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7年,在十九大开局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期货市场砥砺前行,期货行业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品种创新稳步推进,商品期权如期而至,场内场外共融发展,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业务,拓展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尽管从期货市场交易规模来看,2017年期货市场呈下行趋势,但是股指期货“二度松绑”、场外业务蓬勃发展释放利好信号,期货市场机遇与挑战同在。 1期货经营机构面临转型 资管新规或成行业指南 2017年,我国期货市场整体呈下行态势。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30.76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87.9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5.66%和3.95%。其中,商品期货成交30.51亿手,占总成交量的99.2%;金融期货累计成交0.25亿手,累计成交额为24.5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14%和34.98%,分别占全国市场的0.80%和13.09%。商品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额双降,金融期货成交量和成交额相比2016年有了显著回升。总体来看,2017年全国期货市场成交规模承接2016年的下行趋势,出现交易额连续两年的萎缩。 期货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双降,源于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国内方面来看,一方面,股指期货仍处于冰封状态。虽然2017年2月16日和9月15日股指期货迎来了“二度松绑”,在开仓数量、交易保证金占比及平仓交易手续费上有了明显放宽,但是相比前些年股指期货占据期货市场的半壁江山,2017年股指期货累计成交总量仅占全国份额的0.32%,成交额占全国份额的5.59%,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商品期货需求不旺,尤其是黑色系需求的减少直接导致其成交量大幅下降。 从国际方面来看,国外宏观和货币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等因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美联储加息、缩表、减税促使美元及美国制造企业回流,美国会利用其回流的大量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制造业,大量的美国海外企业可能会考虑回迁美国国内,这无疑对我国的制造业造成巨大影响,对机电产品出口和房地产投资不利,继而对钢材需求产生负面影响。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 黑色产品价格跌宕起伏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政府坚持“三去一降一补”的决心有目共睹,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是指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立”,是指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降”,是指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企业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物流用能成本。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在去产能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影响下,煤炭钢铁去产能引发价格持续反弹。行政化去产能的同时,价格仍然由市场决定,并且在期货市场上价格预期还可以炒作,引发了缺乏市场需求支撑的价格持续上涨。后期的环保政策进一步增强了煤炭钢铁的价格刚性。短期来看,黑色系价格涨幅较大,但长期来看,行政化手段所导致的黑色系市场价格上涨不会持续,受资金面因素的推动,会呈现波动态势。 3十九大指明了发展方向 期货行业不断强化监管 2017年是期货市场的“监管年”,十九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期货业全面从严监管、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重大金融风险的总基调。 首先,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对金融领域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求,为作为金融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期货市场指明了发展方向。 其次,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再次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重点任务。随后,定位为金融监管最高机构的金稳会成立,以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为职责,致力于解决监管不协调、执行不力的问题,再次释放对期货行业以及整个资本市场从严监管的信号。 最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确定我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的总趋势,为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体来看,2017年期货业强化监管、稳步前行,在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同时补短板,加强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使期货市场进一步发挥避风港作用,为实体经济运行提供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服务。 4场内商品期权如期而至 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力 2017年,商品期权如期而至。3月31日,国内首只场内商品期权产品——豆粕期权在大商所上市挂牌交易;4月19日,白糖(5872, 20.00, 0.34%)期权正式在郑商所挂牌交易。商品期权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期货市场交易方式,对于市场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完善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将为相关产业链、各类企业、机构提供灵活的避险工具,为期货服务三农和其他实体经济注入新动力。有助于推动期货公司业务的创新发展,持续拓展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标志着商品期权时代正式开启。 从目前的交易规模来看,国内商品期权市场较成熟市场仍有差距,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期权工具将在促进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功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2017年,豆粕期权和白糖期权上市以来,经历了上市挂牌、交易、结算、非主力月份合约到期、主力月份合约到期等一系列完整的业务情景,交易、行权、结算业务运转正常,软硬件已经得到较为全面的检验,经过全市场的努力,实现了平稳运行的目标,为下一步期权市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5恢复股指期货新常态 更好发挥资产配置功能 由于2015年夏天出现的股价异常波动,监管部门和中金所不得不对股指期货采取“休克疗法”。2017年股指期货两度松绑,投资者的交易从10手扩大到20手,股指期货各合约保证金由目前合约价值的20%调整为15%,各合约平今仓交易手续费标准由成交额的万分之九点二调整为万分之六点九,看上去好像是松绑了,不过,我们认为,股指期货看似松绑,实则依然被绑着,相对以前的限仓5000手,20手显然远未达到正常水平。我们一再呼吁尽快恢复股指期货新常态,也只能期待2018年取得实质性突破。 股指期货恢复新常态,期货市场才能真正为股票现货市场服务,才能真正恢复股票现货市场的投资功能、融资功能。一方面,股指期货具有风险规避功能,投资者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的反向操作,建立反向头寸,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使市场定价更为理性,同时避免了信息的滞后性。此外,股指期货的标的物为股票指数,其合理的现金交割制度保证了股指期货与标的股指走势高度相关,这使股指期货具有了资产配置的功能。股指期货利好重重,静待“冰消雪融”。 6“保险+期货”试点效果显著 精准扶贫助力现代农业 自2015年大商所首创“保险+期货”模式至今,“保险+期货”试点已经相对成熟,精准扶贫助力现代农业效果显著。2016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明确指出要“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大商所联合25家期货公司、8家保险公司,开展了32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支持资金近7000万元,涉及现货规模超过75万吨;上期所正式启动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工作,批准23个试点项目,挂钩橡胶现货3.6万吨,给胶农提供价格托底,保障割胶收益;郑商所在棉花(15145, 55.00, 0.36%)、白糖等品种上积极推进“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工作。“保险+期货”正助力农村脱贫,保障农民稳定收益。 在“保险+期货”模式中,一是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把期货价格作为保险产品的目标价格和理赔依据;二是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为投保的种植、养殖产品分散价格下跌风险。具体而言,就是保险公司基于期货市场上相应的农产品期货价格开发农产品价格保险;农户或合作社等涉农主体通过购买保险公司的农产品价格保险规避价格下跌风险;保险公司通过购买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期权产品,进行再保险,以对冲农产品价格下降可能带来的赔付风险;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公司通过期货市场进行相应的风险对冲操作,进一步分散风险。“保险+期货”最终实现为农户保驾护航。 7大商所新发布商品期指 商品系列指数日趋成熟 为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提高商品期货价格信息的影响力,为投资者提供行情走势参考依据,服务机构投资者,大商所发布商品期货指数,商品系列指数日趋成熟。2017年4月10日,大商所正式发布了由其自主研发的6只商品期货系列指数,分别为农产品、油脂油料、饲料类、大豆类等4只多商品期货价格指数,豆粕、铁矿石等2只单商品期货价格指数。下半年,大商所又发布了30只单商品期货指数,至此大商所对外发布的商品期货系列指数达到36只。下一步,大商所还将陆续上线单商品期货近月合约价格系列指数及其他商品期货指数,进一步完善商品期货指数体系。 商品期货指数的发布不仅对商品价格有指导作用,对商品指数化投资也前景广阔。就期货市场而言,指数化投资首先丰富了投资者的参与工具,优化其投资组合;其次,可以改善投资者结构,让中小散户的参与方式更加多样化;再次,可以引入更多投资机构参与到商品市场中来,增加商品市场的流动性,更好地发挥商品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最后,可以帮助投资者有效分散投资风险,抵御通胀。 8场内衍生品功夫在场外 加快发展多层次期市 随着场外业务的丰富,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正步入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期货公司通过设立风险管理公司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在近两年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10月底,场外商品期权新增名义本金为2028亿元,同比增长16倍。场外业务成为期货行业发展新蓝海。 场外衍生品市场提升了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深度、强度和广度,场外市场大有可为。一方面,场外衍生品市场助力企业降低运营风险。世界500强企业超过90%利用场外衍生品工具管理和规避风险,通过场外期权等衍生品工具可以精准锁定生产成本和销售收益,对冲在原材料采购、销售环节面临的市场风险。此外,在当前场内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并不完全匹配的情况下,规范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将利于市场价格指引体系及价格避险体系的完备。另一方面,场外衍生品市场有利于提高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OTC市场是对衍生品市场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与国内现有的期货、证券市场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和配合。加快发展多层次期货市场,将利于解决期货市场“小行业、大市场”的困局。 9期货经营机构面临转型 资管新规或成行业指南 2017年是我国期货业的“转型年”,期货经营机构业务转型成大势所趋。截至2017年10月底,期货公司正式运作的资管产品数量已由2016年年底的3644只减少至2938只,产品规模从2016年年底的2791.71亿元减少到2408.57亿元,出现一定程度的缩减。资管业务正向主动管理能力方面转型,而67家风险管理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合计增长111%和478%,风险管理公司成为期货行业创新发展的新突破口。 期货经营机构亟待转型,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经纪业务上,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创新业务,通过经纪业务推动到服务客户的层面,向客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二是资产管理业务上,要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资管体系,期货公司自身建立主动管理的资管体系;三是风险管理业务上,利用场外期权、场外掉期为企业提供多样的对冲工具,提供以现货为基础的综合风险管理服务,开展做市商型的业务。 2017年11月17日,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被业内称为资管新规。整体来看,本次《指导意见》一方面强调了统一规制,实现了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同一类型的资管产品适用同一监管标准,减少了监管真空和套利;另一方面,在净值型管理、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第三方独立托管等方面,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强调穿透式监管。新规的出台对资管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或成为统一的行业指南。 10衍生品专业人才紧缺 高校期货人才培养加快 2017年,随着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品种创新稳步推进、所覆盖产业链日趋完善,衍生品专业人才更加紧缺,高校期货人才培养不断加快,多个商品交易所联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落地。大商所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等9家知名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会同地方期货业协会和有关期货公司一同合作,实行传统课堂与期货行业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双课堂”,课程教学与期货业真实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双教学”,学院派师资与期货行业一线从业者实践派师资相结合形成“双师资”的“三双”专业人才教育模式,联合培养高技能、实用型期货后备人才。 由中金所、中国期货业协会主办的“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及衍生品知识竞赛已成功举办五届,累计参赛学生逾14.7万人次,参赛高校范围和学生规模在全国众多大学生竞赛中位居前列。第五届“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及衍生品知识竞赛更是盛况空前,共吸引了境内外1120所高校参赛,创历届之最,参赛学生近3.2万人,较上届增长近20%。“中金所杯”的持续举办,得到了广大高校、参赛学生和市场机构的一致好评,形成了交易所、行业协会、高校、企业及学生五位一体的金融知识普及、行业人才培育、金融学科建设相结合的互促机制。 高校期货人才培养方式的丰富,使在校学生拥有了加深专业知识、贴近实际市场、提供实操能力的平台,让学生正确认识期货市场,增强期货及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意识,促进了人才与期货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对接,最终培养出期货市场所需要的既懂期货又懂现货、既懂商品又懂金融、既懂场内又懂场外、既懂境内又懂境外、既懂期货又懂期权、既懂风险管理又懂财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