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色商品走势仍在围绕供需关系这个核心因素,上半年“去地条钢”使得螺纹钢出现供应缺口争论,下半年“2+26冬季限产”再次引发供应偏紧预期,在房地产数据缓降的支撑下,全年螺纹钢价格呈现振荡偏强态势。相比来看,铁矿石跟涨动力有所减弱,这与其全年过剩格局有直接关系,不过结构性矛盾成为主导铁矿价格的核心因素。煤焦市场在环保及限产影响下,整体呈现紧平衡,价格走势略强于铁矿石。 2018年黑色商品在结构上会有哪些变化呢?首先,终端需求大概率下滑,地产、基建板块将呈现双趋弱局面,而制造业维持弱复苏,投资扩张驱动力不足。其次,对于钢材而言,供需关系将缓和,去产能经过两年的推进,已经从减量转为提质,而废钢比上升、电弧炉投产都将不断补充供给端,结合铁矿石边际过剩减缓及煤焦环保常态化,钢材利润也将从高位回归。因此,我们给出2018年的策略方向是,空钢厂利润可作为长期策略,这点在期货盘面已经有所体现,考虑到整体行业仍处于去杠杆降低负债率阶段,钢厂利润也不宜过分看空,其间利润仍会有反复。而焦化利润波动大,需注意节奏变化。中期来看,成材的正套相对确定,从品种间供需关系来看,短期或阶段性可以参与卷螺价差扩大机会。 图为基建、地产、制造业投资增速(单位:%) [明年粗钢产量将小幅增加] 2018年粗钢增量将主要来自废钢比提升、电弧炉投产、新增高炉。从我们调研来看,自采暖季开始,部分钢厂已经提升废钢比来弥补产量,而且不仅添加在转炉,还在高炉以及铁水鱼雷罐车等环节增加废钢。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废钢比为15.96%,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预计2018年行业平均水平可达到20%以上。电弧炉方面,从我的钢铁网等公开数据来看,2017年前10个月已经投复产2650万吨,到2018年预计有接近2400万吨产能建成或投产,电弧炉在今年整体投产不及预期,预计明年二季度之后进度将有所加快。而减少的部分,则是已经淘汰的中频炉、一季度采暖季的限产及去产能剩余的部分。综合增减两方面,我们认为,2018年粗钢将增加1088万吨。 供应方面,预计2018年粗钢产量表内84945万吨,增速1.99%,加上电炉表外产量781万吨,粗钢合计产量85725万吨,增速1.28%。而需求大概率下行,我们给定明年表观消费量下降0.5%,同时因内贸供需关系由紧缺转为适当宽松,内外价差缩小,净出口量将增加500万—600万吨左右,综合来看,预计全年社会库存增量或粗钢过剩量668万吨。 [铁矿石需求面临回落] 期货市场上,由于2017年铁矿石供应过剩达到峰值,市场预期明年边际过剩将下降,因此,铁矿石1805合约走出升水,打破了连铁矿石上市以来的远月贴水格局,预示着铁矿石全球扩产周期进入尾声。供应方面,2018年全球铁矿石供应增量约4600万吨,主要增量依旧来自于四大矿山。长期来看,铁矿石过剩格局未变,但边际过剩趋缓,本轮矿山扩产周期接近尾声。平衡表中当期过剩值基于理论模型测算,其过剩量不一定全部流向市场,部分以矿山自有库存体现,难以量化。 从全球平衡来看,明年国内需求出现减量,国外需求更为靓眼。亚洲地区,印度及部分东南亚国家进入钢铁产能扩张周期,生铁产量大幅增加,预计2018年仍将保持可观增速。欧元区经济复苏提速,制造业PMI持续处于高位,2017年法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生铁增量明显,从IMF欧元区GDP展望来看,预计明年该地区生铁产量仍将增加。 [煤焦市场基本面偏宽松] 目前,我国煤炭产能约34.2亿吨,在建新增产能约7.5亿吨,预计2017年产量在34.5亿吨左右,同比增长2.7%。随着部分产能置换和新建产能释放,预计2018年原煤产量将达到35.6亿吨,同比增长3%。需求方面,虽然能源需求增加,但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消费占比将逐年下滑,预计2018年煤炭总需求在38亿吨左右,同比增加1%。综合估算,明年煤炭供需关系呈现紧平衡格局,预计缺口1272万吨,可通过库存进行调节。 根据新增产能测算,预计2018年原煤产量在35.59亿吨,同比增加3%。根据往年炼焦原煤占比计算,预计2018年炼焦原煤产量为11.23亿吨。 进口方面,截至今年10月,我国累计进口炼焦煤5805万吨,同比上涨19.4%,预计2017年全年进口焦煤6765万吨,同比增加14.2%。 图为我国煤炭产量及增速(单位:万吨,%) 2017年焦炭生产受环保影响较大,截至11月,全国焦炭产量为39843万吨,同比下降2.7%。2018年,考虑到去产能持续推进及环保限产影响,预计焦炭产量将会继续下降,预计2018年焦炭产量在4.29亿吨左右,同比下降1.3%。 需求方面,据测算,2017年、2018年生铁产量在7.13亿和7.06亿吨。2018年,焦炭出口量变动较小,随着钢厂增加废钢的回收利用,焦炭利用率将有所上升,焦炭生铁比下降,总体预计焦炭供需关系相对宽松。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