长紧密联系。首先,经济景气时,企业盈利改善、社会经营活动旺,往往带动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快速提升;其次,企业经营向好有利于公司股价上涨,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而经济繁荣伴随利率上行,又会提高居民存款的利息收入;此外,政府收入增加,转移支付的空间也更大。 具体来说,工资收入在居民各类收入中的占比超过一半,因此主导了居民收入整体的变化趋势。从名义增速来看,01-07年我国GDP同比从9%提高到24%,居民工资收入增速则从8%增至17%,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9.2%增至17.2%,但随着11年后我国 经济放缓,居民工资收入增速下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也回落到8%左右。 而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更直接决定于资产价格的表现,在我国主要是与利息、股市和房价相关。07年经济过热、多次加息,同时股市和楼市快速上行,带来的结果是居民财产净收入同比增速超过40%。09年股市、楼市反弹,对应着居民财产收入增速止跌回升。10-11年的密集加息,再度带动居民财产收入增速提高。而15年以来,宽松的货币环境轮番刺激了股市和楼市,因而虽然居民存款利率下降,但整体财产性收入的增速依然保持平稳。 2.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经济环境决定的是收入分配的总量,而政策因素则可以影响分配比例。常见的影响 收入的政策包括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调薪、最低工资标准、转移支付和个人所得税等。最 近两次居民收入增速的大幅提高,也与政策相关。 07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涨薪,提高了国有单位工资增速。统计局将政府、事业单 位和国有企业的工资一同计入国有单位工资类别,在 06 年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我 国上调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基础工资,导致 07 年国有单位平均工资同比增速高达 20%。由于当时国有单位工资总额在非私营单位工资中的占比达到 57%,因此本轮薪酬调整对全国平均工资拉动作用明显。 11年通胀背景下,各地大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则对其他单位工资起到了明显的影响,带动居民平均工资的提升。各地每年都会根据居民生活支出情况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主要影响的是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其他单位中低收入者的工资。10年的通货膨胀导致11年最低工资标准升幅超过以往,当年其他单位平均工资的增速高达15.4%。 2、增收带动消费提升 1.促进整体消费 收入与消费和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或者涨薪政策会提高居 民收入,从而促进居民消费,而商品需求增加则进一步推升物价、抬高通胀。另一方面, 货币超发等因素也可能引起通胀,而商品价格的上涨意味着消费名义总额增加,同时也 会促使名义工资上调。 过去居民收入的每一次快速增长,都促进了消费增速的提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 民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居民的实际收入决定了其购买能力,对当期消费形成预算约束,另一方面,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意愿。 例如,07年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推升了消费增速。07年经济高速增长,GDP同比达14.2%,同时通胀抬头,政府出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加薪政策,当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 幅跳升到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也上升到16.8%。到08年,虽然通胀大幅回落,但社消零售年度同比依然高达21.6%,居民的实际消费继续扩大。 而11年收入增长也支撑了消费的持续改善。10年通胀在宽松货币的刺激下走高, 导致消费名义同比大增18.4%,同时也催生了居民增收政策的出台。11年各地大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个税起征点也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当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达14.1%。而在10年消费的高基数效应下,11年消费并没有明显下滑,同比仍维持在17.1% 的高位,这背后正是收入提高的支撑。 2.扩大必需消费 进一步从消费结构来看,收入提高对消费的影响更集中地体现在必需品以及金银珠宝的需求。通过对比2007年和2011年,我们发现两个时期金银珠宝类消费增速均超过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而必需品类如日用品、食品烟酒和服装鞋帽的消费增速也高于平均水平8到10个百分点。 而尽管家具、家电和建材消费在07和11年同样快速增长,但考虑到07年和0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分别高增25%和45%,因而地产相关的建材、家具和家电消费的回升,可能与房地产销售高增的关系更为直接。 3、收入与财富,谁是主导? 1. 收入稳定,增长平缓 当前,居民人均收入的涨幅已随经济增速一同趋缓。11年后随着经济增长放缓,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下降到了8%左右。16年除了居民转移净收入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其余收入增速相比14年均明显下降,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8.6%,工资性收 入增速8.0%,而经营净收入增速仅6.6%。 而通过薪酬调整政策促进居民增收的效果也在减弱。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国有单位的工资占总工资的比重已从07年的不到40%持续上升到16年的60%以上。 调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资的政策,对提高整体工资水平起到的效果在减弱,一个明显 的对比是,07年公务员加薪大幅带动了整体平均工资的显著上升,而15年公务员加薪幅度同样很大,但居民平均工资的整体增速变化却不明显。 2. 财富升值,影响几何? 形成对比的是,这两年房价飙升带来居民持有房产的升值,居民财富保持较快增长。 过去两年从一二线到三四线,房价轮番上涨,一方面,增加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链家估算16年全国二手房交易规模已达5万亿元,16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同比也一度高达13%,今年二季度再度反弹到10%。另一方面,居民持有的房产明显升值,带来财富效应,按照招行私人财富报告估算,16年底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约165万亿 元,其中投资性不动产净值在30万亿元左右,假设平均房价上涨10%,对应可投资资 产规模就升值3万亿元。 那么,房价上涨及其带来的财富增值,又会如何影响消费呢? 从历史看,房价上涨和财富升值,有助于部分可选消费和高端消费的增加。00 年以 来,房价经历了四次快速上涨,都导致了家电、金银珠宝和体育娱乐用品等可选消费的 快速增加。16 年房价飙升,带动家电消费增速接近 15%,体育娱乐用品增速超过 20%。 同时,居民财富增值对高端和奢侈品消费需求的贡献同样显著,二手房房价与澳门博彩 收入具有极强的同步性,同时也是以高端汽车、白酒、化妆品以及奢侈品等为内容的富 豪消费价格指数的领先指标。 但是,房价上涨对居民整体消费的带动并不明显。虽然房价上涨往往伴随着销量高 增,对应带动地产相关的家具、家电等消费,但这些产品在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中的占比 却不高,家具、建材、和家电类合计仅占社消零售的 10%。尤其到 11 年以后,房价与 全社会消费增速的之间的相关几乎消失,12 年和 16 年两个地产销售和房价大幅上涨的 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反而维持震荡走弱的表现。 甚至,房价过快上涨促使居民大举加杠杆,举债增速远超收入增长,进一步加重了居民的债务负担,挤压消费能力。过去我国居民的贷款增长滞后于存款增长,反映的是居民财富增加时会增加负债,行为相对稳健,但15年以来,居民收入和存款的增速都相对平稳,贷款增速却从15%大幅攀升到24%,意味着居民债务负担在加重。因此,即便地产相关和高端消费品有支撑,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却依然受到挤压。 在居民消费中比重更大的是食品、服装鞋帽、日用品等必需品,主要由可支配收入决定。由于可居民支配收入增长平稳,今年以来居民对必需品的消费并未显著增加,服装鞋帽纺织类的零售额增速保持低位,日用品销售额同比降至7%,而粮食食品饮料烟酒的消费短暂反弹后最近3个月也接连回落到8%以下,纵使面临上游涨价,消费品的价格也难以全面回升,消费品CPI仅从年初的负值小幅回升到1%。 因此,财富升值对消费的贡献有限,最终决定消费需求的还是居民的收入。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仅仅刺激了可选和奢侈品为主的高端消费,而地产相关消费虽然被拉动,在社会总体消费中的比重却不高,对整体消费贡献有限,甚至在居民偿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还会反过来侵蚀居民的消费能力、挤压其他消费。所以,依靠房价上涨和 带来的财富升值拉动居民消费并不现实,未来只有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的产业,根本上增加居民收入,抑制短期投机和过度举债,才能支撑居民消费的长期提升!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