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定价事关市场各方利益,回顾中国股市新股定价发行,可谓是一波三折,最终回归到行政管控的23倍市盈率发行,虽然与市场化新股改革越走越远,但那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有利于市场的运行。 有人士建议应该逐步放松对A股首次公开发行定价限制,进一步提高A股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提案建议证券监管机构在新股发行实现常态化的基础上,逐步放松对A股首次公开发行定价限制、发挥市场对发行价格和发行规模的决定性作用。以发行定价市场化为先导,稳妥推荐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从理论上来说,放松A股首次公开发行定价限制,提高A股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是符合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大方向的,以行政化命令以23倍市盈率发行,新股询价机制等于成为摆设,大家根本不用脑子就可以算出发行价格,市场化约束新股发行也就成为了空谈。 但是中国机构投资者、大型私募投资者、市场游资大佬和中小散户无不对新股趋之如骛,尽管二级市场跌不停,但一级市场新股供应总是供不应求,一签难求,如果放开新股发行行政干预定价,这就会造成新股发行价格虚高,新股发行估值虚高,造成新股募集资金严重超募。 这样的新股发行体制就会造成伪市场化改革,典型的就是2009年的新股改革,证监会取消了20倍市盈率的新股发行限制,并取消窗口指导,新股发行价格由发行人和承销保荐商根据有询价资格的市场投资者报价来决定,形成了典型的中国股市三高发行弊端,那就是高发行价、高超募、高市盈率,令投资者苦不堪言,投资者怨声载道,造成宝贵的市场资金严重浪费,上市公司获得天量超募资金以后,用于买房买车放高利贷。 三高发行高价发行典型是海普瑞,以148元高价发行,创下那个时期A股市场化发行以来新股发行最高价,发行市盈率也高达73.27倍,新研股份以150.82倍的发行市盈率,新研股份发行1060万股,发行价格为69.98元/股。,2010年3月挂牌的创业板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为65倍,4月上升至71.58倍,5月份则出现了较大面积“破发”,7月平均发行市盈率降低到48.99倍,8月份上升到57.76倍,11月进一步升到78.66倍,12月更是高达92倍2010年发行的新股中,可比的338只股票预计募集资金1662.85亿元,实际募集资金3762.52亿元,超募资金2099.67亿元。天立环保778.9%的超募率778.9%,公司预计募资1.32亿元,实际募资11.63亿元。2011年今年IPO融资2720亿,IPO超募资金逾1278亿元。 为了成功的实施三高发行,报价乱了套,关联报价,互相帮衬成为了行业不良发展的一个毒瘤,证监会也一度警告某些不良的报价行为,但效果并不理想,三高发行依然故我,资本市场成为一边造穷一边造富的场所。 正是因为三高发行让市场新股定价机制严重扭转,造成股市资源配置功能丧失殆尽,严重伤害投资者利益,尽管中国宏观经济一枝独秀,但股市一连两年熊冠全球,与世界股市走势完全背离,10年上证指数从年前收盘的3277点开始便一路震荡下跌,12月30日最终报收2759.58点,跌幅达到16.04%,表现差劲程度仅次于希腊和西班牙。2011年全年累计下跌21.68%。在2000多只A股中,约有90.69%的股票下跌,世界倒数第二,户均亏损50000元,基金亏损5004亿元。2012年上半年指数总算没有倒数。 市场化新股改革是一个未来的方向,但新股改革如何安排,是一个技术活,毕竟中国监管不是很成熟,机构投资者也不成熟,更别说中小投资者不成熟了,在具有定价权询价权的机构不成熟下,在保荐承销商追求利益最大化下,在发行人追逐超募资金下,新股定价就会因为过度追逐新股收益而失去理性,这个不理性不是新股的抑价而是新股发行的大幅溢价,造成新的三高发行,形成严重的资金配置混乱。 如果单纯限制募集资金,因为发行比例的限制,总股本在4亿股以下发行25%股份,四亿股以上发行10%股份,就会导致发行股本不符合证券法要求的现象,这就可能需要引进老股存量发行,而老股减持更会导致追逐高价发行,实现老股高位减持,而老股存量发行是市场化改革的更大弊病不得暂停。 在IPO压力较大下,在市场走势不强下,一旦新股放开定价造成新的三高发行,单家公司融资规模就会显著增加,市场资金压力就会进一步显现出来,二级市场走势就会面临更多的资金压力,目前是以一级市场收益补贴二级市场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一旦一级市场赚钱效应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新股的破发,二级市场投资者流失问题就需要重视,目前新股赚钱效应爆棚,市场有规模庞大的打新资金,他们主要配置于权重股,为权重股做了锁仓,有效稳定了指数,从而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一旦打新失去赚钱效应,打新资金就可能被动清盘,权重白马股就会形成新的抛压,到时候股指就会承受更大压力。 市场化新股改革方向是对的,但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并采取合适的方式,单纯放开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目前看条件可能并不具备,时机并不合适。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