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投资的本质永远没变,关键是如何去执行!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10-24 08:59:42 来源:通向财富与幸福之路 作者:爱思考的女孩

前些日子跟投了摩拜的VC大佬头脑风暴,聊到投资的本质的时候,最后不约而同地总结为认知变现。今晚跟在上市公司做并购的老友吃饭,又谈到这一话题,觉得还是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因此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简单总结,跟各位探讨。


1、投资即决策,而决策差异背后的根本是认知水平(“认知是大脑的决策算法”):投资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下注,投资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胜率和赔率之间做平衡。一人一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同一投资机会的认知也分不同的维度,不同维度的认知意味着各自完全不同的胜率选择。没有高确定性为前提的高赔率,是赌博。但市场普遍认知到的高确定性,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可能给你高赔率。所以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你是否有超越市场大多数人的认知,适时的判断出市场的错误定价,以高胜率去做高赔率的决策。马云所说的,任何一次机会的到来,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也是同样的逻辑。


2、认知是多维度的:成功的投资需要完整的体系支撑,多维度的认知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优化你投资体系的胜率和赔率指标。比如对行业和企业经营的认知:行业空间、竞争格局、价值链分布、核心竞争力、增长驱动因素等;交易系统的认知:仓位管理、风险管理等;投资思维的认知:安全边际、复利等。当然,不同人在整个体系的不同环节的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需要选择性的修炼边际收益最高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让自己的某一部分优质认知最大程度上发挥价值。


3、投资很难赚到你不信的那份钱:知道和相信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而真正的认知是相信,甚至信仰,我们先看几个数字:


a、王者荣耀刷遍朋友圈,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截止到今天,腾讯股价今年的涨幅是72.3%,涨幅超越绝大多数资产的收益率,而绝大多数人也只是感慨下大腾讯好牛逼啊而已;


b、相信大多数人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很多关于google、亚马逊、Facebook、苹果、腾讯、阿里巴巴等这些明星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创始人风格等各方面的知识,都知道他们很牛,但如果把六支股票做一个组合去复盘,过去三年的年化的平均回报也高达百分之好几十;


这些现象背后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商业模式的深刻改变,新生一代的消费习惯的升级等原因,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但能否真正的从知道到相信,进一步转化为可以投资的认知,则少之又少。


4、如何提高从认知到投资的转化率:


对于我们大多数非专业投资人来讲,对于自己所从事多年的行业认知水平肯定是超越市场上大多数的人,因此对多年在某种特定行业中的积累、独特认知和趋势判断放在投资的视角思考,完全可以把这种深度认知轻松变形。比如,“2010年google退出中国,很容易判断最大的收益方是百度,事实上百度那一年股价确实翻倍了。比如爱玩游戏的人可以关注暴雪,了解手机行业的人可以关注高通,从事k12的人可以关注学而思、新东方。”


我一直说,在过去的6-7年时间里面,除了一线城市的房价(是否参与的背后也是认知的差异),我们还错过了两拨超过10倍的投资机会。一次是智能手机从10%不到的渗透率提高到65%的浪潮(2010-2013年中),相关产业链的公司都是动辄几倍的涨幅,其中生产触摸屏的欧菲光短短一年上涨近10倍;另外一波是智能手机渗透率超过65%之后带来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在一二级市场都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大量高效率的投资机会,其中变现最快、同时也跟大多数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手游行业规模短短4年时间就增长了10倍(2012年-2016年从60亿左右增长到了600多亿),其中诞生的牛股就不言而喻, 一直到今天的王者荣耀。


相信,这两拨大的浪潮和机会绝大多数的80后、90后都是亲身经历、感同身受,因此如果你把这种身边的熟知现象,工作中对行业的积累通过深度思考转为真正的认知,再通过投资工具实现变现,那就是属于你的投资机会。


当然,创业也属于认知变现的范畴(李善友曾说,创始人的认知边界是企业真正的边界),只是其要求更高,除了需要具备超越市场的认知外,还需要战略、组织等一系列综合能力。而投资,特别是二级市场的投资,其交易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是大多数人认知变现最佳的路径。(一级市场投资门槛更高,交易成本也更为复杂)


当然,真正的如何全方位的提高认知能力又是一个宏大的话题,下次有机会再探讨。


微博投资感悟


作者:水晶苍蝇拍

来源:雪球 

原文链接:http://dwz.cn/5OdX7z


以下摘自作者16年11月到17年4月的新浪微博


公司研究的核心是空间、结构、深度、角度;交易策略的核心是概率、赔率和预期差;投资体系的核心是对象,时机,力度;而投资最本质的核心是价值、安全边际和复利。这几个环节是同心圆,越后面的越靠内环。内环决定战略和原则,外环确定策略和技术;内环是道,外环是术;内环解决了What和Why,外环实现了落地的How;内环不牢靠是闷头乱撞,外环不扎实是夸夸其谈。


市场的高波动不代表高风险,反之市场的平静也不等于均衡。


平静和激烈放在不同的尺度看完全不一样,日线的惊涛骇浪可能在月线来看只是个小浪花。均衡与失衡的关键不是短期的波幅,而是到底距离价值线有多远的问题。或者说,波动的程度仅仅体现情绪的烈度,但决定中长期方向的是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度。


当流动性泛滥远去之后,你还会投资吗?你的资产结构还健康吗?这是目前我们应该问自己的战略级别的问题。在“钱多多”趋势下推升出来的收益率是有很高欺骗性的,善于用趋势变现的是高手,被趋势迷惑并在趋势末段入套的就有点儿被动了。读了这么多书,其实提炼出来就两句话:和趋势作对,你很难发财;和均值回归作对,你很容易破产。


谨慎型投资人给人感觉好像总是很胆小,但其实相对于绝大多数天天追求涨停板年年挑战高收益的“勇敢者”来说,他们赌得是整个人生。只有当你赌得足够大的时候,你才会谨慎,只有你想赢得足够多的时候,你才会忍耐。很多时候,不理解只是因为大家不在一个游戏桌上而已。


所有的大亏都是贪和怕导致的,而对赚快钱和一夜暴富的期望又是贪和怕的本质原因。稳健说起来容易,但那意味着你要在别人快速赚钱的时候不眼红,在你的保守屡屡被疯狂的市场暴击的时候不变卦。根本上是需要对自己理念和方法的绝对信心。而这种信心又不能是盲目的。信心最终只能来自于知识、历史和经验。


不管哪种投资风格和所谓门派,你可以有不同的市场假设,不同的理论内涵,不同的价值主张,不同的操作体系,甚至不同的世界观。但所有的这些不同都是表象,它们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必然必定符合复利法则。一个在复利法则上无法自圆其说的方法论,无论您拽多高深的词,拿出多深奥的理论,用多牛的人来背书,都是无济于事的。


投资要想成功需要承认两个前提:第一,我们都是凡人,我们必将不断犯错;第二,投资的核心原理早已稳定,我们要做的不是创新,而是理解并执行。投资要想惨败可以建立在另外两个前提上:第一,我天赋异禀,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第二,我拥有或者发现了最新的炒股奥义,我在投资理论上已经帮人类跨出了新的一步。


无论是公司的经营变化,还是资金和情绪的变化,其实最终一定会在估值上反映出来。但估值反映不出来的,是这种变化到底是对还是错。而对于投资人来说,估值的意义除了“对”和“错”之外,更重要的是真相与其预期验证之后的结果分布。所以估值是乍看很直观,再看看好像很复杂,最后看时又没想象的那么复杂。


没有高赔率相伴的高确定性,是鸡肋。


没有高确定性为前提的高赔率,是赌博。但市场普遍认知到的高确定性,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可能给你高赔率。所以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理解市场的有效性与局限性,理解错误定价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出现。


黑盒状态下,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很重要,围观和出价的人认为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也很重要。大多数时候和放长时间来看,盒内物品本身更重要。但特定的时间内和氛围下,围观群众的判断和出价有可能造成一些极端情况。


公司的不确定性到底来自哪里?我想主要是:1,未来市场需求与当前预期之间的差异;2,公司战略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3,对经营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不可控因素(如原材料波动,汇率波动,政策重大变化,颠覆性技术革新等);4,竞争烈度的大幅提升;5,随着时间的拉长使一切事物不可控进而不可测。


对于上述一到三的对策,其实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团队是提升这三项确定性的根本依靠;对于四,更重要的是生意属性上的根本特征,已非简单事在人为的范畴;对于五,唯一需要的就是对生命周期的敬畏和对安全边际的重视,其应对本质已在企业自身之外。


投资人的主动性努力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寻找中长期经营提升确定性高的企业;第二,寻求中短期赔率好的价格;第三,构建能平衡黑天鹅风险和研究的有效回报的投资组合;第四,持续学习争取每年进步一点点;第五,保持身心健康,做好以上循环并耐心等待。其它的,基本就交给国运了。


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有多大?我觉得第一它是重要的,但它一定是在一个长期的刻度上才显示出这种优势;第二,所谓的配置一定要有足够的力度才有效果,优质的配置机会但你只配了很轻的资产,也没什么意义;第三,资产配置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升值,它是分担风险,这两者区别很大。最后,配置的重要性与单一资产的规模成正比,大部分的人问题不是配置而是规模。


又惊闻一位年轻有为的投资人突然去世,让人叹息。投资真的不能只争朝夕,只要坚持做对的事情,资产加零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但身体归零,一切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风险控制可不仅仅是在投资领域。保持健康的身心,别做高危的事,甚至别乱穿马路,都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客户最大的负责。


感恩节要说几句的话,我最感谢的是时代。很多所谓的成功和牛逼都是好时代给的,没有长长的雪道,大多数群众连瓜都没得吃。我推崇经济发展,是看到世界上最多的恶,其实本质上是因为贫穷。


中国经济现状表现为周期叠加结构。短中期而言周期压力是主要矛盾,中长期来看结构转型是主要矛盾。如果转型不成功,周期复苏其实救不了中国。如果转型成功,毛姑姑看应该还有十几年的好日子。15年后,城镇化率基本达到72%以上,人均GDP迈入发达国家,人口结构完全进入老龄化,按传统经验看伟大的历时50余年的实力回归之旅告一段落。


届时是否能打破社会老龄经济萎靡的关键,是看有无新的技术突破。其中最关键的可能是人工智能技术,这是不再依赖于年轻劳动力人口的又一次生产力升级。那时的第一和第二产业将进一步被全球寡头垄断,老年化高技术国家未必竞争力下滑,但将以全球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为代价。


经常在微信看到“中国面临剧变”之类的文章,其实客观的讲中国的剧变一直在进行时中,就没停过。只不过我们经常容易高估短期事件对中国变化的影响,而大大低估中国长期持续变化的驱动力和重要性。就像复利一样,渐变且持续不断的渐变是最好的路线图。又想起最近一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繁荣总是静悄悄的发生,而灾难总是在大吵大闹中降临。


市场时刻都热点繁多,新闻每天都有惊悚头条,但咱做投资的真要有点儿满清太祖那“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劲头。与真实的价值为伍,站在概率和赔率的有利面,透彻理解并执行复利法则,其它的何必管它那么多?大多数的所谓对策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大部分刺激的新闻都与投资没关系。其实过度的关注反映的是内心的焦虑,这是种病,而且不好治。


投资成长中有两个临界点,在第一个临界点之前是艰辛的学习,用勤奋都不足以描述,简直是废寝忘食的恶补。完成这个阶段的时间因人而异,但1万小时定律是最起码的。过了这个基础临界点后,反思和质疑开始产生价值(之前别瞎反思),实践和总结推动着越过第二个临界点,但悟性和天资可能让一些人永远翻不过去。两次质变之后,将开始享受学习积累和资产积累的双重复利。


从估值等基本情况而言目前市场整体上与15年2-3月份相当。也就是说如果你判断牛市来了,那后面还有一段快速涨,如果你判断熊市还没结束,那后头还有得跌。但不管以上哪个判断成立,在目前基础上赚大钱的可能性都非常低。总之,现在的市场先生并不慷慨。


如果用最朴素的个人投资经验来看,我自己是如果一年不怎么赚钱,第二年大概率的就会有所收获,如果第二年还是不怎么赚钱,那意味着第三年一定是超级大丰收。当然这个规律也有对照的另一面,比如如果一年大赚第二年多是平淡,如果连续两年大赚那基本上要对未来一年有相当保守的预期了。那报告下,过去两年还不错……


有网友和我说:过去10年股票赚10倍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一线房产10年也10倍了。这话可以这么说,但这账这么算就糊涂了。为什么呢? 因为房产这10年你赚的不是能力的钱,是运气的钱,是超级景气的钱。未来10年您还打算靠房子再翻10倍?但投资扎实获得的可不仅仅是钱,更值钱的是经验和能力。再过10年比比看?


其实吧,资产增值了怎么都是好事,但人要善于分析自己的钱是能力还是运气得来的。而且,千万别用资产景气高位区域的数字当成自己的身家,最真实的身家一定要在你的主要资产处于熊市萧条期去计算。当然,在很多人眼里,自己的资产是永远只有涨潮没有退潮。讲实话,时间放长了看,德不配位比周期轮替对财富增值的杀伤力更大。


我经常和朋友说:懂得把自己放低一点儿,净值就容易更高一点儿。所谓放低点儿就是接受世界运行的复杂性和市场生态的多样性,接受自己有很多不懂的东西这个事实。放低点儿后,进,可保留扩张能力范围提升自身实力的余地;退,可更加坦然的专注于自己熟悉和能懂的领域。在投资这个人人自命不凡的世界里,老天其实很多时候更关照笨小孩。


看几个公司的历史研究报告,翻到15年上半年期间的报告时,纷纷出现“公司正在搭建互联网+大平台,应价值重估”的内容。要不是这些历史证据,还真忘了那时的“互联网+”大潮。仅仅1年半后,曾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概念已经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各类报告也不再提及。一切就像个梦,一个昂贵而可笑的梦。


某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基金,自12年10月底至今的收益率是120%左右,看起来尚可。但这种策略的另一面,是其产品成立的09年4月到12年10月底的3年半里净值几乎都盈亏10%以内上下波动,产品成立的7年里其收益的90%都是来自去年的牛市。这种只做强趋势其它时间近乎空仓的策略,长期看赚钱肯定没问题,但代价也很高昂。


公司的性格和投资人的性格一样分为很多种,比如有一种就是手里现有的主业一塌糊涂,但跟着产业风口(甚至是跨行业)投资制造想象力的本领却是一绝,这就像有一类股民把“当下”处理得一团糟,却总是忙于追逐热点希望抓住“未来”。后者最喜欢的追求对象还真就是前者,而且还就愿意给这类公司高估值,我觉得这除了爱情别的都没法解释。


两个同行业的公司。A在更高负债率下的ROE只有6%,毛利率比B低50%,作为重资产公司A的总资产周转率也比B低30%,行业萧条时亏得多景气回升时恢复的慢。另外体现技术水平的海外订单,A海外占比不足5%且毛利率比国内还低,而B达到25%且海外毛利率更高。作为未来重要看点的项目,B公司全是自主研发且打破海外公司垄断,A则是到处投资参股尚处于概念。而市场给予A的估值是B的1倍,我只能笑笑。


我个人估计,未来十几年中国在半导体、汽车和商用客机领域会有惊人的发展。与之相伴,台湾和日韩的相关产业将遭受重大冲击。现在这看起来似乎痴人说梦,不过别忘了,仅仅20年前的90年代,松下东芝索尼的家电在我们看来也是神一样不可企及的存在。商用技术不是魔法,只要有庞大内需,又具备了充分资本后盾和基本的人才技术基础和产业决心,不成功其实才是奇怪的。


以中国未来能达到的经济体量而言,千亿市值的公司其实是不大的(按美元计只有140多亿)。目前两市的千亿级公司共59个,其中技术密集类的高端制造业勉强算也就是7-8个,剩下的都是金融地产和大国企垄断类。从逻辑上推导,未来中国如果要成功,目前数百亿市值的民营中高技术类企业批量上千亿是必要条件之一。


(17年3月)现在这局面,就是战术上轻视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轻视是因为以天为时间轴看股市,将还有较为漫长的无聊期。战略上重视是因为以年为时间轴看大类资产,证券类资产将是下个周期最佳的财富进阶选择。从阶级流动的角度来看,房产已经固化,未来主要的机会一个是证券投资一个是风口创业。这些相比买房子真的难多了,但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高阶和成熟,跨越阶级流动的阻力和壁垒将越来越高是必然的。


(17年4月)现在的局面,一方面是未来确定无疑的IPO持续大放量(实质注册制),另一方面是货币和利率大概率走向大周期的拐点,而目前房产价格处于泡沫顶端股票价格处于中高区间。所以从供需和估值两个维度看,现在应是保持平常心降低心理预期的时候。要想避免被动,大约第一是别把自己负债搞那么高,第二是远离高风险的资产,第三是留点后手。


对成长型公司来说,利润表永远是最被关注的,但其实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表是其必不可少的体检报告。一方面,相对而言利润表经常是财务操纵的重灾区,但三张表都勾兑得逻辑严密就很难;另一方面,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表也侧面反映了其增长的成色和潜力。换句话说,千疮百孔的资产和现金表之上的高增长往往很脆弱,就像满是空腔的沙滩上很难建起高楼大厦。


短期有业绩的高确定性,中期有增长的高弹性,远期有预期的可扩展性,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类别。短中期的可预测性能为估值提供了基准,而中长期的成长逻辑不但能提升胜率还可降低机会成本。这两者的结合,才是更可靠的安全边际。其中短中期的决定因素是供需和产品节奏,中长期决定因素是跑道和经营者的层次。


如果说短期的重点是物有所值,那么中期衡量的重点就是价值释放的弹性和节奏,而远期关注的核心是能否持续的创造价值?短中期可以有机会主义的获利者,但中长期的大赢家一定是同时符合社会发展前进大趋势的“天时”、有壁垒的行业和良好生意属性的“地利”,和强烈的产业雄心加企业家精神的“人和”这三大必要条件。


上面说的短中长期成长驱动,是以时间为轴以规模弹性为判断点。与之搭配的,还有以结构为轴从利润弹性判断的视角。如果带动公司未来增长的业务具有更高的利润率,或者未来中期出现能降低成本和费用的趋势性有利环境,那么这种成长就是规模和利润率的双击。而如果又能在市场认识到这些之前把握住,那就又加了估值的第三击。如果持续期n再够长,其完整过程就是复利的暴击。什么叫成长投资?这就是。


快行业里的强公司与慢行业里的快公司,其成功本质都需要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但行业景气氛围下一方面市场给予的预期太高,另一方面受热捧的公司自己也容易头脑发热。而慢行业恰恰相反,市场关注度低溢价低,优秀公司也更踏实专注。但慢行业必须同时是大行业,整体增速低没关系,建立起差异化优质的公司靠集中度提升和掌握定价权,同样可以走出漂亮的成长股曲线。


一般价值投资理论认为,不需要研发和资本支出,且管理因素也不重要的生意是最好的。但我觉得随着现代社会需求变化频率升高,基本需求趋于饱和,这种躺着赚钱的生意越来越少,很难构成投资的主体了。靠持续性技术和资本投入,用供给创造新需求,并靠高效经营的量变到质变构建壁垒的机会会越来越重要。


有一天我惊讶的发现投资获利的方法,居然与骗子得手的秘诀高度一致:那就是都是从最傻最弱的人群身上得到钱。这个发现沉重的打击了我的职业荣誉感^^。


很多股民面对正确投资的态度,经常让我想起《江湖》里的一句台词: “说你又不听,听又不懂,懂又不做,做又做错,错又不认,认又不改,改又不服。”《人民的名义》里侯亮平也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他们的心里要么是恐惧,要么是贪婪,要么兼而有之,但唯独没有一点儿敬畏之心”。


一部经典谍战剧里有个特工说过一句话:“在我们这个行当里,怀疑,是最好的品质”。那么,在投资这个行当里,最好的品质又是什么呢?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的话,我想是理性。


理性让世界有序,感性让世界多彩。理性让我们区别于动物,感性让人区别于机器。理性催生了科学,感性孕育了艺术。理性可以培养和训练,感性多是自然的萌发。失去理性很难美好的生活,失去感性很难拥有真正的生命。


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最大的特点可能是韧性。从好的方面来说,这个民族只要还剩一口气都有可能翻盘,危亡之际却可能爆发最强反弹并创新高。从坏的方面说,由于特别能忍耐所以往往寻底之路异常漫长,不到危难的极端很难有改错的历史自觉。


日耳曼真是一个挺奇葩的民族,相对不约而同都要在股票和房地产泡沫上狠摔一跤(甚至是N跤)的那么多国家,德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居然都能始终基本保持平稳甚至冷静的状态,服吧?可你要说是因为他们极端理性,纳粹的狂热历史和现今的圣母病又作何解释?我觉得只能说,老天爷不会让一个民族把技能树都点全,金钟罩练成了也得留个罩门。


有两种对手是比较可怕的,一种是胸怀大志又特别隐忍的,另一种是意志坚定还不安套路出牌的。川普恰好是后者,而中国又正好是前者。未来算是有好戏看了……历史的潮流到底是走向更进一步的全球化,还是重新回到关门自己垂直一体化?这可能是决定美国和中国未来实力变化的更深层力量。在历史关口时,逆流还是顺流比领导人能力甚至比体制本身的力量还大。


今年没少跑医院,和10年前相比真的变化很大。十几年前工资水平比现在低得多,但医疗费用几乎和现在没太大区别,医保还只是少数体制内人才能享有,要赶上个大病真的分分钟消灭一个当时的中等收入家庭。今年感觉医保真的能帮大忙,普通人的费用覆盖范围报销比例都远超预期。另外,我感觉当你尊重医生信任专业人士的时候,医生通常也更愿意和你坦率真诚的沟通。


有时候看得越多,就越感到资本市场真是太可爱了。在投资的世界里,你的智商不必被各种奇怪的观点强奸,你也不需要“懂事儿”。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为“对”和“错”,如果短期内对错还不那么分明的话,还有“时间”这个大杀器肯定可以还你公道。在这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傻逼就得承担傻逼的后果,是简单粗暴了点儿,但总比黑白不分的操蛋状况强得多。


人之所以平庸,是在平庸的机会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当然如果连这点儿努力都没付出,那就不是平庸而是惨淡了。但要想超越平均水平,就需要把精力用来寻找和把握人生级别的大机会。而这又是以长期的思索、通透的判断体系为前提,并以异乎寻常的耐心和超乎常人的利益计算模式为基础的。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想超越思维和决策的舒适区,还是很艰难的。


投资的窍门就是巧方法+笨功夫。


巧方法是指方法论体系,让你事半功倍,做到高效聪明的整合信息碎片形成完整认识;笨功夫,就是踏踏实实花时间花精力一点点去阅读、 搜集和积累。市场里80%的人被笨功夫这层就淘汰了,基本失去超额收益的入围资格。剩下的又有一半儿被巧方法挡住了,原地打转收益与付出无法匹配。所以相当赢家,既要甘于“笨”又要善于“巧”。


相比世界上的很多东西来说,人性都算是相当可靠的。遗憾的是,人性恶的那部分,总是更可靠一些。


翻翻这些年的微博热点事件,大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朋友圈里有三种虽然不常用但一旦用到就能帮大忙的朋友,一种医生,一种是投资人,一种是律师。这三个领域都是水特深,对人生影响特大,又靠谱资源高度稀缺的。再往后看10年,这三个专业领域只会越来越吃香,未来的丈母娘青睐指数大概率是大牛股形态。


巴菲特用指数基金与对冲基金的10年PK,证明了对普通人来说最好的长期投资途径就是指数基金。但是然并卵,这个结果有一个非常高的壁垒就是你必须承认自己是“普通人”,这对每一个来到股市的玩家都是很难接受的前提(包括我自己)。这个游戏最讽刺的一点在于,赚那些最自命不凡的普通人的钱是让我们自己从普通人里脱引而出的最好的办法。


巴菲特最可怕的就是永远在学习进化,中国的“巴式投资总结(不碰科技只买消费)”被某些人奉为圣经,可人家转眼就重仓了苹果和航空公司。看看巴菲特这一生的投资进化,从早年间看图玩技术,到最纯正的格雷厄姆捡烟头,再到创立新的商业模式并融合了芒格的伟大公司论,到快90了还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就这点都足以封神称圣了。


芒格曾说“长期持有的收益约等于公司的ROE”。但这并不简单。长期持有会熨平阶段波动,最终其收益取决于公司的ROE。但这个ROE锚定在哪儿是个问题。其应该是各个周期跌宕后或者从增长期到均衡期的均值。所以用当前或者最近区间的ROE来衡量长期持有收益肯定是错的。也正因为如此,弱周期以及均衡期后ROE依然可保持中高水平的,获得估值溢价就显得合理了。


总有朋友对我说:看你每天晃来晃去的,投资就那么轻松啥都不用干?我说当然不是,只不过我们工作的形态不同。一般工作的繁忙很容易识别,但投资工作其实就是三件事:学习、思考、做决定。除了学习研究是较容易看到的,更重要的“思考”和“做决定”完全可以一点儿外在表现都没有,但其实它们才是最重要的可积累无形资产。


职业投资人的社交很单纯,不需要维系多余的社会关系。在主动筛选后能沉淀下来的是三种人:第一种是有料。某一方面的学识好,能弥补自己的知识短板开拓思维,与之交流有益;第二种是有趣。或风趣豁达或古灵精怪,与之交往总能给生活带来一抹亮色;第三种是有品。就是能信任靠得住,价值观相近可坦率的说心里话。当然如果能多条兼顾,自然是交友的精品。


很多次被问到过”职业投资会不会让人的社会交往能力退化“?我是这样觉得:与人真诚交往的能力永远不会退化,除非你从没学会过真诚。但社交的技术套路确实有可能退化,比如不管喜不喜欢都要学会周旋赔笑的能力,看人脸色揣摩心意的能力,复杂人际间”懂事儿“的敏感性等等。确切的说也不是退化,而是没必要和懒得那么累。


投资很难赚到你不信的那份钱。往小了说,对一个公司没有充分的信心,最多只能赚到财务数据直接相关的那点儿钱,再远点长点的钱是不可能赚到的。往大了说,对国家未来从心底悲观,那么最多赚到几个波段的小聪明的钱,要赚大钱也很难了。格局、历史感这些东西在99%的时候都很虚,但在1%的重要决策时刻往往就是强大信念的真正支撑点。

责任编辑:李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