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新时代将呈现三个特点,即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要素相对成本的逆转、国民需求的高端化和多元化。 特点一: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 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挑战,需要怎样的新思维?这是十九大胜利闭幕之后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重大话题,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想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毫无疑问也进入了新时代,那么中国经济在新时代有什么特点呢?我总结出三个比较有意思的新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什么?咱们看一张图,这张图不是清华校园,那怎么一夜之间搞得遍地都是共享单车呢?共享单车的背后是什么?当然你可以说有智能手机、互联网、微信、支付宝,这些是肯定的,但是还有一件事你们想过没有,这么多共享单车几乎是一夜之间蹦出来的?它反映的是咱们中国人至少生产自行车的能力是很强的,甚至于是过剩的。事实上咱们国家自行车的生产量在全球至少占一半,而且生产能力还用不完,所以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特点我总结为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规模非常之大,下面这张图是中国、美国、日本这三个经济体刨除服务业、金融业、律师服务之外,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的产量。 上面那个蓝线是咱们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是接近6万亿美元了,咱们总体经济规模12万亿美元,远远比美国高了。2001年的时候,美国的实体经济是中国的3.7倍,日本的实体经济比咱们还高一点。 上面这张图蓝的部分是中国实体经济的规模,现在咱们实体经济的规模是美国的1.3倍,不是多一点儿,是多30%,比日本就多更多了。这个图上中国是蓝色,黄色是日本,日本整个经济的规模,自从2010年被咱们超过去之后,现在只剩下不到咱们一半了。当然我这里强调的是实体经济的规模,所以实体经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产量,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 同时,咱们的储蓄非常多。打个比方,假如中国经济是个家庭,这个家工作很努力,经常周末不休息,晚上还加班加点。这个家庭每年至少40%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自己消费不了,然后就储蓄了,储蓄是经济增长之源。 讲一个例子,明朝的增长速度你们知道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团队花了13年时间,专门研究明朝,后来又算了北宋、清朝的整个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我们发现,从北宋到明朝再到清朝,增长速度每年也就是0.3%左右,当时的储蓄好的年份有3%,经常是负储蓄。为什么?因为打仗带来了灾难,为了保命得把耕牛杀掉。所以今天中国经济储蓄非常多,储蓄非常重要,它是经济增长之源。 我算了一下,从本世纪初到现在,股市高高低低,最高的时候到了6000多点,中间又起来一下,现在回到了3000多点。这个过程我算了一下,这17年,大概平均每年3%的回报率,不算高。为什么股市起不来呢?原因非常多,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不分红。上市公司是挣钱的,挣了钱不分红,我们的分红率在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所以上市公司事实上挣了很多钱,用我们的话来讲是作为企业未分配利润,这部分也是中国经济重大的储蓄来源,这叫企业储蓄。事实上企业储蓄的比重比百姓的储蓄还多一点,中国经济的整个国民储蓄一半以上是企业储蓄。其实还有一部分人,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群体,比我们普通城市居民的储蓄还多,那就是中国的农民。中国农民怎么储蓄呢?中国的农民也是从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获得红利的,所以农民兄弟也是我们国民储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大特点:储蓄高,实体经济规模超大。 特点二:要素相对成本大逆转 新时代的第二个特点,是要素相对成本的大逆转。这张图是我们一个重要的电器生产商的无人车间,见不到人,全是机器。还有什么有意思的变化呢?下面还有一张图,京东做实验,无人机送货,无人机这种技术已经成型了,说明咱们中国企业的技术获得能力很强,技术不贵了,资本也不短缺了。 刚刚的无人车间说明什么?说明现在中国的资本量大幅度上升了,每一个工人的背后跟着机器、跟着设备、跟着他的工具数量大幅度上升了。 我们算一笔账,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劳动力几乎没有增长,劳动力现在少了,资本上去了,这是中国经济在新时代的一个重大特点。我们已经不是一个资本和资金短缺的国家了,相反我们是资金和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这是一个新时代的特点。 特点三:新时代国民需求的高端化、多元化 第三个特点是新时代国民需求的高端化、多元化。下面这张图讲的是月嫂的需求。生孩子、养孩子,我们的父母那代就很简单,现在则两三个月嫂看着,高端需求多了,现在婴儿都比我们那个时候幸福。 再有,如果国内满足不了国人的高端需求,国人就出国。比如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就是11月第三个星期四,过完感恩节,早上买东西,门一开,中国的消费者、旅游者排在第一个,这就是中国消费者给人家的印象,这也是国内高端需求没有满足大家而留下的挑战,这也是我们经济的挑战。 宝马汽车全球最大市场是中国,超过美国,在中国市场上热卖的车型是中高端车型,5系,但在美国热卖的是低端车型,3系。可见中国的消费在升级,中国的消费已经占到了GDP的百分之四十几。消费这几年是拉动增长的,但是我们还没有满足。怎么能够让产业升级,把不断升级的需求留在国内,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中国面临的挑战。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