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

傅海棠: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10-04 13:04:18 来源:七禾网



经济学的前提不应该是假设,而应是一种确定性。所以西方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就比较多,他们老是假设,假设经济是理性或者不理性,其实,应该实事求是,对症下药。假设路上开50公里,你都还没上路,不知道前面出事故没有,不知道车流量大不大,这个假设完全没有用。西方人会假设人是理性的,其实人性是无限追求美好的,在理性中有不理性,他们会付出代价获得利益。当然在获得利益背后,利人利已都是相互服务,共赢共享。所以先利他再利己是最大的利益,先利己再利他往往难以发展。但是这个利他是需要国家管理和约束,因为人的本性是不利他的,在不竞争中是可以利他的,比如看见穷人看见重病患我们也就帮一把,在竞争中人就不一样了,会以争取自己的利益为目的,若只要保持利他就必须要有国家管理。如果国家对市场没有计划,不插手,那经济一定好不了。不要听以前那套“大市场,小政府,国家千万不要管”,只要国家不对市场进行管理,很快就玩完。促进生产、促进消费,财富就增长,经济就发展,损人利己、缺乏管理、放任自由,社会就混乱,财富就无法增长。看清这些经济发展的问题,你再去做投资,容易抓住大机会。完全顺从人性就会乱,完全反人性就会没有活力。



刚刚讲了不少自主的货币,再补充一些。货币是经济的血液,货币是发展的命脉。这是从毛泽东说的“水利是农业的命”演变而来,他说的是很对的,所以建水库、挖河道,水利建设是旱涝保收的保证,天气旱了就给水,下雨多了就加大排涝。货币是发展的命脉,货币是促进一切经济活动的纽带,是推动财富创造的源泉。离开了货币,经济就成了无源之水。货币的增长速度一定要超过交换财富的速度,也就是适度的通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温和通胀有利于大部分人盈利,生产积极性有了,消费动力也多了。因为有了纸币,过去几十年中,全球经济呈“火箭式”发展。货币是交换的媒介,是劳动凭证,能促进财富创造。货币能促进生产和消费,消费要有购买力,购买力来自于消费能力,消费能力来自于货币。利息是货币的租金,这是我们给的定义,就像租房租车,货币也有租赁,到期收到租金再还回来。货币的收和放是关键,经济危机是往往因为收货币收过了,所有经济发展史上的大萧条往往都是因为通货紧缩。经济发展的过程无非是从经济萧条后开始放水,激发经济活力,增加投资、基建,五六年后经济就渐渐向好,大多数企业就盈利了,有企业赚了几千万,就去银行贷款一个亿,银行评估后觉得企业也可以就贷款了,这一亿多就投入再生产,这就出现了通货急剧膨胀的情况。然后银行就开始加息,导致生产减少。但是这个时候忽略了生产能力已经急剧扩张,供应量马上回爆发,这些生产财富需要货币去交换,交换不了就是白生产,企业要倒闭。在这时收货币、压需求,就产生了金融危机。2008年前,通货膨胀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全球对经济的理解都是控制通胀,收缩产能。因为物价上涨企业都在赚钱,就不断扩张产能,产能一上去,消费能力下去了。有时候我们看到没有消费了,其实是国家在控制通胀,贷款减少,投资项目减少,出了事一看不对了再拐头。如果货币不收,很可能就没有2008年金融危机的事。这说明在涨价的过程中产能扩张,需要更多的货币去交换,这时候不能贸然收紧货币。一次次金融危机出现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如果能理解透了,经济就能很快速平稳地增长。货币的信用由财富支撑。我举几个例子,是保房价还是保汇率,每次一放水经济学家就提意见,说人民币会贬值。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的,不放水汇率才保不住。2008年金融危机如果国家不放四万亿,很多的企业都要倒闭,如果没有生产能力,原来的货币都变成废纸了,汇率还是保不住。虽然放了四万亿,看似货币增加了,可是背后保住了大批的企业和生产力,货币发放了四万亿,但是财富的生产能力增加了二十万亿都不止,有财富的支撑汇率才能保住。有了财富,货币才值钱。有人觉得钻石、翡翠才是财富,其实粮食才是真正的财富,房子才是真正的财富。到了超市一看琳琅满目的商品,才觉得货币值钱,可以买很多东西。所以放水人民币不一定贬值,不放水也不一定不贬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一个朋友在群里转发了人民币要贬值的理由,说过去十年美国的货币M2增加了五倍,我们增加了十五倍,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要贬值。我一看这个结论就不对,美国他们很多是搞服务业、搞金融的,互相服务,没有增量财富,不太需要增发货币。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生产钢铁、修建铁路都需要货币来兑换,我们M2增加不算多。迟早要一人民币兑换一美元。我们都是生产钢材、玻璃,我们种地、建房,财富就增长了,中国一年实体的GDP超过美国。中国的一套体系已经形成了,是全球生产和财富制造中心,将来也会是世界地球的城市中心。你现在去看看美国,一到那儿心都凉了,千万别移民,办张美国绿卡很容易,再想回来就关门了。美国现在就是靠原来还比较强,世界承认美国的地位,所以美元还比较强势,但是这种地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加速削弱阶段,我估计这个过程不会超过二十年。欧洲衰弱比美国还明显,你到慕尼黑去看看,和石家庄差不多。说到俄罗斯现在在受到经济制裁,其实不是美国经济制裁他,是他们自己经济衰落。他们的第一大产业是原油,中国人民干一天活拿100元,他们干一天活拿200元300元,也就是出口原油的价格高了,有溢价,同样的劳动他们的报酬比较高,原油就用来出口,赚了钱再从国外买回来生活必需品。可是有一天原油不溢价了,我们就突然会发现俄罗斯经济衰弱了。崩盘的原因是原来溢过价,后来不值那个价格了,甚至有时连正常价格都不值了,突然发现卖原油的钱再也买不回原来那么多的生活用品了。现在我们是谁也离不开谁,我们缺少大豆,需要进口,如果不卖给我们也麻烦。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反全球化反不动,就算特朗普也反不动,谁反谁吃亏。美国靠美元溢价吃饭是不长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对手的强大,美元溢价会慢慢削弱。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和中国竞争,长远来看是要输的。别说他们没有中国人民勤劳,就算他们像中国人民一样勤劳也不行,美国不过是3亿人口,中国是14亿,人多才是基础,所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是要放开,努力生,人多了,就有创造更多财富的基础。



货币供应促进生产,促进收入提高,消费提高,大家可以这样推演。只要货币供应增加,投到生产端,生产就增加,货币供应增加也会引发涨价,涨价的结果是企业盈利。企业盈利了,收入增加,工人福利也跟着提高,大家收入提高,消费就跟着提高。消费提高,企业就不愁销售,然后扩大再生产,继续招工,经济就成长起来了,这是通货膨胀推起来的。可以直接这样说,没有通货膨胀,就没有经济高速增长,低速增长都很困难,经济高速增长来自于通货膨胀。但是这个通胀不能是恶性通胀,只能微量通胀、温和通胀,国家希望的数据是每年不超过3%,原来是2%,现在目标提高,我认为几年后可能会提到5%。通胀得有限度,大家可以看看经济史,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出现过通胀,但国外经济学家很多不承认这个问题。


不要相信经济学家说的周期论,就是平稳发展,这和种地一样简单,年年保丰收,旱涝都保丰收。以前常说的“3年旱,3年涝,不涝不旱又3年”的规律都被打破了,那么为什么不继续按照这个规律?因为现在我们采取措施,做到旱涝都保丰收,保证粮食的生产,人民经济就发展了。



财富量增加的背后,首先是货币量的增加。货币自主,要对症下药,增发对应货币量,但不能过度增发。物价平稳或微涨,消费平稳或有促进,企业利润增加,促进财富生产,经济就发展了。


如果货币不自主,货币量不够,可能物价下跌通货紧缩,企业利润减少或亏损,消费意愿下降,财富生产减少,经济就衰退了。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所谓的西方经济学没搞清楚,他们不愿意承认事实,说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其实只要政策得当,金融危机可以避免。


2014年年底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在一个论坛讨论,铁矿石当时是500多元,焦炭是1100多元,有一个朋友演讲,他说还要再跌一半,我感觉他说得有点极端了,结果最后真跌了到这么多。但他给出的理由是金融危机,我不赞同,后来由我发言,我说金融危机是通货紧缩造成的,国家调控稍微放点水,增加消费,马上就好了。我认为可以没有金融危机,只要驾驶技术好,堵车我就停下,车多就慢一点,车怎么会出事呢?只要技术达到了,肯定没有事。无奈经济学家非常相信周期,10年周期到了,认为2018年一定发生金融危机,我认为不一定,当然也可能发生,但发生的原因决不是他们所说的周期论。这是货币原因造成的,增发货币就可以了,我之前举的例子很简单,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冷了就穿衣服,热了就脱掉,我们要解决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现在主流观点的经济学家不找原因,直接认为是周期,是必然。或者我们做投资,在期货上亏了钱,总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对手不讲理,是国家政策问题,但他不说自己没看准,不从自身找理由,总觉得是别人的错,这是不对的,我们要从自身找问题。



不恰当的货币紧缩,生产者抛售回流资金,消费者意愿下降,生产者库存增加,生产企业收入下降,生产者员工收入下降,企业破产,消费低迷,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这是比较含蓄的说法,其实没有可能,必然会引发金融危机。



货币政策错误,调节失当,才会引发危机,货币政策正确,调控得当,就能保持经济景气。    


经济不景气,需要货币宽松,引导投资和扩大需求,国家就是这么做的,一看不对了,就加货币,加投资,搞基建。到处在修高铁、地铁、公园广场等等,所以谁说投资拉动经济是不可持续的。产能扩张,价格上升,经济过热,后面要出事,就扩大产能满足需求。过热就扩大生产,增加供应,想办法提高效率,促进更多人去生产,财富增加,动态调整,动态供需,动态平衡,这样做就能维持经济景气,不会发生经济危机。道理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犯了同样的错误,其实我们投资也是这样,总是感觉找到规律了,但今天还是犯着昨天的错,在不同的环境中犯着同样的错。世界并没有新鲜事,每天都一样,为什么我们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外部条件一变,就找不到定位了。



商品繁荣,财富充裕,无非就是这样循环,需求增加,促进生产,供给增加,促进消费。要不断的促进生产,千万不要压住生产。搞经济,只有生产增加,经济才能好,这是最大的根源,只要生产在,一切问题都不是大问题。重点是保证生产,促进生产,当然促进生产,最大的点是提高效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国家政府要重奖科技,例如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


劳动创造财富,财富的创造过程就是生产,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是财富的根就是生产,所以如果生产环节出了问题,一定要想尽办法保证生产。有的经济学家研究周期,研究规律,让政府不要插手,说一旦插手市场就不健康了,说这自由经济有利于优胜劣汰,培养竞争力。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就像人得了病,一定要到医院看病,如果让人自生自灭,还需要医院干嘛。如果庄稼长草了,也不除草,难道要培养庄稼竞争力。这种观点不正确,有病治病,对症下药,保证生产,促进生产,我们要正确地认知这个道理。有一个教授,说中国过去对世界没有贡献,我说贡献很大,过去几十年,传统中国人民劳动创造财富,全球大部分的小商品都是中国生产的,世界人民离开中国人民就不能好好生活,中国人怎么就没有对世界做出贡献?


经济繁荣,主要来源生产的繁荣,要理解这句话,什么叫经济繁荣?就是生产繁荣、消费繁荣,这个生产繁荣包括精神层面,例如旅游,娱乐也是正常的,精神层面,也是生产。大家不要以为,只有到企业上班,生产帽子袜子才叫生产。大家都干生产,都挣钱,经济就繁荣了,大家都不生产,经济就萧条了,生产不繁荣了,经济就不繁荣了。采取一切措施,保证生产,例如冬天,蔬菜不能生产了,通过塑料大棚,改善生产条件,就可以生产了,冬天照样吃辣椒,吃西红柿。


生产和销费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生产能力越大,国家力量越强。中国的强大,来源于生产的强大,现在中国是全球生产制造中心,全球的财富都是从中国出去的,只要生产没问题,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富裕,体现出来的是财富充沛、消费能力强,什么是富裕?不是说你有10个亿,我有100个亿,货币多少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有钱是拥有财富。


贫穷,体现出来的是财富匮乏、消费能力差。为什么这么贫穷?因为没有搞生产,增发货币投向生产了,最终有利于消费。过剩和不足,如果让我选择,我会选择过剩。粮食吃不完存放着也不能不足。财富多了不是罪,不够才是罪。


有些专家打击国家收储,如果国家没有库存,万一遇到不好的年份,那该如何。所以说,过剩不是罪,淘汰的是落后、环保不达标产能,保证的是先进产能的生产,只要生产能力增强,国家稍微采取一点措施,增加消费,就不过剩了。


商品为人民服务,才真正实现了其价值。生产能力富余,好于消费能力富余,生产能力略微超过消费能力是好事。财富的生产,没有泡沫,当然这指的是可储存类,如果全部生产大白菜,储存3个月就烂了,所以不用生产那么多。我想说的意思是各种行业要相互协调,不能跑偏。如果说大部分行业萧条,大部分行业都不景气,是政策有问题,是通货紧缩引发的。而只有个别行业过剩,那是正常的,稍作调节就能解决问题。


需求是旺盛的,并且会越来越大。生产几乎没有泡沫,房子前几年一直在不停增加,这很正常,不能说盖多少套买上就房子卖多少套,可能前几年库存少一点,这几年库存多一点。生产商品,不能要求生产多少卖多少,这样就麻烦了。


还有生产需要过程,比如房子,不可能一天就为我们全部生产出来,但需求增加是很快的,所以有一定的库存是很正常的。库存就是蓄水池,类似稳定器,有库存,市场才能减少大幅波动。


二十年前手机很贵、房子很便宜,而现在手机不贵,房子却越来越贵。为什么手机的功能强大了很多很多,而价格反而更便宜了?个别城市房子的售价(高)和居民的平均收入不匹配,为什么价格还在上涨呢?为什么经济学家一再被打脸?我记得好像在2012年,那时候上海的浦东的房子大概3万一平米,买一个100平米的房子好像才300万。经济学家就想,大几十年,工薪阶层才能买一套房,上海的房子太贵了,然后对比日本,对比美国,怎么对比都觉得上海的房价贵,认为要跌下来。这肯定不对,他错在没有想到上海的房价不是以上海普通人民的收入水平计算的,上海是人口净流入地区,想进入上海的全国人民谁的收入高就按谁的收入算。为什么上海的房价跌不下来,就是因为他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所以说他的逻辑基础就不对。想清楚这个问题,就会明白,以后上海房价10万一平都不贵,杭州房价5万一平也不贵。如果每个地区都不许外流人口进入,那么房价自然降下来,但不是这样,上海是人口净流入地区,全国人民谁的收入高就按谁的收入算,这样一想就明白了。


如果是四线城市,人口流入很少甚至人口流出,则是以当地的收入线算,大概四五千左右,有些可能七八千,这个房价肯定是合理的。所以为什么要上涨呢?它是有原因的,当然不排除未来国家会采取其它措施,大方向还要涨。北京的房价,上海的房价,若干年以后,30万一平米也有可能。房价这么多年一直在涨,中间虽然有调整,但不断创新高。


一项商品,能否让大家都消费得起,表面上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实际上在于生产量的多少。上面我讲了,买不起的原因不是价格问题,前几天有一场会议,在会议开始前,我和一个朋友对话,他说北京的房子四环已经过十万了,我回答四环房子十万不算贵,他就说,你是觉得不贵,但我买不起。我回答你买不起的原因是房子不够,不管你买得起还是买不起,房子不会多,如果你买得起,别人也能买得起,买不起的原因不是价格,是数量,数量多了,自然就买得起。为什么大家都买得起手机,为什么人人都能穿得起衣服,因为数量多,买不起绝不是价格问题,一定要正确理解这个问题。价格太低其实不好,因为价格低,没有人愿意生产了,就买不到了,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只有价格高了,生产者愿意生产了,我们才买得到。价格高,企业生产加大,最终,你要你在努力劳动,你的收入和价格是匹配的,价格高,你的收入也高。只要生产量足够大,价格会自动匹配到大家都买得起的范围。


不要害怕商品生产越来越多所伴随的温和通胀。增加生产,加大供应,对物价的上涨是有抑制作用的,对人民消费能力的保障和提高是有正面作用的。不要害怕产能增加,这是一个误区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了。


必须要有计划,我们总是认为美国是市场化,中国不是市场化,其实中国市场化更高,比如盖个房子,美国要审批,要打报告,要严审,没有半年批不下来,而中国审批的速度。例如开个饭馆,手续少,几乎可以随便开,如果在美国,非常慢,没有效率,这些是微观方面。宏观层面,如果建一个高铁,美国讨论和审批时间长,20年都建不好,中国这方面非常迅速。所以说,计划就是规划、管理、调控;市场就是整个财富生产和交换的体系。市场是政府建立的,市场来自于政府,没有政府,就没有市场。不要认为是市场的功劳,其实就是政府的功劳。


管理出效率,管理是经济发展的纲。经济活动最大的管理者是政府,政府的管理就是“计划”,计划是纲,市场是目,纲举则目张。毛泽东说过,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就是要抓住关键和要害,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只有抓住要领,四两拨千斤,抓住纲,纲举则目张,纲来源于政府的管理,没有政府的管理,市场就乱了,就像国外一样发展不起来。欧洲文明,原来它们比中国要强很多,区区三十几年的时间,他们就被我们甩到后面了,所以说,中国发展快是有原因的。


政府有效组织,人民勤劳致富。整个社会的劳动组织者是政府。政府就是经济这艘大船的船长和舵手,一定要弄明白这个道理。


市场经济,是劳动创造财富的自由和权力,而把劳动往哪些领域引导是计划。美国,欧洲,也都有计划,例如美国的缩表和加息。苏联休克疗法的失败,证明了完全的市场化是行不通的。苏联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单一。


一个产业的发展,是计划出来的,而每个企业的竞争则是市场行为。


个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很可能以私利为基础,政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则是以公利为基础。为什么我们总是指责政府?总是觉得政府不对,因为我们和政府的角度与立场有分歧,我们一定要站在政府的角度考虑问题。政府像家长,我们像小孩,小孩总感觉家不对,我们总感觉政府不对,但父母对儿女关怀,儿女总会感觉被管太多,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政府,要站在政府的角度,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心里就敞亮了,就能明白很多问题。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要相互和谐,政府是对的,个体和政府因为出发点不同,难免会有分歧。


一个国家的经济强不强,在于劳动效率和人口数量。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不止对中国,甚至对全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追求实事求是,注重结果,要解决问题,不管是黑猫、白猫、花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


要鼓励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去的是落后产能,留下并发展先进产能,由此“去产能不去产量”。去除落后产能,例如现在的地条钢。只能去落后产能,不能去先进的产量,如果去了产量,没有钢材,如何修高铁,如何搭建房子。


玉米用良种亩产就高,织布用先进的设备每个纺织工人的生产率就能提高。同样种一亩地,低产的玉米500斤,高产的1500斤,先进的生产工具,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最先进的纺织工具与以前相比,效率提高了10倍,相当于财富也提高了10倍。


最后是税收问题,谁消费多,谁交的税就多,税收平滑贫富差异。

责任编辑:李烨
Total:2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