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大都采取了非常规的救市措施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企稳并开始复苏,全球主要国家股市与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反弹,不少国家CPI逐渐由负转正,此前采取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若不适时退出,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在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世界主要国家已经开始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适度宽松过渡,一些国家甚至已开始陆续“退出”。 中国开始收紧流动性,加息还要看CPI 今年1月份,中国除几次提高央票利率外,还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这是2008年6月份以来的首次。2月12日,中国央行再次宣布从2月25日开始将存款准金率再提高0.5%至16.5%,将再度收回约3000亿元资金。然而,春节长假前的最后一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规模达到2940亿元,为近两年多来的新高。 从近两个月央行采取的货币调控手段看,除加息工具还未用外,几乎动用了其他所有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目的就是收回过多的流动性。这些工具的使用已经使国内金融和资本市场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 目前市场对国内何时加息比较敏感,多数预测会在二季度之后。笔者认为,加息与否不仅要看经济复苏情况,还要看CPI的脸色行事。当CPI超过3%时,加息将会启动。如果那时还不及时控制的话,很有可能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进一步滋生资产价格泡沫,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从历史经验看,我国货币增速提高往往会导致1—2月后CPI的显著回升,因此二季度之后CPI回升的概率较大,那时可能是最好的加息时间窗口。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已开始退出,由非常态转为常态 继中国在2月12日宣布从2月25日开始将存款准金率提高0.5%后,美联储2月19日宣布,基于金融市场状况好转,将银行贴现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0.5%提高至0.75%。尽管美联储强调这并不代表更广泛的信贷紧缩政策的开始,但这种行为本身说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开始逐渐收紧。美国媒体分析,正常情况下,美国贴现率一般较联邦基金利率高出1个百分点,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为0—0.25%,此次上调贴现率只是二者恢复到1个百分点利差正常水平的开始。只有美联储开始着手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时,信贷紧缩才可以看作是真正开始。但美联储宣称在相当一段时期不会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意味着至少未来数月这一基准利率仍将保持不变。 虽然美联储没有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但开始收缩流动性的政策已经从本月初开始。美联储已于2月1日开始终止大部分紧急贷款计划,其与海外央行的美元互换安排也在同日结束。不到一个月,两次动作均说明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开始退出,只不过没有全面退出而已,至少已经开始将应对金融危机的非常态宽松政策转变为常态的适度宽松政策。 那么美国何时可能加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经说过,当美国经济复苏稳定的时候,就是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时候。美国货币政策的这一新动向最积极的解释是,美国经济显示出了明朗的复苏态势,美联储对今年美国经济复苏充满信心。笔者认为,只有当美国失业率开始下降、名义GDP年增长接近4%左右,才可能预示着美国经济完全复苏,那时美联储就会考虑加息。 欧洲要先化解PIIGS五国危机才会考虑“退出” 面对中、美转变货币政策的态度,欧洲央行(ECB)执委会成员冈萨雷斯·帕拉莫上周五表示,欧洲央行不会突然退出刺激措施,让货币市场措手不及。 欧元区目前最大的麻烦就是被称为PIIGS(葡萄牙、冰岛、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五国的债务危机问题。由于欧元区缺乏统一的机构控制预算,各成员国财政赤字比重不能超过GDP3%的上限就成为唯一约束,这也是欧元信用的最大基石。如今,PIIGS五国的财政赤字已经远超过该上限。不过,当前困扰欧元区的希腊债务问题有可能出现转机。德国媒体日前报道,德国及其他欧元区成员国计划联手向希腊提供200亿至250亿欧元紧急援助,以防危机殃及区内经济。希腊2月20日撤换国债管理机构负责人,当地银行业预期政府可能宣布发债50亿欧元应对危机。由此来看,欧元区要首先解决内部危机问题,经济逐渐好转了,才会考虑退出。 “退出”将长期影响大宗商品市场 2009年即使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全球股市仍大幅反弹,大宗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涨。这一次大幅上涨是在实体经济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的,与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紧密相关。为了预防新的资产价格泡沫产生,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该适时而退。然而,货币政策的收紧首先就会影响到资产价格,使资产价格出现一定程度回调。同时,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和艰难性,经济数据难免会出现时好时坏的情况,如果正好碰上收紧的货币政策出台,尤其是欧、美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还会影响到美元指数的变化,那么就有可能形成利空共振,将会在短期内影响到金融市场,从而使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回调。今年,全球货币政策的退出可能贯穿整年,难以避免大宗商品市场的大幅振荡,投资者对此应做好心理准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