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注于对冲基金的职业投资人,姜凯虽然做事低调,却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锋芒。他在美国读中学时就涉足股市,22岁时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24岁时创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龙基金(Dragon Fund)。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Albright)和谷歌(Google)创始人在内的许多政商界名人,都是他的忠实客户。
1996年,美国股市在高科技网络股的带动上全线上扬,姜凯的龙基金以60万美金起家,在随后的几年业绩惊人,年均回报率达到57%,排名全美第一。经过2003年和2004年大规模向客户返还资产后,姜凯的个人资产已接近1亿美元,他的龙基金也改为“中华对冲基金”(China Fund)。
按照姜凯的说法,对冲基金是最有钱的人的最佳投资方式。他在上海接受本报访问时说,对冲基金之所以吸引他,首先是因为对冲基金的利润相当高,除它之外,“还没有一种生意能给出80%的利润和20%的佣金”;其次,对冲基金是最能检验个人能力的,“我们只有帮客户赚到钱,才能拿到佣金,双方利益是绑在一起的”。
姜凯目前只做美国的股票,却将公司的研究中心搬到上海,因为越来越多美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颠覆”巴菲特
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大小投资者信奉的“金科玉律”。他们认为,只有长期持有好的股票,才能真正充分享受到一家公司的成长,从而取得最大的收益。
一开始,姜凯也按照这一理念来选股,但在1995年网景公司(Netscape)上市带动科技网络股狂潮后,他发现依靠巴菲特“Buy and Hold”(买入,持有)理论买的股票,不但没涨反而下跌。
当时,像戴尔、思科和英特尔等科技股的走势就让他感到疑惑。比如说,戴尔的市盈率一直很高,大约在40-50倍,但这只股票却一直在上涨。像类似的股票,巴菲特是不会推荐投资者购买的。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时代不同了。一方面,在1996年之前巴菲特的时代,他们追求那些成长性好、市盈率较低的股票,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股市的短期前景。姜凯说,在过去的传统行业里,一个产品出来,周期一般是6-7年,但在1996年网络股异军突起之后,高新技术行业迅猛发展,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就翻番,手机等数字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一旦企业没有找到适合市场的替代品,竞争对手就会占领市场,导致企业的盈利受影响,进而引发股价的波动。在波动性更大的股市,姜凯认为,“Buy and deal”(买入,交易)的方式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投资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过去,投资者的心态相对理性,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人都可以买卖股票,市场上形成了两股“平行的力量”,一是机构投资者,一是所谓的散户。姜凯认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的投资策略是不同的。机构投资者更多地是看公司的基本面情况,比如公司的现金流、经营状况等;而散户投资者则更多地依靠技术分析或小道消息,心态上趋于非理性。正因为有这两种“平行的力量”,使得股价波动较大,客观上给类似对冲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套利机会。
姜凯认为,目前只有一样东西可以“买入,持有”,那就是指数。在他看来,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的不断减少,优秀公司数量有限,股市的指数会不断上升。对中国股市来说,“我不知道下一个1000点是往上还是往下,但下一个3000点、5000点肯定是向上的。”
看好中国股市
对于中国股市,姜凯认为潜力巨大。他分析说,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刚刚起步,未来的股市将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中获得飞速发展。
对于近期的“泡沫”争论,姜凯只是认为股市可能是涨得太快了一些,但从长期来看,中国股市在未来5-10年内肯定会到10000点。
他的依据有三。其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越来越好,为股市的“牛市”提供了客观条件。要知道,美国股市真正开始上涨,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现在中国的“太平盛世”也在股市中得到了反映。
其二,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人口缓慢增长,中国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推动了消费,使得内需不断扩大。
其三,经过股改,基本解决了困扰中国股市十几年的根本性制度缺陷,使中国股市制度架构日益完善。
对冲基金的风险游戏
对冲基金近来风靡全球。信奉短线投资策略的对冲基金,和我们熟悉的长期投资理论完全背道而驰,在高成长性和高风险中追逐利润。在对冲基金行业颇有建树的姜凯,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投资策略,为我们掀开了对冲基金的神秘面纱。
姜凯是目前为止华尔街唯一一位独立拥有对冲基金的华裔。凭借与传统投资理念完全相悖的对冲策略,姜凯创立的中华对冲基金(原名龙基金),在1998到2005年的8年间净值增长率达到3096.66%,年化收益率为58.8%,连续几年位列美国对冲基金排行榜首位。
富人的“游戏”
姜凯创立对冲基金的经历颇为传奇——大学毕业以后,姜凯进入瑞士银行工作。他的一位客户赏识姜凯的才干,建议他“为什么不单飞呢?”于是,拿着这位客户投资的60万美元,姜凯的对冲基金——“龙基金”(Dragon fund)成立了。
对冲基金的英文名称为hedge fund,起源于50年代初的美国,其操作的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买空卖空,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
在最基本的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购入一种股票后,同时购入这种股票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看跌期权的效用在于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卖方期权的持有者可将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
在另一类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选定某类行情看涨的行业,买进该行业几只优质股,同时以一定比率卖空该行业中几只劣质股。如此组合的结果是,如果该行业预期表现良好,优质股涨幅必定超过其他同行业的股票,买入优质股的收益将大于卖空劣质股的损失。如果预期错误,该行业股票不涨反跌,那么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定大于优质股,那么卖空盘口所获利润必定高于买入优质股下跌造成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对冲基金可以说是一种基于避险保值的保守投资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不过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经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内涵,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作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对冲基金与主流基金的不同,在于它没有限定的投资领域或投资要求,完全基于基金管理者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对冲基金的管理者,可以凭借自身头脑,自由发挥,自由支配资金的投放,这也使得对冲基金领域成为美国金融界最能展现个人才华的土地。当然,其风险性也往往超过普通投资者的承受范围,对那些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对冲基金并不适合。
正因如此,在美国,投资者必须在达到一定的资产规模和风险承受能力后,才能投资对冲基金。姜凯说,他目前管理的“中华对冲基金”托管在美国高盛,机构投资者的最低投资额为300万美元,个人投资者的最低额度为100万美元。
逐利高成长股
姜凯留在中国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留在了上海。“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厂。许多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放在中国,比如摩托罗拉的电池就在中国生产,我在中国往往能掌握这些公司第一手的资料,如果摩托罗拉的电池减产,那么就说明手机的产量下降,我可能就会卖空股票。”姜凯说,他留在中国可以更好地研究那些以中国作为主要市场以及生产基地的外国公司,这些股票不仅反映了飞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更能突出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和供应链的重要性。
“研究扎实,我交易这些股票就会更有信心。”尽管代价是每天晚上和美国时间同步交易,但姜凯显然乐此不疲。
在伊利诺伊读大学的时候,姜凯第一次涉足股市。他向银行借了3000美元的低息贷款,而后开始了“交易员生涯”。
“我最初按照巴菲特的理论体系,寻找那些被市场低估的价值股,但结果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市场上被低估的股票本来就不多,终于找到一个,买了还总是跌。而有些股票,市盈率已经达到了70倍,还能天天上涨。于是我开始怀疑是不是巴菲特的理论过时了。”
于是,他转而投向高成长性股票,结果赚了钱。“处于高速成长期的股票,公司的收入往往能达到100%到200%的增长,因而股价的增长速度很快,市盈率也比较高。比如易贝(ebay)在前几年市盈率从未低于60倍,但股价仍然不断上涨。近两年公司的高成长性已经不复存在,ebay开始成为一家传统的公司,市盈率跌到了20倍,但股价依然不见大涨。”在姜凯看来,选择高成长性公司,必须考虑4个因素,包括市场份额、毛利率、利润增长潜力以及政府政策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
在大学里,姜凯利用自己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上的优势,研发了一套独特的股票筛选系统,并不断完善。在将股票作了筛选分类之后,通过借助一种独创的计算机程序,能够成功地排除包括季节、汇率、利息、经济成长率、政治环境、主要公司盈亏等四十余种左右股市波动的因素干扰,以此预测股票在不同阶段的涨跌情况以及某些板块的走向。
姜凯介绍说,他的选股模型主要基于美国市场的历史数据。根据比对目前的经济趋势,利率趋势,过去两周股市的趋势,货币交易趋势,期货趋势和政治趋势,他的数据系统可以筛选出历史上市场环境比较接近的阶段,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大致判断未来两周股市的趋势,从而筛选出上涨可能性比较大的板块和股票。
在选择股票的时候,姜凯认为分红比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安然公司的破产给华尔街的启示之一,就是现金流的重要性。安然的资产总额尽管非常高,但公司的现金流却非常低,因而不具备持续分红的能力。”姜凯说,因此他通常重点关注那些超过50年经营历史,并且每年都发放红利的公司,从中选择红利最高的股票进行多方面综合研究,以此来决定股票交易。
和长期投资背道而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流行的投资理念是buy%26amp;hold(买入并持有),但是到1999年的时候,buy%26amp;trade(买入并交易)成为主要的潮流。买和卖的时机变得非常重要。”姜凯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缩短。过去,一个产品周期经历6到7年,因而公司有足够的时间研发下一个产品,但现在周期已经大大缩短,尤其高科技领域比如手机、电脑等产品,从研发面市到被更新淘汰往往只有6到7个月,如果公司没能找到下一个利润增长点,股价就会迅速发生变化。具体应用到投资策略上,就是操作策略要短。因而姜凯从不作长线投资,股票的持有期限最多不会超过3个月。
在资本的具体分配上,姜凯的策略是“用50%的资金作长线,用另外50%的资金作空线。所谓的长线收益,就是股票实际市值的增长,空线收益则是购买看跌期权的回报。当股票下跌时,空线部分的盈利可以支援长线部分的亏损,不至于使进入股市的资金出现负增长;当股票上涨时候,尽管空线部分有部分损失,但通常股票的涨幅超过大盘增长率,整体上仍能获得收益。这样就能将风险下降到比较低的水平。
在姜凯管理“龙基金”(现在更名为中华对冲基金)的8年中,该基金的净值增长率超过了3096.66%,年化平均收益率58.8%(审计公司KPMG),位居美国对冲基金资产增长率排行榜首位。其间,姜凯经历了9.11和网络股泡沫破灭。尽管2002年的亏损一度达到22.06%,但仍然跑赢了标准普尔指数。
姜凯回忆2001年9月11日,发生第一架撞机事件时,股市的早市表现仍很平稳,但他本能地预感到股市即将大跌,于是果断地作了空线。结果就在当天,股市关门告急,闭市状态持续了大约1周。之后,姜凯立即改作长线,受到撞击的股市后来确实如姜凯所料,回复到正常的轨迹中。
责任编辑: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