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等9家中国企业再次被列入了美国“恶名市场”名单,这是阿里巴巴自去年重返该名单后连续第二年入选。虽然阿里巴巴回应称这是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延续,但这也说明打击山寨售假和规范市场仍是目前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 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有网友去欧洲旅行,带了一大堆纪念品给亲朋好友,结果回来一看,商品上写的都是“Made in China”。“一个美国人从清晨起床到夜晚临睡,几乎每一个生活与工作细节都离不开‘中国制造’。早晨,叫醒他们的进口闹钟有2/3印着‘中国制造’;起床去洗手间里的塑胶遮帘、体重秤、卷发器以及吹风机大多来自中国;出门上班穿的衣服有17%是‘中国制造’;路上使用的移动电话有27%来自中国;办公室桌子上摆放的木制书框、各类小文具同样来自中国……晚上临睡前,需要关闭的台灯或者吊灯约有5成也是来自‘中国制造’。”这则来自《今日美国》的报道,足以证明中国制造在产量上的压倒性优势。 “山寨”也要创新 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在实体经济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在世界上位居第一。但中国品牌在全球100大最具价值的品牌排行榜上却寥寥无几。中国是制造大国,也是“山寨大国”。从产品制造到商业模式;从传统经济到了互联网经济……中国善于模仿而缺乏创新:以至于有人说C2C就是COPY TO CHINA。 中国虽然尚未走出“山寨大国”的阴影,但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中国式创新的产品。双卡双待手机是中国发明的,就是这种被人们称作“山寨机”的产品,不仅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方便而且还带动三星等企业推出了这一功能的手机。而当三星开始做双卡双待机的时候,山寨厂商早已经开始开发一机多卡等其他功能了。 大公司往往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对市场需求做出响应,而山寨厂商的速度要远超它们。在新品发布前,大公司往往会进行复杂的专利申请,山寨厂商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们最先洞察到消费者的需求,赚得第一桶金。中国的山寨手机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曾达到了21%,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诺基亚。 中国虽然尚未走出“山寨大国”的阴影,但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中国式创新的产品。双卡双待手机是中国发明的,就是这种被人们称作“山寨机”的产品,不仅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方便而且还带动三星等企业推出了这一功能的手机。而当三星开始做双卡双待机的时候,山寨厂商早已经开始开发一机多卡等其他功能了。大公司往往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对市场需求做出响应,而山寨厂商的速度要远超它们。在新品发布前,大公司往往会进行复杂的专利申请,山寨厂商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们最先洞察到消费者的需求,赚得第一桶金。中国的山寨手机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曾达到了21%,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诺基亚。 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从国家发展的历程来看,在经济崛起之前都要经历“山寨”的阶段。“日本制造”和“韩国制造”现在被认为是优质、严谨的代表。但其实在二战后的经济复苏时期,日韩也同样经历了山寨欧美产品的阶段。“日本制造”也曾经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比如日本老字号食品生产商“不二家”,产品形象标志peko酱(牛奶妹),山寨的是美国品牌Birds Eye的形象Merry; 在很多日本知名品牌身上,都能找到“抄袭”的影子,我们也似乎看到了中国的现状。 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在某些商业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古代有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而现在,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再一次改变了世界。中国的高铁到底有多厉害?之前有一位外国人拍摄了一段在中国高铁上立硬币的视频,他把一枚硬币放在桌子上,在长达9分钟的视频里,列车飞速行驶,硬币始终屹立不倒,可见中国高铁不但快而且稳。截至2017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5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运营里程占到全世界高铁总量的65%左右。 而支付宝和网购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支付宝对于阿里巴巴的意义不仅仅是支付工具这么简单,它还是一个沉淀大数据的工具。马云曾经公开承认过,数据是阿里最值钱的财富。目前,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的整体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亿,在新加坡、曼彻斯特、索尔福德、日本福冈市、波士顿、加州硅谷、纽约等城市都有中国共享单车的身影。 有人说“百度效仿的是谷歌,腾讯是雅虎的翻版,京东是又一个亚马逊。”而如今的腾讯、京东、百度正在以强劲的姿态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山寨”的最高境界就是进行破坏性创造,实现山寨式创新。现在硅谷流行新说法:看一种互联网经济的商业模式有没有前途,就要看能否实现2CC,所谓2CC是指TO CHINACOPY(到中国去落地拷贝)。把山寨市场转变为创新型市场、创意型市场,是中国从制造到品牌强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