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日本制造”已坠落神坛?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7-11-30 10:53:00 来源:赫荣亮研究的博客

近来,日本制造业的负面消息频频爆出,11月23日,日本三菱材料株式会社承认汽车、飞机等产品数据篡改造假,目前估计受影响企业至少在270家以上。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世耕弘成表示,在已经发生日产汽车、神户制钢和斯巴鲁汽车丑闻后,再次发生新的造假丑闻让人深感遗憾,辜负了社会各界对日本制造的高度信赖。


长期以来,日本企业是中国企业一直模仿和追赶的榜样,追求精益求精和高产品质量的日本制造,是中国制造学习的标杆。而且,日本企业界大幅延伸和丰富了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理论, “准时化”、 “均衡化生产”等精细化生产理论,与和实践相结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企业管理追捧的法宝。


但进入2017年,日本制造业事故频出连爆,高田气囊缺陷、神户制钢所造假丑闻、三菱材料造假等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巨幅震荡。例如,今年6月申请破产保护的高田公司,主要供应本田、丰田、马自达等,占据全球20%的安全气囊市场份额;10月爆出的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丑闻,波及一大片知名企业,包括丰田、三菱、波音、空客等知名企业,受牵连企业已超过500家;而此次三菱子公司产品数据造假,波及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械装备和电子设备等行业,采购三菱相关不合格产品的企业至274家。


日本企业产品质量危机,作为全球制造业基础部件供应商,质量危机影响范围已超出本领域、本国的范围,使得全球制造业受牵连,日本制造已经跌落神坛,严重损害日本制造业的信誉和根基。


那么,日本制造企业危机频发,根源在哪?


一方面,日本人口结构问题,已经威胁到日本逐浪制造业信息化大潮的能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球已进入信息化革命新时代。但日本“高龄少子化”的人口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制造业信息化的产业需求,日本企业对于制造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认识和投入均不足,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育,跟不上产业需求变化。目前,日本的老龄化程度居全球之首,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7.7%。而且,看不到好转的尽头,IMF数据显示,到2050年,日本的适龄劳动者预计将从1955年巅峰期的8700万人减至5500万人左右。


另一面,企业文化僵硬,导致日本难以形成适应全球化趋势。二战以后,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忠诚等为核心的日本企业文化,成为助推日本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原子能、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快速崛起。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度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时代来临,企业生产、销售、原料的全球化,要求企业管理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日本企业管理形成的决策层级多、决策缓慢、员工激励程度低等弊端,难以适应这些变化。


在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三个阵营中,美国因其拥有世界最尖端的科技,以及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位居第一方阵;日本和德国拥有高新技术优势,在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方面优势突出,位列第二方阵。


而中国,和英国、法国、韩国等国,位列第三阵营,第三方阵的国家,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里具有全球领先地位,作为世界制造业份额最大的国家,中国制造业具有规模优势。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模仿跟随,产业升级主要沿着生活日用、纺织服装、金属材料、工程机械领域等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在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推出制造强国战略,新能源汽车、高铁、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医疗技术等领域追求实现突破,已有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被国外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那么,“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中国制造业发展形势紧迫,要实现赶超和制造强国战略,中国要加强如下建设:


首先,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大师。加大技能人才培养,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大国工匠加强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广大劳动者相结合,通过人才表彰,培养一批国家级、省市县级的“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师”。


其次,树立一批具有“中国制造”质量标杆的企业。将标准提升作为产品质量提升的杠杆,坚持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支持将优秀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通过树立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增强企业质量意识,在重点行业建立国家性、行业性的质量品牌奖,表彰企业形成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


再次,实现一批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突破。在外汇、融资等方面,支持国内企业收购国际先进的高精尖企业和技术,实现汽车、造船、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装备等领域技术突破,通过“中国制造2025”相关资金的扶持,撬动社会资本和产业基金,投入到重大技术攻关及其产业化,实现行业关键技术突破。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