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家经常谈起茅台之于塑化剂,伊利蒙牛之于三聚氰胺时,往往对当初敢于逆势抄底的竖大拇哥,忘记了当初的舆论压力和一边倒的社会情绪,以及可能继续阴跌的投资压力。 对于ST板块来说,几乎每年都有远大于塑化剂和三聚氰胺的事件发生,只不过社会影响力小和传播时间没那么长罢了。往往爆出众多利空媒体轰炸,一阵风过去也就罢了。 但是对于有心上手的投资者来说,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人们会质疑和批判,ST不是价值投资。其核心分歧在于,好公司与坏公司。 正常的价投股遇上突发事件造成低谷是良机,而很多ST是常年的壳股,通过保壳实现续命。更多的上市公司没有通过自身造血能力实现反转的可能,只是“赖”在了资本市场上,于是大部分人义愤填膺喊劣币驱除良币。在这一点上,是否还能认定ST有“价值”呢? 这一点需要研究ST制度设立的本源和初衷。经常讲,中国资本市场按理说对业绩的期待和要求更为严苛,宽容度不够;那为啥要订立ST过渡期呢?一是给企业更大的压力,二是保护“中小投资者”(风险警示本身和5%涨跌幅就是一种保护机制,虽然本质上没用)。 其实最重要的,还要看中国股市的企业性质分野,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目标,和中央与地方、监管与企业间的博弈。这个不多讲了,奋战在一线的都懂。 ST制度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前,都具有明显的制度优越性。我国绝大多数股票具备周期属性,而没有美国市场那种百年长青企业。 因为中国基础研发薄弱,缺乏技术革命性突破,直到今天也是跟踪策略;企业内外部环境恶劣,竞争压力大;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短,各个市场主体追求短平快的诉求较重。从周期性这个意义上,应该对暂时被ST的一些股票保持高度宽容。历史上,很多蓝筹白马都曾经ST过。比如当煤炭钢铁全行业亏损被ST时,那时候并没有这两年人们对“周期股”如此的看重。 整体上看,作为最具备中国特色的板块,ST反映了中国政策市的特点。牛短熊长并不一定全怪散户。 从ST上可以看到产业变革时的阵痛,区域经济的分化,从数量的增减也可以窥出中国经济真实情况。 ST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投资阶段。并不与别的投资方式相矛盾。就像参与种子期和创投的机构,不会去主动参与pre—ipo一样。因为他们觉得preipo“贵”。当然了如果IPO成功了依然有套利空间。当人们投资蓝筹白马时,它已经很“贵”了,这时候股票市场的“创投”更不会去碰。 所以,虽然投资阶段不矛盾,各吃各的饭,但是投资理念却有很大区别。 对于传统意义的“护城河”来讲,去研究企业的日常经营,财务数据和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寻求更多的确定性。老巴大仓位移到了苹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部分ST投资者不这么看,投资“大企业”,尤其是行业内龙头化寡头化的企业,并不值得骄傲。因为大企业本身就不缺钱,制度健全守住当前模式稳定增长即可。并不需要大量散户式投资(生产经营需要流动资金倒是肯定的),散户买这类企业称之为“睡的安,与企业共成长。 我认为,如果大家只投这样的企业,这样的市场让我睡不着。投资中小企业,投资处于艰难之中、迫切期望转型的企业,才叫“价值投资”。经济的转型升级一定靠的是小企业,而不是大龙头。 大概十几年前,我就学过英特尔的案例。英特尔在内部专门成立CVC,中文我翻译为公司内部的创业投资,后来谷歌阿里腾讯这种开放式的生态环境,大量投资产业内的创新企业,我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8年前我去以色列考察,无数国际科技巨头在那里设立研发基地,其实质作用就是收购早期创业企业。 这里的意思不是赞赏这些大企业勇于开拓,恰恰是他们体制僵化自身无法进行革命性变革(disruption)。去年与上述几家大企业优秀员工聊,依然流露出不满。 那ST就是转型升级、自我变革最集中丰富的板块。如果投患难公司成功了,那才叫成就感。当然有人又会质疑可上市好资产太少,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或者外部监管环境和政策不利,这些都是纯“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用操作去克服。 很多人埋怨,中国股市是貔貅,只吃不拉。并寄希望于尽快推出大力度的退市新政。我只能告诉您,您的想法是好的,可惜不理解中国国情。 从另一方面讲,并购重组本身就在承担着部分“退市”的任务,而且是对国家对企业对中小投资者皆大欢喜的手段。你以这个数据去看,过去十年中国退市家数其实不少,而且客观上高度优化了资本市场的结构和企业治理。 而这些,与ST价值投资密不可分。 最后一段,还是想说说怎么算价值区间。 我们知道,企业大幅度亏损,是无法衡量财务指标的,更无法“估值”。从这个意义上,ST难度系数导致了不适合广大投资者,尤其是那些对财务数据比较偏执的朋友。只有在预期能够内生反转;或者装入新资产,我们才会对这只“新股”进行合理估值。 大多数情况下做不到这一点,更多的时间是熬。因为没有明确估值体系,理论上ST可以很贵也可以一文不值。大多数情况下,ST按年的波动区间很大,这才是价值投资者真正需要清醒的。不能一味的依赖外部势力、或者题材和政策的想象而拔高预期。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