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近日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18年是全面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攻坚之年,国防科技工业全系统要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包括:全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率先突破;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加快国防科技工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切实加强统筹、优化布局,深入推进军工核心能力体系效能型建设。 两大产业模式优势互补 会议确立的五大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全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率先突破,这表明18年将继续加快军民融合改革推进速度,更多的扶持政策有望持续落地。回顾2017年,军民融合经过了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 军民融合即实现国防工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军转民和民参军是构成军民融合的两大产业模式,前者指军用技术民用化,后者指民营资本参与军工研发生产。军民融合是实现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寓军于民、以民促军和以军带民是推进军民融合的三大必要原因。我们认为,受益于国家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两大产业模式优势互补,有望合力打造万亿市场。 受益于政府自上而下强力推进,中国军民融合正结出累累硕果:截至2016年底,全国国已有1100 余家民口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比“十一五”末增加127%;数十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全国各省市逐步建立,示范集群效应显著;军工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引入民间资本,为提升生产效率和鼓励技术创新注入了新动力。我们认为,军转民的意义在于:1、利用先进军用技术支撑工业转型升级;2、助推传统军工企业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民参军的意义在于:1、有助于“小核心、大协作”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2、有利于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新兴领域的技术优势;3、有望对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改革形成倒逼的力量。 “大军工”蕴含巨大市场空间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背景下,“大军工”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我国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空间巨大。未来我国将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卫星及其应用、民用飞机、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典型军民融合产业,另外,相关政策还提出要发挥技术转化评价作用,推动降密解密工作,加大军用技术推广支持力度。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在众多领域积淀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基础,军转民潜力巨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和考核约束下,军转民市场有望取得较快发展。 军工能力自主化有望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部分关键元器件、新材料、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基础相对薄弱。未来我国将提高军工能力建设所需的高端加工制造设备、测试仪器、科研生产软件等国产化率和自主可控水平,以军工能力自主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军工国产化是刚需,我国部分基础薄弱的产业有望借军工能力自主化东风,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并带动需求更为广阔的相关民用产业发展。 在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支持下,我国军贸市场前景广阔。 重点关注商业航天、国防信息化等领域 原有较为封闭的军工配套体系有望被打破,民参军企业在军品中的市场份额有望获得较大提升。未来我国将调整科研生产能力结构、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统筹使用、技术基础资源军民共享、军民标准通用化等举措,意在消除民参军企业在与央企竞争中的劣势,实现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 扩大军工单位外部协作,将军工集团公司军品外部配套率、民口配套率纳入国防科技工业统计, 建设“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 随着民参军门槛的不断降低,民参军企业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 军转民:重点关注商业航天、北斗导航、通用航空三大领域 多数军工集团民用产业营收占比已过半,但部分军工集团民用产业与其主业关联度不大。近年来军用技术转化的上市公司大量涌现,但方向较多规模不大。重点关注具备巨大市场空间的商业航天、北斗导航、通用航空三大领域。 民参军:国防信息化、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三大领域潜力较大 民参军公司既可通过打通产学研体系,与科研院所、军工集团展开合作,成为承接技术转化的产业平台,但需要提前布局,周期较长,短期或难贡献业绩;也可切入比较优势领域,致力于军民配套、两用技术与产品标准通用,实现军民产品相互转换和针对性优化,是目前民参军的主流模式。国防信息化、装备制造与新材料将成为民参军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