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投资名人堂 >> 外盘 >>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成功投资案例精选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11-21 13:51:37 来源:《彼得·林奇投资案例集》

  林奇选股向来以灵活性出名,有“股票多情种”之称,初步统计他交易过的股票有15000多只(恐怕大部分股票他都碰过)。在给《巴伦周刊》推荐股票时,动辄就是几百只甚至上千只——这相当于没推荐,似乎没有他看不上的股票。


  在他实现职业的关键一跃,由一个分析师转任基金经理的初期阶段,其操作风格似乎跟今日的中国普通股民几乎没什么两样,也是短线操作、频繁换股。不同的是,最终他成功了,而国内外很多像他一样频繁买卖股票的人,赚钱的却很少。


  区别在哪里呢?就在林奇对某些“重要股票”的坚守上。


  “寻找值得投资的好股票,就像在石头下面找小虫子一样。翻开10块石头,可能只会找到一只,翻开20块石头可能找到两只。”林奇如是说。


  每年他都要翻开几千块石头,以保证找到足够的小虫子,满足麦哲伦基金越来越大的胃口。他买的许多股票可能就只是在翻石头而已,一旦发现没有小虫子马上就扔掉了,所以有时显得换股频繁。其实只要是他发现了小虫子的石头,他都会一直捂着,只不过特别少,大家很少留意。


  为了找到足够的小虫子,林奇的生活很紧凑:一年大概要走访500~600家公司,每天早晨6点就去办公,晚上7点多才回家,连路上的时间也基本都在阅读中度过;每天午餐时都可能跟某家公司洽谈;平时陪妻女购物时也在留意中意的公司,在和妻子度假之时,碰到与自己投资相关的公司在附近,也随时跑去调研。“1980年我总共拜访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增加到330家,1983年再增加到489家,1984年略减到411家,1985年又增加到463家,1986年更是增加到570家。”林奇说。


  彼得·林奇投资策略


  一天林奇发现自己的三个女儿的化妆品都来自同一家公司——美体小铺(TheBodyShop),而且在他陪着女儿去逛街的时候也发现这家公司的连锁店生意很好,属于他观察的购物中心中生意最好的几家店之一。职业的敏感性顿时使他来了兴趣。


  这家公司1976年创立于英国,凭借着崇尚天然的产品理念和零售专卖的经营方式迅速发展。公司产品都是一些很“怪”的化妆品和护肤品:有香蕉、果仁和草莓等制成的乳液和沐浴露、蜂蜡睫毛膏、兰花油洗面奶、胡萝卜保湿露、蜂蜜加燕麦片的面膜以及海藻加桦树的洗发水等。公司已经在英国上市,业务迅速延伸到海外。


  林奇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来深入观察这家生意火爆的公司。


  在美体小铺的店内,人头攒动,生意好得出奇,商品很畅销。经估算,一个3000平方英尺的美体小铺的营业额和一个10万平方英尺的西尔斯百货公司差不多。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很多不同年龄段的客户竟然都喜欢该公司的产品。


  还有一件事带给林奇很大的启发,他以前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同事宁愿放弃优厚稳定的薪水,用自己攒的钱跑去开了一家美体小铺的连锁店,当上了小老板。这样的一个家伙都选择卖美体小铺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这个事业的吸引力。


  另外,美体小铺很重视社会责任,倡导一种清新的生活方式也给林奇留下了深刻印象。公司产品全部为天然原料制造;员工每周都可以带薪休假一天去参加社区服务工作;倡导旧物循环利用,比如回收购物袋或用旧瓶子来买新沐浴液会有优惠等;公司倡导健康美容的理念而不是单纯地把美丽放在首位。


  公司虽然扩张很快,但却不是放任,而是非常谨慎地扩大自己的领地。林奇是从朋友斯蒂芬森那里领略到了该公司的谨小慎微的。斯蒂芬森在伯灵顿购物中心开了一家加盟店,事实已经证实她完全具备成功经营一家分店的能力,但是当她申请在哈佛广场再开一家新店时,美体小铺的董事长仍亲自出马,专程从英国飞到美国进行实地勘察,并仔细评估斯蒂芬森的经营能力。如果美体小铺以自有资金扩张开设新店,如此谨慎情有可原,但哈佛广场加盟店可是斯蒂芬森自己拿钱开的,而且是她开的第二家加盟店,美体小铺总公司却并未因此就不经评估直接批准。这让林奇感到吃惊。


  经过以上分析,在基本条件下,按照林奇的标准,这家公司很有潜质成为自己的标的,但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看有没有发展风险和足够的发展前景。


  从产品本质上看,美体小铺的产品依然是一种标准化产品,价格算是适中。最常见的洗发水和沐浴液等产品,价格比精品店便宜但比折扣店贵一点。


  公司通过增加特许连锁店的方式来进行扩张,几乎不需要负债,风险很低,而且一开始就进行跨国经营,市场扩张能力很强,但还远远没达到饱和的程度。美体小铺在加拿大开的店是最多的,大概有92家分店,但是当时在日本和德国仅仅各有1家分店,美国也仅仅有70家分店。按照加拿大市场的逻辑来推理计算,美国人口是加拿大人口的10倍,如果加拿大这点人口就能支撑92家分店,而且单店的利润很高,那么美国、日本以及德国将会有多少家店铺才合适呢?即便按保守的预计——1000家来计算,那么公司的增长率也将达到8倍左右。


  结论很明显:这也是一家快速增长型公司,产品大受欢迎、扩张速度迅速、单店利润高且没有太多负债,能够连续成功地跨国复制自己的连锁经营模式,这种成功的复制使得公司的增长可以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


  那么在现实中美体小铺的表现如何呢?1984年美体小铺刚在英国上市的时候股价仅仅为5便士(相当于10美分),总市值800万英镑,在1987年股市大崩盘和美国攻打伊拉克期间,其股价都暴跌过,但是到1990年,其股价则上涨到了362便士。到2006年公司被欧莱雅收购,总价值达到6.52亿英镑。


  最终林奇和麦哲伦基金在美体小铺上大赚了一笔。


  投资链接1:除了勤奋,林奇其实别无特别的秘诀


  很多人认为,要在股市中成为大赢家,必须有很高的天赋,有很高的学历,有很深厚的资金背景才行。按照这个逻辑,像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奇才肯定是天赋了得、学历很高、资金背景很深厚了。


  事实确实如此,林奇聪慧异常,是沃顿商学院的MBA,在富达基金管理公司从分析师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一名掌控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可他第一次上《华尔街一周》节目时却说:“投资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很多人都会说,这只是林奇的自谦之词,不能当真。但实际上这句话恐怕不是客套,勤奋确实是林奇投资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这里的勤奋不仅包括腿脚勤奋,还得加上思考的勤奋。林奇通过头脑和腿脚的勤奋选出了“下面有小虫子的石头”,以此为基础勇敢下重注,并敢于耐心持有。如果说有秘诀,这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


  由于身在基金公司,要受到公司纪律的约束和大众投资者的密切关注,基金净值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面临这些人的种种看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对这种压力,巴菲特可以通过各种策略将其化解于无形,而林奇却无法做到。因此,对于林奇的投资生涯,要分阶段去看。


  在早期,麦哲伦基金面临投资者大量的赎回压力,林奇频繁买卖股票也跟这个因素有关。但这只是林奇基金生涯的准备阶段,锻炼了他的选股感觉。随后他的勤奋研究和深邃的智慧让他开始能够如鱼得水地应付各个方面的压力。


  他自己说:“我的选股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未变。”前面我们探讨过,所谓科学,就是要看大量的财务报表,要作相应的数量分析。艺术则是需要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感,但接触大量的公司一手信息却是前提。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都需要勤奋作为基础。


  其实,作为一个沃顿商学院毕业的MBA,林奇完全可以跟其他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一样,每天窝在办公室里看分析师们送来的报告,买入一堆蓝筹股,这样即便将来亏了别人也只会把原因推到别的事情上。而他却费尽心力,东跑西跑地调研,最终重仓持有的都是大家都有点担忧的小公司股票。这些企业都怪怪的,但成长性都比较高,一旦将来亏钱肯定都是自己的错,领导会找自己,基金投资者也会找自己。


  但这就是林奇。


  投资链接2:零售业股票的魅力


  美体小铺的逻辑是:一个产品大受欢迎、扩张速度非常迅速、单店利润高且没有太多负债的公司能够连续成功地跨国复制自己的连锁经营模式。而且,在复制的时候,非常谨慎,风险可控。


  林奇钟情的就是这种能够成功复制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零售业中较为常见。所以林奇在职业生涯中,对零售业情有独钟。“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可以用很长的一段时间充分地来观察行业中公司的发展。等到它们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巨大潜力之后,再买入股票一点也不迟。”林奇是这样描述零售业中的公司的。


  一种商业模式如果可以复制成功,这就代表它的管理效率和内部运行的有效性,以后大家只要照搬就行了,这样在不同区域扩张将会节省很多管理成本。每个投资者都喜欢这种商业模式,因为在这种商业模式中,意味着只要增加销售点,标准化操作,就可以使得盈利增加。在能复制成功的模式中,除了地域的不同外,其他诸如销售、管理、财务、生产等都可以进行等同的移植,这样一来,不需要改变其他东西,仅仅通过规模的扩大就会直接带来利润的增加。


  每个人都喜欢简单,都喜欢可预见,都喜欢低风险而利润却增加。这种商业模式正好迎合了大家的这种心理。


  林奇曾经说过:“在对各个行业起起落落的长期观察中,我发现,尽管投资于周期型公司股票和特殊情况下股价被低估的公司股票,你可能会取得2~5倍的投资回报率(假如一切顺利的话),但是投资于零售业和餐饮业公司股票会有更高的回报率。零售业和餐饮业公司不仅增长速度和高科技一样快,而且风险普遍要低得多。”


  在零售企业或连锁企业中,找到一种成功的模式,然后显示快速发展的例子在国内外都有很多,比如肯德基、麦当劳、家乐福、如家、星巴克、国美、苏宁等。


  这种企业与人们生活很近,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找到。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