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本第三大钢企神户制钢所造假丑闻危机的不断发酵,影响范围扩大,目前受牵连企业已超五百家,波及一大片知名企业,其中不乏有波音、空客、丰田、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10月24日,日本经济产业相世耕弘成表示,已向日本工业规格(JIS)认证机构下达指示,要求对神户制钢所全部认证工厂实施入内审查。 神户制钢所丑闻危机让日本制造业形象受损,令标榜世界质量保证的“日本制造”跌落神坛,令人惋惜。而“邻里失火,自查炉灶”,虽然中国是钢铁产量第一大国,但技术水平、企业盈利能力方面比日本企业稍逊一筹。当前,中国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钢铁作为工业的骨骼,如何汲取他国经验和教训,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神户制钢所危机,警示我国钢铁工业要加强质量控制。 本次神户制钢产品检验数据大面积造假,并不是该公司技术力量弱,作为全球知名的特种钢生产企业,是世界各大知名公司的顶尖供应商。其危机根源在于质量控制出现问题,且用造假行为掩饰,从铝制品到钢铁、铜制品甚至铁粉的诸多产品造假,将不合格产品经过篡改技术指标、产品检测报告甚至伪造合格证。总体来看,神户制钢所检验数据造假,影响范围和程度之所以如此恶劣,主要在于其应用领域是对部件精密程度要求高的汽车、高速火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目前看已经威胁到了新干线、支线客机、火箭等日本国家制造品牌形象产品。 反思中国,近年国内钢铁质量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但总体钢铁工业质量控制问题仍然突出,存在工业大批量生产质量稳定性差、民用钢材存在假冒伪劣等问题。当前,我国狠抓钢铁行业质量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继续坚持不懈打击“地条钢”等伪劣产品。近两年,我国政府已彻底清除“地条钢”产能约1.2亿吨。地条钢本质上属于假冒伪劣商品,非法生产,产品质量难以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国家发改委要求在2017年6月底之前全部取缔地条钢。要注意的是,从2017年钢材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和企业获利暴增的情势看,地条钢有死灰复燃可能,政府只有长抓不懈保持高压,并能够快速补充合规产能以填补市场空缺,才能遏制地条钢的违规生产。 二是要调动手段促进企业树立质量品牌意识。一方面,要以国家标准为基准,淘汰掉一批质量不过关的企业。我国炼钢和轧钢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大型钢铁企业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部分国有和民营小钢厂的技术水平仍然较差,依靠低廉成本在低端市场占了一席之地。当前,对于钢材质量标准不达标的企业,可以利用差异化电价、水价等成本策略,提高钢厂生产成本,实现淘汰一批企业,促使提高行业工艺水平和质量标准。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正面形象,树立一批质量标杆企业。政府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可以通过国家、行业质量品牌奖等形式,表彰先进促进行业品牌建设,例如,工业品牌培育试点、质量标杆企业遴选、行业“特优质量奖”等。也可以表彰先进做法,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钢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成熟案例。 其次,神户制钢所危机,督促我国钢铁工业要加快技术创新。 神户制钢所丑闻对日本钢铁工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日本将继续占据全球钢铁技术的重要位置。比如,在特殊钢领域,日本具有领先地位,统计显示,日本占据了高端特殊钢材全球贸易市场份额的33%,高于德国、美国等国家,而中国只占1.8%。 当前,中国钢铁产量占据全球一半,但钢铁工业发展以量取胜、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明显,亟待提升全球价值链。2016年,我国出口钢材超过一亿吨,进口钢材数量一千万吨,但钢材进出口价格差比较明显,差距在400美元/吨以上,中国钢材出口价格一般是进口价格的60%左右。 当前,我国在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作为改革的主要领域,在努力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钢铁去产能已超过1亿吨,钢铁工业正处于从数量增长型开始向质量提升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任务在于,推动钢铁工业研发水平赶超,促进我国钢铁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向产业高端领域延伸,实现关键品种的有效供给,提高产品附加值。应以目前每年依赖进口的300-400万吨高端钢材实现自主供应为主攻目标,加快对进口量占比超过50%的镀层板、中厚板和冷轧产品三大类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 在政策层面,“中国制造2025”政策体系基本形成,钢铁作为工业强基的重要方向,要利用财政专项资金,比如投入资金规模超百亿的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推动钢铁产业联盟攻关重大技术及其产业化,集中力量解决钢铁重点基础领域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汽车、造船、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装备等特种钢领域较为集中的领域,力争每年突破3-4个关键品种,从而分步骤、分重点地实现行业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创新,支持国家技术创新示范钢铁企业建设。 (本文作者介绍:赛迪智库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