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2月5日,鲍威尔接替耶伦,出任美联储主席。但在这重要日子,美国股市却表现得非常不给力,以惨跌来欢迎新主席。 三大股指中,道指盘中最大跌幅接近1600点,最终收跌于4.6%,标普500指数收跌于4.1%,两者均创下近五年的最大跌幅。纳斯达克指数当日跌幅略低,为3.78%。 实际上,美国三大股指上周五均下跌了2%左右。本周一美股再度大跌,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主要股票市场多数下跌,A股也不例外。2月5日,VIX指数从17.31飙升至37.72,创下2015年8月21日以来的新高,当日涨幅达到了116%。 可以确定的是,美股此次大调整,与美联储更换掌门人的关系不大。鲍威尔的政策倾向偏鸽派,这也被很多分析认为是其获得特朗普提名的重要原因,过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不利于经济增长。1月2日鲍威尔被提名为下一任美联储主席,某种程度上是被资本市场视为利好的。 那么,为何美股此次成为触发全球股市震荡的因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美股估值较高,配置性价比低,对利空因素敏感。美股这一轮牛市始于2010年,至今已有9年时间。尽管有经济复苏、企业盈利改善的支撑,但估值因素对股指上涨的贡献,超过以往的牛市。 主要的估值指标,均显示美股已积累较大风险。按12个月移动平均的盈利计算,标普500的市盈率超过25倍,高于长期中枢近60%。如果用席勒周期性调整市盈率来衡量,美股的风险更大,当前的市盈率水平是历史中值的两倍。 有研究显示,2010年至今的这一轮美股大牛市,估值因素对年化回报率的贡献占比过半。而如果将视角拉长,追溯到1970年,可以发现1970年至今估值因素对美股年化回报率的贡献率低于10%。 高估值导致美股低配置性价比。以1/PE-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作为股票相对风险溢价,它衡量因持有股票所获得的风险补偿。根据历史经验,每一次股票相对风险溢价处于低位时,美股都有调整的压力。而当前该指标处于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美股形成了如此高的估值?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后实施的QE,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驱动力。 一方面,QE之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金融体系内流动性充裕,有配置压力,各种买买买。实际上,除了美股外,美国长债和美国房价价格都处于高位。 另一方面,利率处于低位后,上市公司加大回购力度,存量股票变得稀缺,这也导致估值上升。经济复苏、企业盈利改善,上市公司分红增加。但对于多数美股上市公司,融资渠道通畅,当分红率持续高于发债融资成本时,企业有发行债券回购股票的动力。 2009年至2016年,美国非金融上市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与其股票回购规模的走势高度一致,低息债券融资为股票回购提供了资金来源。 但当货币政策收紧、企业发债融资成本上升时,可能触发一个临界点,此前低息发债回购股票驱动估值上升的机制逆转。 这引申出了我们需要讨论的第二个因素。 第二,经济数据超预期,引起货币紧缩加快的担忧,利率快速上行。年初以来,美国债市表现不佳,美国时间上周五开盘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触及2.8%的高点,引发市场对利率上升压制估值的担忧。而当日公布的非农数据大超预期,整体新增就业人数和工作增速都远好于市场一致预期,这强化了市场对于美联储可能加快货币政策常态化的担忧。 数据公布后,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跃升至2.85%的高位。目前来看,2018年美联储加息3次的概率较大,而市场也开始讨论4次加息的可能性。 第三,市场跌幅过大,可能触发关键点位,引起量化和算法交易抛售股票,并自我循环。量化和算法交易,具有典型的追涨杀跌特征,放大市场波动。根据统计,2017年10月ETF的净管理规模达到了3.14万亿美元。 经济数据超预期引发货币政策加快紧缩的担忧,股市下跌到关键点位后,触发量化和算法交易自动卖单,这种交易行为可能也是引起暴跌的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美股短期内依然面临着调整风险。除了上文提到的过高估值提供的安全边际有限、自动交易行为修正需要时间外,隐含杠杆率偏高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除此之外,更需要注意的是恐慌情绪下的获利了结压力。美股牛市已经持续了9年,在看到趋势性的行情之前,一部分积累了较高收益的投资者可能选择离场,这加大了下跌压力。 但在中长期,美国稳健的经济基本面,使美股下行的风险可控。在前面的分析中,触发债市调整进而联动到股市的最直接因素,实际上是超预期的非农数据,这反映了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的趋势。 从美股上市公司四季度财务数据看,已经公布业绩的公司中,80%的公司业绩要好于预期。加之税改进度超预期,一次性减税效果逐步体现在盈利数据上,市场对于美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依然持积极的预期。 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展望,全球再通胀预期升温加速消费支出、企业资本开支加快、弱美元下海外资金加速回流,美国经济有继续上行的动力,这通过盈利为美股提供了安全边际。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