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
2007年9月,深圳市明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明达资产管理公司)与渣打、瑞银签订协议,由瑞银的亚洲投资基金直接投资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在香港发行的海外基金产品——金牛L.H.基金,瑞银 的直接投资将占到金牛L.H.基金的15%。明达资产管理公司是国内唯一获得瑞银投资配置的私募基金。
为何是明达资产管理公司而不是其他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在QDII浪潮之下,2007年8月下旬,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以及汇丰信托(亚洲)有限公司三方合作,推出了以投资港 股为主的金牛L.H.基金。金牛L.H.基金则是为数不多由国内私募基金发起成立的、以投资港股(尤其以H股、红筹股)为主的基金产品。目前这一基金已募 集完毕,资金额约1.5亿美元。
瑞银的亚洲投资基金正是希望将一部分资金配置在中国的基金之上,而瑞银计划选择两家国内基金管理公司,一家公募基金、一家私募基金,而私募基金正是选择了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在香港发起成立的金牛L.H.基金。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
对于瑞银来说,主要希望抓住投资中国的机会而将投资配置于国内基金,而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则因为近几年积极进取的投资风格、规范的运作与管理、不俗的业绩而获得瑞银的青睐。
直到当前,国内多数私募基金仍然囿于国内对私募基金运作的种种限制,迟迟不愿通过信托的形式公开、阳光化运作,多数仍然地下低调地运作。
与大多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相反,明达资产管理公司不仅新成立了投资香港股市的金牛L.H.基金,而且在两年时间内,明达资产管理公司与深国投合作发起成立了三期明达证券投资基金,成为国内通过信托发起成立证券投资基金最多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瑞银的选项中,将资产配置给国内私募基金是其必需的选项之一,而私募基金连续的、公开的业绩记录又是这一选项中关键的参考因素。而且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业绩相当不俗。
在过去两年,明达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发行以下产品:深国投•明达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成立于2005年11月28日,至2007年9月28日,其净值人民币200.50元,每单位累计已分红人民币88.00元,累计算术收益率188.50%,复合收益率298.93%。
在明达证券投资基金运作一年后,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再次发起成立了2期信托基金。明达2期成立于2006年10月25日,至2007年10月10日净值人民币234.60元,累计收益率134.60%。
在明达2期取得良好业绩之下,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再次趁势步上,在2007年4月,在众多基金恐高之下,再次发起成立了明达3期。明达3期成立于2007年4月2日,2007年9月20日净值人民币140.65元,累计收益率40.65%。
所以,当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在与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以及香港汇丰银行三方合作推出海外基金产品——金牛L.H.基金之时,与瑞银希望配置中国基金的需求不谋而合。
通过信托发行多只信托基金,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管理结构亦不断地向正规军建制迈进。与国内众多私募基金只有几个人的队伍相比,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 运营结构相当规范:拥有近30人的团队,投资、研发、客服等部门一应俱全。公司总部设在深圳,并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不断增长的客 户群,明达资产管理公司还专门从银行聘请客户经理来完善客户服务系统。
连续公开的优秀业绩、不断壮大的资金管理规模与业务运营团队是瑞银青睐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原因。而瑞银的选择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在国内私募基金良莠不齐、欲说还休的势态下,明达资产管理公司无疑是最阳光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私募基金一直是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业,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刘明达就是这家资产管理机构的灵魂。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并非一日成就,而是经历 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以下我们将介绍刘明达的个人投资经历、投资理念、投资风格等,以期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参照。
第一篇:在梦想的起点
之一:十年磨一剑
刘明达并非金融或投资科班出身,而是学化学工程的。在最初的几年工作中,从事的是国际贸易,1996年才正式开始接触股票。此后,无论证券行业喧嚣或冷清、波峰或谷底,刘明达再未离开这个行业。
10年来,刘明达的投资生涯与中国证券市场的起落有着相似的节奏。而10年的磨砺,也让刘明达由一个股民、独立投资人,终成为今天的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掌舵人。而他的事业,亦正如当今的中国股市,正值黄金年代。
每个基金经理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刘明达也不例外,否则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比如巴菲特,这个全世界最富有的基金经理,他因为惊人的财富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但他性格深处最执著的理性就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一种个性。
同样,10年证券市场的起伏、磨砺成就了刘明达多面、立体的性格。
他很自信,就像在创立证券投资顾问公司之际,公司的名称就以刘明达自己的名字命名。
因为这份自信,他又时时谨慎,以至“恐惧”。刘明达的办公桌前的白板上,两年来一直写着一句前花旗总裁桑迪•韦尔的名言:“大部分时间我都提心吊胆,但也正是那些恐惧让我一往无前。”
因为这份自信,有了这份“恐惧”,有了那一往无前信念,刘明达才会趁势而上,抓住市场赋予给他的所有机会。
两年间,刘明达是通过信托发行证券投资理财产品最多的私募基金经理,当2006年A股牛市来临之际,当时相当一部分私募基金对市场涨得过多而选择保守时,他执著向前,在QDII放开后,刘明达又成为在私募基金中最早尝试在香港创设证券投资基金的先行者。
刘明达是十年磨一剑的典型。在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刘明达很多时候处于摸索、起伏之中,期间他也有过失败,有过彷徨。现在,发端于2005年底的本轮A股牛市使得刘明达的十年积累终于获得丰厚的回报,并创造了其个人投资生涯的阶段性顶峰。
之二:梦想的起点
刘明达崇尚个人英雄主义,他认为,私募基金无不是以一个个明星基金管理人的经验与智慧来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同时,他又相信制度与团队的力量。
刘明达一直期待着阳光化的理财模式。他不太认同目前国内约定俗成、流行的“私募基金”的名称。事实上,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所有投资几乎全部是通过发行信 托成立的公开投资产品,最近发行的投资港股的金牛L.H.基金亦是通过银行、券商合作的阳光化投资产品。当然,这种阳光化的证券投资基金必须承担有别于公 募基金的风险,如在深国投的信托产品中,募集的基金中基金管理人、顾问的自有资金必须达到10%以上。
做到现在,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已经 算得上国内很好的私募基金公司,但这没有达到刘明达的理想,他希望明达资产管理公司未来会成为中国最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以至于他在明达2期证券投资基金 成立大会上,对客户的演讲中,也不是惯常的市场分析、操作概要,而是题为《梦想的起点》的演讲。
他一直在进取,在本轮牛市A股不断走高之下,众多基金不断地犹豫、摇摆,而刘明达在明达1期基金成功发行并取得可观收益之下,再次推出2期、3期。明达资产管理公司这样概括其投资理念时:“我们将巴菲特的思想和成功经验融入到投资理念当中,结合中国的国情做了发挥和改造,建立了‘积极型价值投资法’。”
他如此勤奋,他已经习惯了将乘坐飞机的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凌晨,以便将更多的正常工作时间用于会见客户、调研、沟通。每次出差他都要看完一本书,机场或飞机上是他的读书时间。
他如此计较,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的调研。一家制造业公司因为印刷过于精美的企业季度财报,而被刘明达认为成本控制有问题;而一家公司因为每一张纸都必须双面打印而被认为管理有度。
他如此保守,在本轮牛市中,泥沙俱下,一段时间垃圾股不断蹿升,而他选择了严格以至保守的投资策略,亏损类、ST类上市公司不进入公司选股范围;信息不透明的公司、有明显管理层信用风险公司、不能直观看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上市公司等都不能进入选股范围。
他如此偏爱小公司,正始于他偏爱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带来的机会,“我们不是买现成的蓝筹股,而是发现新蓝筹”。
他如此偏爱客户,倡导一对一的沟通服务,定期举行客户见面会,不管是慕名而来的新客户还是公司的老客户,都会被其坚守不愈的投资理念所打动。
他喜欢宁静的思考,他也有困惑,在股市热到顶点时,他会将20多天的时间花在西藏,寻找凝神静思之处。
第二篇:曲折投资路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刘明达的投资之路最具有参照价值。
10年的股龄甚至比许多老资格股民的时间还短,但成长曲折和坚守信念可以让我们很多人从中借鉴。
20世纪90年初,刘明达还在广东东莞工作。股市入门之初,他甚至因为地域限制,股也炒不上,在最初的3年里只能通过报纸、杂志仔细研究股票,典型的纸上谈兵。
1996年,在更换工作地点后,刘明达终于炒上了股票。但正是由于三年不间断的纸上谈兵,刘明达已经自我形成对资讯的接纳和研究体系,从一开始,他就关注公司本身,而不是市场风传的消息和概念。
正是因为对资讯的关注,在国内股市起落之间,刘明达全身心地投入证券市场,并“借道”证券市场的发展机遇做点生意——做证券资讯公司,公司主要业务是向 证券公司、投资者提供上市公司资讯及研究报告,尽管生意最终暗淡收场,但刘明达对于研究公司的经验与执著的热情为其后来的职业投资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证券资讯公司关闭后,刘明达一意坚决地做了一名职业的独立投资人。市场给了善于坚持的刘明达以机会。1999年,刘明达抓住了开启的网络股浪潮。
网络股浪潮喧嚣之后,2001年,国内股市迎来了长达5年的熊市,漫长的熊市再次考验了刘明达的坚持与韧性,而在熊市中刘明达依然坚持在价值投资的基点之上——研究公司,在熊市中他依然创造了成功投资苏宁电器、张裕等的经典案例。
熊市行近至2005年时,市场再次给执著的刘明达以巨大的回报。熊市中的成功投资,和他创造的经典投资案例,使刘明达在证券投资业界声名鹊起。
在本轮牛市即将启动之际,刘明达抓住了其职业生涯中的转折性机遇,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了证券投资基金,从此,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取代刘明达个人而成为市场的一面旗帜。
现在,明达资产管理公司已在国内发行了三期投资基金,在香港发行成立了一个投资基金。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管理资产已达数十亿,终至发展成为国内最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10年,刘明达亲历了中国证券史上多个分阶段的牛熊转换,他的投资生涯就是在中国股市发生、发展的背景之下展开的。在时间与历史的流动中,我们每个个体 都是如此渺小,而如何在历史的流动中把握自己的方向、寻找自己的位置?相信刘明达本人奋斗的历程,无论是对于专心的旁观者,还是对于专注的参与者,一定都 会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之一:初识门道
1993年,广东东莞,刘明达第一次接触股票。
在此3年前,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才开业,上海交易所只有二纺 机、豫园商城等“老八股”,深圳市场是“老五股”,由于股票稀缺,属于有价无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中国股市迎来了开市以来 的第一个牛市,由于市场仍没有涨跌幅的制度,在上海“老八股”的带动下,上证指数一路冲高至1429点,中国人民第一次领略资本市场的魅力。
1992年8月,深圳股市发售5亿新股,先发行500万张新股认购抽签表,中签率约10%。每人凭身份证,一次限购10张。在股市的赢利神话、财富效应 的作用下,消息一经公布,就立刻转化为轰轰烈烈的集体行动。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深圳,广州至深圳的火车票很快售完,外地打到深圳的长途电话严重堵塞,深 圳邮局的包裹里满是一捆一捆的身份证……8月8日,数十万人在深圳303个发售点通宵排队,每个发售点都是人潮鼎盛。
距离深圳半小时车程的东莞不断感受到深圳股市的热度。深圳的经济信息关联着各种新式玩意儿源源不断流向东莞。是时的东莞,尚未具有后来成长为中国经济四小虎的繁荣,来料加工行业刚刚兴起,刘明达在东莞的工作是做外贸。
就是在1993年,刘明达第一次接触到股票。而是时,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脑,对股票有着浓厚兴趣的刘明达获得了一个深圳朋友的小小的、持续的帮助,这个朋友定期把财经报纸、杂志寄给刘明达,证券信息、上市公司是他主要的研究对象。
这样刘明达与股市隔城相望持续了3年。也正是这3年,大众对股市暴富的热情一路推高股市,在这3年期间,刘明达因为工作不久,积蓄有限,而且从事的外贸工作相当忙,根本没有时间去炒股。
而且,在1993年之前,学化学工程出身的刘明达对于证券投资几乎是一片空白,但由于对证券投资有着浓厚的兴趣,刘明达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全部用于学习 证券投资,由于无法真切接触、买卖股票,刘明达试图对股票的机理掌握更透彻些,于是他开始研究宏观经济、研究上市公司,这种学习习惯一直保持至今,直到现 在,刘明达仍是最勤于上市公司调研的私募基金经理之一。
从1993年到1996年间,中国股市由最初的疯狂上涨回落,渐次进入了多个投 机、行情、政策交织的牛熊转换,股指从1000多点跌到几百点,然后再从几百点拉升至1000多点,股市扩容、政策面、国债期货关闭引发股指暴跌、垃圾股 满天飞、遍地的庄家、长虹和深发展成为白马股等等。对于这些现象,刘明达都在观察,体会其间市场的波动、周折。
这段经历对刘明达的证券投资经历影响甚大,不断学习是刘明达投资获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而特殊的经历让刘明达可以在股市喧嚣之时保持冷静。
直到1996年,刘明达才开始了真正炒股。而正是这一年股市再次赢来了一轮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高位,从512点重回1510点。
1996年的这一轮牛市拉开了一定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序幕,市场终于开始重视上市公司本身,开始重视绩优的公司。当时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话”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而这一点,坚持公司价值研究的刘明达显得恰适其时。
刘明达1996年移居深圳,此时他的工作仍然是做外贸。1996年央行第一次减息时,刘明达根据对经济学的一些了解,认为减息对上市公司应该是利好,于 是买入他投资生涯中的第一只股票。刚入市一周左右,就赚了约20%,但很快又跌了下去,半个月后,刘明达买股票的利润一下子被跌没了。第一次的实际操作, 使刘明达明白了一个入门级的常识:“股票没有只涨不跌的,即便是牛市,买什么样的公司也是最重要的。”
随后,刘明达开始认真研究个股。也是在1996年,刘明达买了深科技。而正是因为这一次买深科技,让刘明达发现了一个与证券投资密切关联的生意机会,最终由这个生意机会而全身心地进入证券投资行业。
由于第一次买股票的经历,刘明达已经意识到买的上市公司的素质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买深科技时,刘明达不再像第一次那么随意了。但作为初入股市之人,刘明达与普通投资者并无二致,这次买入深科技就是因为刘明达一个朋友的推荐。
刘明达这个朋友是学计算机的,在1996年时,计算机刚刚进入中国的经济社会,这个朋友认为计算机一定会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行业发展空间巨 大,与计算机相关部件的制造一定会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推动相关上市公司的成长,于是刘明达就在20多元的价位买了深科技。
虽然看好深科技这个企业,但给刘明达带来的收益却出乎意料。
在买入深科技之后,一方面,刘明达从各处收集深科技的相关信息,以真实、准确了解这家公司的运营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外贸工作相当繁忙,刘明达也没有时间每天紧盯股票的波动,而且当时,刘明达的投资额也相对较小。因此这只股票在刘明达的股票账户上一放就是一年。
一年后,当刘明达准备卖出深科技,其已涨到70元,为他带来了近3倍的收益。
现在想来,刘明达依然认为当时的投资是很盲目的。因为刘明达买入之时,深科技已经从3元涨到20多元了,已经涨了六七倍了,以其现在的投资理念,是肯定不会买这只股票的。
之二:借道股市
1997年,刘明达开始了其职业的投资生涯,期间他甚至开始为客户理财。但由一个初入市的股民变成专业理财人士之前,刘明达有一段“借道”股市的经历。
也是在刘明达买入了深科技之后,他发现,在当时条件之下,投资者根本无法在短期内清晰了解一个公司的基本信息。
对于目前的投资者来说,你可能从来不会为搜集不到一个上市公司的信息而犯愁,互联网、电脑的普及,让你在网上、股票操作系统中随便敲一个键,就可以获得公司管理层、行业、财务摘要、研究报告、市场信息及媒体报道等丰富而翔实的资讯。
但在1996年,使用股票操作系统来查看行情的投资者已经走在了潮流的最前端,但即使股票操作系统,除了股票的图形、交易状况,在公司信息里就是只有几 个字,如公司叫什么名字,什么代码,其余的什么都没有。此前一直依靠投资学书籍、证券报纸、杂志详细研究公司的刘明达感觉到,获知一个上市公司的信息真是 相当不便。
正是这种不便,让刘明达看到了商机。有关上市公司的诸多方面的信息是投资、炒股的一个必要资讯,投资、炒股不可能永远依靠一 个代码、一个公司名称加上简单的概念作支撑。而那个时候由于软件系统技术非常落后,证券公司的各项服务亦有待发展。刘明达也对一些投资者做了调查,他们的 确希望了解有关上市公司更多的资讯。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向投资者提供相关上市公司资讯呢?
是时深圳,是一代人创业的高峰。几个人合伙,拉起架子就成立公司,然后开始茫茫不可知的创业之旅。刘明达也加入了创业的队伍中。
1997年,刘明达辞去了当时收入颇高的外贸工作,和另外两个朋友合伙,招了几个人,租了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开始做证券资讯服务,向证券公司及一些大户提供证券征询系统。
最初刘明达的证券征询系统还很简单,主要是针对一家家上市公司,将其公开信息、交易所的公告以及财经媒体的报道做汇编整理。随后,因为对一家家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越来越了解,他们开始写一些热门公司的股评,作为提供给客户的附加价值。
在当时的中国,在证券行业,依靠资讯来赚钱是有相当难度的。市场仍然沉浸在内幕消息、跟庄等赚钱方式上。不过,由于刘明达的公司对上市公司的资讯整理相 对比较完善,而且,其附加的股评与投资建议也获得了市场部分验证,因此他们也获得了几家客户,每户报价2万~3万,实际成交每户2万元。
虽然有了部分收入,但这些远远不足以支撑几个创业伙伴继续在这个业务上有更大的发展。由于看不到赚钱的前景,而且伴随着1997年A股熊市来临,证券市场前景更加惨淡,两个合伙人相继离去,转回到他们以前的本职工作,于是刘明达第一个公司只好关闭。
忆及当初,刘明达放弃收入不错的外贸工作,是出于对证券投资行业浓厚的兴趣。刘明达认为,他一直有着一种偏执,认为既然自己对证券投资行业有着如此高的热情,即便再艰难也要干出一番事业。而这种背水一战的决心也一直贯穿了刘明达十多年的投资生涯。
之三:独立投资人
有幸的是,虽然刘明达第一个资讯公司关闭了,但在运营公司的过程中,有一些投资者对刘明达还是非常信赖的,尤其对刘明达对上市公司的详细研究十分欣赏。
于是,在公司关闭后不久,刘明达开始了一位独立投资人的职业生涯,帮助客户管理资产。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这段经历看做是今天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前身。
1997年到2005年,成为了历练刘明达的8年。在这8年中,刘明达一直专注于证券投资,心无旁骛,期间多有波折、艰难,这8年也成为刘明达近两年暴发式增长的基础。
当时,刘明达还有其他的选择。一家颇具规模的证券公司的老总看好刘明达的研究潜力,力邀刘明达加盟到证券公司,但是刘明达委婉地拒绝了那位老总的好意。
回忆当初,刘明达认为当时自己的决定是一种出于本性的职业偏好——他喜欢自由、自主地做投资。
即便获得了几个客户,在外界看来,刘明达的证券投资前景依然暗淡。当时客户的资金远不如现在的资金量大,而且,做独立投资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至少 在两个方面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要么是有较深厚的投资经验,并且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然后才能在代客理财的同时,自己慢慢做得更大;要么具有很好的人脉关系资 源,能拉到更多的、更大的客户。但是这两点,当时的刘明达都不具备。所以外界对刘明达抱以悲观的看法,不足为奇。
其实,虽然做了独立投 资人,刘明达也明白自己有很多不足,他仍然形容自己当时仍像一个“书生”,而不是生意人。他并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去拉客户,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埋头做研究,做 上市公司分析。1999年~2003年刘明达积累了数十本笔记,笔记中记满了对公司的分析、公司的经营情况、公司的价值判断等等。由于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 做,即便在自己的经济相当拮据之下,作为独立投资人的刘明达还是聘请了一个助手。
市场也没有给刘明达好的脸色。在刘明达做独立投资人、 并代客理财的最初两年间,正是熊市正盛之际。由于上一轮对长虹、深发展等白马股的过度投机,绩优股被充分炒作,另外,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 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使股指再度跌回1000点附近。从1997年5月12日直到1999年中国证券史上著名的 5•19行情发动为止,熊市持续了两年。
持续的熊市令刘明达的收益相当艰难。忆及当初,刘明达对自己的家人心存感激,感谢自己的太太在自己艰难时刻的默默支持。
市场仍在不断轮回,转机已在隐约出现,时间点是1999年7月。
之四:抓住网络股浪潮
经过多年对股市的观望,并且在上一轮牛市中成 功投资了深科技,之后又经历了1997年后持续两年的熊市,刘明达的证券智识不断见长。在中国证券史上著名的5•19行情来临之前,刘明达有了先见之明的 清晰判断,而正是因为这种判断,刘明达成功地抓住了随之而来波澜壮阔的5•19行情,并在这阶段获得了更多的市场认可,获得了更多的客户。
1999年春节,刘明达给一批客户、朋友,包括一些证券公司高管发邮件(在1999年,电子邮件已经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在邮件中,刘明达主要谈到了自 己对市场的看法,重点是对即将可能启动的牛市的展望。并且,刘明达明确提出,支撑牛市的将主要是科技股,及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产业。
这一预测被证明是相当准确的。3个月后,1999年5月19日,波澜壮阔的5•19行情启动,很多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从1000点附近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这一轮牛市一直持续到2001年6月。
虽然预测准确,但一个独立投资人向外界宣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大胆对未来市场做出预测,最初并没有多少人相信。只是到了当年7月,当行情全面启动之后, 很多人才回想起几个月前刘明达的判断,于是很多人开始回头找刘明达,刘明达由此赢得了其职业投资生涯以来较为重要的一批客户。
为什么刘 明达能够对牛市做出预判?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经济与政策面开始出现好的迹象:从1998年开始,央行多次降息;一批弄虚作假的垃圾股企业逐渐曝 光;管理层加紧了对公司的监管;美国持续8年的大牛市刺激了中国出口逐年高速增长。另一个原因来自于全球网络股的高增长,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正处于风云正 起之时。中国股市需要新的增长动力,以反映实体经济层面这种深刻的变化。因此,刘明达果断地选择了投资于网络股,包抱东方明珠、中信国安、山东海龙。
东方明珠,因为能够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加上人们对有线电视价值的认识,当时与互联网结合最紧密的是有线电视。1999年股市核心就是互联网与科技股。 尽管当时东方明珠的利润总体都不乐观,事实上当时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利润都不乐观,但是全球互联网的巨大浪潮,也足以支撑国内互联网概念股有极高的上升空 间。刘明达从1999年开始投资于东方明珠,直到2001年才退出,收益接近5倍。中信国安、山江海龙亦各有特色,尽管没有东方明珠的上涨幅度来得强,收 益亦甚为可观。
在1999年网络股高潮期,刘明达还曾一次对一个小波段的预判,显示了他已经有了良好的市场感觉。
5•19行情启动后,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到1999年6月下旬,上证指数已上涨近70%,涨至1700点附近。各种层面的信息开始支持这种非理性的上涨。 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6月25日,当天大盘跳 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103.52点,涨幅6.59%。两市成交量竟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但这时,当刘明达看到市场上几百只股票都在整体上涨, 他认为市场已经进入了非理性的狂热阶段。
6月下旬,刘明达到一家证券公司去讲课,他提出,短期内股市可能有个重挫,以令狂热的市场有所警惕。果然,不出一周,1999年7月1日,《证券法》正式实施,沪深股市以大幅下挫的方式来迎接中国证券业的第一部立法。
而值得一提的是,刘明达在网络股高潮中隐退,2001年初全身而退,避免深陷于即将到来的长达5年的熊市,而这轮熊市尤其是给网络概念股以致命的打击。而这种全身而退的先见之明,充分显示了刘明达基于多年研究、实战经验所历练的市场感觉。
之五:在熊市中寻找机会
5•19行情结束于2001年6月14日,当天媒体刊登国务院《坚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当天大盘冲高到2245.44点,之后开始一路调整。
这是一轮长达5年的熊市调整,政策层面的股权分置成为市场普遍认为的利空因素,不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股市难有抬头之日。作为一个职业投资人,在熊市中摸爬滚打最是难熬,但刘明达却以独特的韧性在其中寻找机会。
自2001年股市开始调整后,各方面开始聚焦中国股市历史遗留的股权分置的结构性问题,对中国股市内在性结构问题开始争论、辩证、提出解决办法。虽然大家对证券市场还在不断关注,但其中的喧嚣却在一点点在消退,二级市场迎来了平淡、漫长的向下调整期,到2001年10月19日,上证指数已从6月14日的 2245点猛跌至1514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已经下跌到了998点。
悲观情绪开始在中国股市里漫延,一些人认为股权分置问题可能几十年也解决不了,他们纷纷离开了市场,而更多的私募资金则将投资对象瞄准了海外市场。
市场中永远有一些人能够比其他人更为敏感地把握投资机会。这些先知先觉者关注到:“中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都处在经营结构转型期。”而中长期支撑中国股 市可能走出低迷的因素,除了股权分置改革在渐近推展之外,中国经济整体持续、稳健的高增长也为今后可能到来的新高度酝酿着力量。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调整来 自于中国经济自身自我改进、自我进取的力量。结果,一直被各种概念所掩盖的内需增长对中国经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了极强的爆发力。
刘明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2001年果断将研究、投资的方向转向享受内需增长带出巨大推动力的上市公司,尤其是以内需消费型公司为其主要研究、投资对象。而且,随着香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公司越来越多,刘明达将主要的精力投向香港市场。
刘明达2003年在香港市场投资的同仁堂科技,就是这类品种之一。为什么偏爱这家公司,刘明达的看法是,同仁堂做的绝大多数都是非处方药,是基础消费 品,而且客户群广大,并且同仁堂每年有8%的分红,有持续可靠的现金流(对现金流的重视是刘明达从网络股爆炒后反思得来,上一轮暴涨的网络股多有概念,但 现金流、盈利能力很差)。除了上述因素,同仁堂还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品牌,当时同仁堂二级市场价格只有4元多,于是刘明达坚决买入同仁堂。
2003年,香港仍然在努力摆脱1997年金融风暴、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裂所带来的影响,这些经济问题导致香港股市也非常清淡。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 例子,当时刘明达投资香港股市采用汇丰的交易系统,这个系统与国内的交易系统有个区别,如果你下单委托,就可以一直放在那,你今天下了单,如果不撤单,一 年之内都有效。即便如此,有时候下了单子,一个星期都成交不了,所以可以想象当时那个市场的清淡程度。那次刘明达买了300万股同仁堂,也是花了很久才最 终成交。
透过清淡的交易,刘明达也看到了香港市场的进步。香港市场的投资客并不像国内市场的股民那样频繁做交易,而是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值得持有,那就一直持有,直到有合适的价格、机会才会出手。
虽然买进了同仁堂,但按照当时刘明达的想法,并没有期望在这只股票上获得暴利,买进时想法十分简单,就是认为只要股价足够便宜,肯定会有所回报。本来刘 明达买入同仁堂时每年只想赚8%,但是市场给了他这次正确投资以高回报,进入2004年,同仁堂一路上涨到8元多,一年左右的时间翻了一倍,这在当时的熊市中是非常难得的。就在这个价格区间,刘明达毫不犹豫卖掉了所有的同仁堂。
目前同仁堂股价已超过20元,在刘明达卖掉的价位上又涨了一 倍多。就这一案例,以今天刘明达的投资视角而言,并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但事后刘明达并没有后悔。刘明达认为,没有人买进股票后就准备持有3年、5 年、10年甚至一辈子,那肯定是骗人的,即便巴菲特也不会如此操作的。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广为人所知的一大事件是,2007年10月巴菲特卖掉了持有 一年的中石油,赚了约20亿,但巴菲特卖出后,中石油继续大涨,有人就说“股神错了”。
刘明达是这么理解长线持有的:只有当一个投资 者持有一个股票2年赚了2倍,持有5年赚了10倍之后,这种刺激、经验才会在投资者的投资经验上形成自我加强。例如在熊市中,因为集体性恐惧,很多有价值 的股票就会被低估,这时候是买入便宜货的好时机。同仁堂就是一个熊市中好公司被低估的例子。但股价便宜、价值被低估依然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尺度,这需要根据 不同的公司区别对待。
马钢是刘明达在香港市场操作的另外一个案例,刘明达买入马钢时其股价只有3毛钱,而是时,马钢的每股净资产就有2 元钱。刘明达认为,当时马钢的股价的确很低,因为钢铁是周期性行业,市盈率低,股价低是经常的现象。而刘明达在买入马钢时,只是认为因为价格超低而风险较 小,但并不期望马钢能从3毛钱涨到超过2元钱。在刘明达买入马钢半年后,马钢股价一度涨到1元钱左右,近3倍的收益,刘明达毫不犹豫出手了。而此后不久, 马钢又从1元钱跌回3毛钱。
从一个案例中,刘明达得出结论,公司的净资产不足以评估一个公司的价值,包括股价。而事实上,直到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依然以净资产作为评价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刘明达认为,这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
“判断一个公司的价值,最核心的是要看这个公司给股东带来多少回报。比如,你花了巨额投资,在南极建一个高楼大厦,或者建个别墅,建这些别墅会花很多 钱,但它们有商业价值吗?没有,赚不到钱,从投资角度这个投资很失败,即便你投了10亿,现在5亿卖出也没人要。所以,以公司净资产来评价股价高低是很荒唐的。”刘明达说。
刘明达认为,真正的价值投资是要有长期股东回报的积累。同仁堂有良好的持续经营记录,股东回报也很稳定,而马钢由于周期性原因做不到这一点。
选股上的经验也可以延伸到整个中国经济,刘明达认为,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阶段,内需增长既是政策面的需求,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而且也是实际市场的 潜在动力所在。中国本土的消费型企业也必将随着中国国民的消费升级而不断壮大。否则,全球500强企业为何纷抢中国市场?
事实上,此时,刘明达已经形成了自己选股的三个基本点:一是寻找被市场低估的成长型公司,尤其是消费类为主;二是公司必须有良好的持续经营记录,并能持续给股东良好 的回报,并处在不断的改善发展过程之中;三是这个公司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持续壮大,而且这个公司也如同中国经济一样在不断深化、变革,市值、市 场占有率、盈利水平会不断提升。
根据上述投资理念可见,即便是在熊市,市场上总是存在相当数量值得投资的公司,而且越是在熊市,这些公司的价值被低估得更多。
在这一投资理念的指导之下,作为一个独立投资人,刘明达开始有了更高理想,他希望不断扩大其资产管理的规模。于是,在2003年春节,刘明达印制了精美 的研究报告,选择了国内数十家符合上述标准的公司,提供给一大批客户参考。他推荐的公司中包括茅台、雅戈尔,甚至在2004年春节,刘明达在向客户推荐时 就曾预测,茅台会涨到100元(当时茅台的价格在20元左右)。现在看来,刘明达的先见之明如此不凡,但在当时却并未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第三篇:最实用的投资原则
通过对刘明达投资经历的简要介绍,刘明达的投资理念已经非常清晰。在此,我们特别整理了刘明达投资理念的一些独特之处,以便更为清晰地给投资者以参考。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形态,要把握大市是困难的,本篇介绍的重点之一就是刘明达对启动于2006年的大牛市的前瞻性预判,我们可以从中体会把握大势的方法,或者通过理解刘明达的预判方法,以对当前正在发展、演化的大牛市有一个更准确的判断。
本篇我们还会重点介绍刘明达具体的投资方法论。其核心投资理念是如何寻找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领导型企业。
刘明达的投资理念包含了三层递进的内涵:一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企业长期增长的环境,中国必将产生一大批新蓝筹公司,带动中国经济迈向更高的 台阶。这一判断应该是全球市场公认的。其二,刘明达对于中国消费类企业的增长情有独钟,因为中国未来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具备培育伟大的消费类企 业的环境。当然,刘明达对消费类公司的偏爱,并不表明其他行业、产业不能产生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也不表明刘明达的投资局限于消费类企业,本篇的着重 介绍是希望缩小聚焦圈,以使普通投资者更易于理清刘明达的投资思路。其三,投资垄断或寡头公司,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将使行业发展趋向垄断,而垄断或寡头公 司将会占据行业80%以上的利润,选择它们让你的收益会更高。
以上的三个内涵做一个交集,你会很快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投资指导原则,然后,你要做的事就是选出你要投资的具体公司,仔细研究,再做一些调研以确认自己的判断。最后你要做的事就是下单,然后去等待,时间会让你分享这些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之一:如何把握大市
从刘明达的投资经历,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刘明达在证券市场每次大行情来临之前准确的把握。在1999年启动的网络股浪潮中,刘明达抓住了深科技,从 而享受了市场快速上涨过程中带来的红利。而本轮牛市之前,刘明达不仅在熊市尾巴建仓苏宁电器、张裕等后来强劲上涨的消费类龙头股,更是在牛市到来之前,以 独特的先见之明推出了傻瓜组合,给市场投资理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且,他还迅速在牛市中趁势而上,在国内和香港成立了四期证券投资基金,使其管理的资产 规模迅速扩大,并创造了良好业绩。在一定意义上说,刘明达的投资理念是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的中国性结合。能准确把握大市,成为刘明达投资的重要特色与优长之处。但刘明达是如何把握大市的?在大市展开之前他的判断又是如何?
让我们看一看刘明达在2005年本轮大牛市之前,是如何根据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上市公司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转变做出预测的。两年前的这些预测与判断,对于当下正在发展、演化的本轮牛市仍然极具参考价值。
这是一篇刘明达写于2005年6月6日题为《我们面临历史的转折》的市场预测性文章。这篇文章犹如一篇投资宣言,引导了刘明达在其后两年多的时间达到其个人投资、资产管理生涯的一个阶段性高峰。
我们面临历史的转折。
2001年以来的熊市调整至今仍在持续,“五一”期间管理层推出股权分置试点之后,股指开始加速下跌并连创新低,眼看千点关口岌岌可危。在中小投资者已 经无所适从的时候,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持有的重仓股出现连续暴跌,基金市值在短期内大幅缩水,机构投资者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正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对于中国股市到底有没有投资价值,中国股市将走向哪里,投资者普遍感到迷惘和无助。
而此时此刻,我们认为:严冬快要过去,中国证券市场的春天即将来临!
一、影响市场的部分因素解析
目前的市场处于中国股市创建以来最混沌、最复杂、最难把握的时期,宏观调控的持续、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不确定、股价结构性调整的深化、机构间博弈的加 剧,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股指直指千点关口。我们认为,目前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是股权分置试点的推出和宏观经济走向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
1. 股权分置试点推出
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重大制度性缺陷,对于股权分置试点推出后市场的下跌,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试点推出后对价补偿的结果引起了短期内股票估值标准的紊乱,机构投资者对于股票价值重估标准的不一致引发了市场的暴跌。
我们认为,股权分置的解决对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恢复了资本的流动性。长远来看,解决股权分置将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市场效率起到不可估量的 作用。今天的股权分置试点,是扭转中国证券市场畸形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成为中国证券史上的里程碑;二、短期而言,将加速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尤其是自 2003年以来,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理性的投资思路必然导致大量资金流向少数优势企业。相反,对于劣质公司,由于资产随着时间 推移不断缩水,即使股价跌破净资产,即使有诱人的补偿条款,也很难吸引到投资者,目前近200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便是例证。相信即使在未来的牛市 中,大部分缺乏竞争力的公司仍旧会被市场边缘化。
我们认为股权分置试点的推出对市场影响只是短暂的,因为决定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公司 的内在价值,全流通的对价补偿只是短期内使试点公司具有了含权预期,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随着后期试点公司的陆续推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东 在博弈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利益平衡点,届时市场股权分置的负面影响将会被市场自然消化。
2. 宏观调控对市场的影响
证券市场自2004年以来的调整,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开始导致经济走势和政策预期存在了较大不确定性,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尤其是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的业 绩增长预期出现了分歧,自去年二季度开始相关行业个股成为投资者不断减持的对象。由于这些周期性行业个股所占股指权重较大,它们的持续走低最终拖累大盘延 续了2001年以来的熊市调整。
从今年上半年已经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来看,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已经初见成效,5月份以来消费 品和原材料价格均出现了明显回落,目前对于2005年的“中国经济软着陆”各方已经达成共识。对于此次宏观调控,我们认为只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个插 曲,并不能改变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的增长趋势,宏观调控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目前已经被充分释放。我们预计,今年下半年政策调控将趋于宽松,经济环境将会逐渐趋于乐观。
二、经济转型将提升证券市场内在价值
不可否认,证券市场目前还存在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我们认为中国证券 市场并不会因此而失去吸引力,这是因为:长达20多年经济持续高增长已经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庞大的消费需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产 业基地的转移,都成为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的崛起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国正成为诞生企业巨人的沃土。
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从追求总量增长,逐步向调整增长结构转变。国家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改变过去粗犷型的发展模式。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保障。
1. 地域垄断被打破
政府决心打破地域垄断,鼓励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优秀的企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可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财富积累。在资本市场中,这种财富效应将 被迅速放大,近年来证券市场中出现“贵州茅台、云南白药、中兴通讯、双汇发展”等一批长期走牛的股票,便是这种效应的体现。
2. 提高行业门槛,保护知识产权
诸多行业开始实行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了行业门槛,避免了恶性竞争,有利于优秀企业的发展。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助于优秀企业利用技术优势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同时,鼓励了企业投入更多资源在研发中,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3. 税负调节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证券市场投资价值
中国内资企业平均税负相对较重,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公平待遇。外资企业在中国享有优惠税率,出口为主的公司还享有出口退税,而内资企业却是高税率。中国 目前推进的税制改革,将实行内外资企业的公平待遇。统一税率,对于内资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税负会大幅降低,而税率的杠杆作用将使企业盈利大幅度提高, 这将构成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因素。
例如:假定企业所得税33%,每股收益0.67元/股,则:当所得税降低到25%,每股收益将达到 0.75元/股,增长12%;当所得税降低到15%,每股收益将达到0.85元/股,增长27%。目前沪深30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为12.80倍,如果按 25%的所得税计算,平均市盈率将降低至11.43倍。
另外,减免20%的资本利得税将提高股东25%的分红回报率。而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倾斜的企业实行7%的所得税,股东盈利将增加38%。
我们看到,管理层只要运用简单的税负调节手段就可以显著提高资本回报,这也是发达国家支持资本市场的基本举措,这对资本的充分流动和提高证券市场吸引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机遇
2004年发布的“国九条”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总规划、总动员、总部署,是指导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国九条”发布后,中国证监会、国务院有关部门、上海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市场各方参与者认真贯彻落实“国九条”,在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证券公司融 资、保险资金入市、产品创新、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资本市场税收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市场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显然,对于证券市场的重要性,管理层已经站到了一个战略高度来考虑。
未来证券市场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将扮演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优化资源配置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也是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最佳通道,中国的资本全球化离不开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将构成经济体高 速发展的重要推力;中国的金融改革中,资本市场作用不可或缺。中国目前的融资方式中,间接融资(信贷)仍然占据主要份额,这是构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提 高直接融资(股权)比例,将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必然经历的过程。因此,政府对于维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的决心不容怀疑。
四、我们面临的市场机会
2001年至今,中国股市经历了最为惨烈的熊市调整,在这个熊市调整的过程中,中国证券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的参与主体由原来的券商和中小投 资者被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所取代,原来以操纵股价作为主要手段的盈利模式被基金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所取代,昔日庄家和中小散户的对垒演变成了机构 间的博弈。而作为监管层,其职能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中国证券市场“政策市”的特征正在不断弱化。有理由相信,中国证券市场已经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 对于一个理性的投资者而言,目前正面临中国股市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
在这些年股票市场持续走低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这种股价与上市公司业绩反向运动最终的结果是,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大幅降低(目前已经接近国际成熟市场的平均水平),中国股票市场的内在价值得到了进一 步提升。虽然目前我们仍旧会听到中国证券应继续与国际接轨的言论,但试问,目前全球哪个国家的经济能够保持中国这样的增长速度。我们看到的是,在国外经济 学家们纷纷唱空中国经济的同时,QFII却排着长队希望投资中国股市。我们不但认为目前中国股市已经被低估,而且按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未来强劲的增 长潜力,应该给予中国股票市场更高的估值水平。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已经得到了全球资本的高度关 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全球资本出现严重过剩,在中国证券市场解决股权分置的背景下,实现资本市场的真正市场化、国际化,将吸引全球资本蜂拥而至。就目 前来看,中国证券市场目前按国外成熟市场的估值标准来衡量也已经极具吸引力。
诚然,目前宏观调控的持续和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不确定性仍在困扰市场,但我们认为这丝毫不会影响中国证券市场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在近期市场的这种非理性下跌过程中,我们应少一分恐慌多一分理性,转机往往是在所有人都绝望的时候出现!
此时,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我们意识到:长期牛市的来临将成为必然!同时我们也看到,一批优秀的上市公司,在这个冰冷的冬天,依旧春意盎然。
对于分散投资来说,虽然林奇的基金持股1400多只股票,但散户们不能学习林奇基金持有那么多股票数量。一是照顾不过来,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交易标准,每次交易佣金不得小于5元或者10元,如果买某只股票的资金小于5000元,那么手续费将会无形中增加。这样做很不合算。以一般个人小户投资者来说,最好只持有3~6只股票,通常不要超过10只股票,不然持股太多,不容易看盘和管理。在有把握的情况下也可以只持一只股票。
下面把林奇对股民的忠告归纳如下:
一、赚钱的最好方法就是投资近几年内一直都出现盈余的成长性小公司,而且要求这家公司将不断地增长。 成长性的比率是财务分析中重要的比率之一。它反映了公司的扩展经营能力。由于安全性是收益性和成长性的基础,那么公司的偿债能力比率的合理性以及财务指标的安全走向才能实现公司生产经营的扩大和延伸。林奇说:“想赚钱的最好方法是将钱投入一家成长中的小公司,这家公司近几年内一直都出现盈余,而且将不断地成长。”
二、个人投资者的优势在于有时间没有获利压力,可以仔细思考等待最好的时机出击。如果要他每星期或者每个月都要买卖股票,他肯定会发疯的。 林奇一直想不通的是:个人投资者在买家庭用品时会反复研究,对比质量和价格,不会轻易出手买一件商品。可是一到了股票市场上为什么就会轻易出手呢?他们往往只根据小道消息买入,完全忽略了研究。 个人投资者由于没有时间压力比专业投资者占有更大的天时和地利。只要仔细思考,等待最好的时机,如同在买房子那么有耐心,通常机会会比专业投资者要好。如果个人投资者也学专业投资者那么每周或者每月都买股票,他们会发疯的。 林奇建议个人投资者注意优秀的零售产品、服务以及杰出的供应商。以他的亲身经历说明这些成长的公司通常容易成为大黑马。
三、通常消息的传播内容与事实有相当大的差别。因此在作出投资决策以前应该深入了解和考察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林奇知道上市公司最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没有人能比上市公司更有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在访问上市公司时经常与上市公司的老总或者部门主管讨论上市公司的竞争对手。上市公司把竞争者说得一无是处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上市公司为竞争者说好话时,就值得注意了。这也许就是好的投资项目。 林奇喜欢向公司经理查询公司以外的事务,这样有时会获得意外的收获。当建筑业的销售比预期高出许多时,他就马上将思路转移到林业产品、水泥等建材上。在访问施乐百货公司时,林奇发现地毯销量可观。在零售商店,林奇发现鞋业类产品销售不佳,但球鞋销售状态却不错。 林奇认为消息所陈述的内容与他实际知道的事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钢铁大王说钢铁业已经在为好转,这是可靠的资讯。但如果钢铁老板说光纤业将大有进展,最好还是去找可靠的生产光纤的专业人士查证吧。 市场上存在许多忧虑。经济的忧虑、臭氧层的忧虑、新总统的忧虑、自然灾害的忧虑等。这些都是正确的。当所有的忧虑都呈现恶化时,市场可能已经到了底谷。 林奇说:“消息越不好,越是赚钱的好时机。”
四、在股市投资中,最好的结果是来自于一连串的惊奇。 林奇认为一开始就看好的股票反而让他赔钱,而买入前并不是太看好的股票经常会有一连串的惊奇。这是最好的投资过程。 林奇在买股票时并没有存心要长期持有。他于7年前买进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9个月以后他发现公司的营运动情况比原来想像的要好得多,于时他买足了该股票。过了不久就传来了好消息,然后又有更多今人振奋的情况发生,慢慢地股价居然上涨了20倍。
五、内部人员大量收购的公司很少会倒闭。 我们可以相信公司内部人员最了解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如果他们敢于买进自己的公司股票,我们还怕什么呢? 麦哲伦公司总部有一个专门小组注意公司内部人员的买卖。 买入股票都是为了赚钱,不赚钱谁会购买股票?所以买自己公司的股票只为了赚钱,这个消息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消息。而公司内部人员卖出股票就各有不同,我们要判断他们有多少人卖出或者平均卖出了多少。例如一位经理人持有10000股,他只卖出了2000股,这并不值得注意。然而他持有45000股却卖出了40000股,而且其它经理人也在抛出大量的股票,那么情况就非比寻常了,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有时还要采取必要的果断行动。
六、小心追求热门股和生产复杂的公司。 林奇最怕碰到最热门的产业中的最热门股。这种股票人们争相买入,堆积较多的获得筹码,容易造成崩盘。 林奇与许多投资人不同,他喜欢经营生产简单的企业。其他许多人追求生产复杂的公司,最好拥有神奇的管理系统。生产简单的企业利于改组公司管理层,在信心充分的条件下经营。购买生产简单的面临破产的公司,资产重组起来才方便,才有操作性。
七、想赚钱就要找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或者别人不会做的事情。 林奇指出有些企业乍看起来今人厌烦和不吉利,投资人辟邪而走,惟恐与自己有关。所以这类不吉利的股票很少具有吸引力。例如国际服务公司多年来不断成长,就是不被人看好,因为拥有全美5%的殡仪馆。谁想与死人打交道呀?可是,当此股价格已经上涨了20倍以后华尔街才产生了兴趣。这也说明听股评是赚不了钱的。
八、如果你有胆识,可以在较低效率的国外市场找到便宜货。 林奇认为投资欧洲上市公司的成功率高于美国本土。在买入股票三个月以后他往往对一半的欧洲公司感到满意,而在美国则只有四分之一的公司能给他带来相同的快乐。造成这种原因可能是欧洲的经纪人对股票的评估比较糟糕,他们分析公司的数据几乎都是不知道哪里来的神仙数据。 林奇最钟爱的几个国家都是其它基金经理人缺乏信心、不愿投入太多资金的地区。林奇会在这些地区和国家找到非常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当期其它基金开始进场时林奇就会大赚一笔。
九、最恐怖的陷阱是没有盈利的未来故事令人振奋的“耳语股”。 林奇曾经购入几十家这样的公司,只要故事成真就能赚上10倍的钱,但每次都以亏本收场。这样的公司没有盈利,只有未来的美好故事。林奇说:“只听到煎的声音,却看不到牛排。”他每次不服输都继续持股咬下去,可最后都再度品尝到失败的苦果。 林奇深有感触,如果一位可能的朋友提供了一个非常诱人的消息,低声告诉你某股非常棒,前景可观,赚上10倍没有问题。接着又传来的好消息,从牛的淋巴腺中抽出抗原的生化公司、以木瓜为原料制造特殊药剂等。这些消息的诱惑难以抗拒,这类股票想像空间太高了,不进场说得过去吗?可是,最后都赔了钱。 林奇总结认为,不要太相信可靠朋友提供的诱人的信息。凡在投资前都必须做认真全面的调查分析,只有这样才可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林奇认为,不要购买资产负债表不好的公司,这样会减少风险。林奇早期也曾经有过全部赔光的投资经历,通常是他过分忽略资产负债表造成的。
十、在股市赔钱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开始就研究经济情况,这些观念直接把投资引入死角。 林奇发现经济预测所产生的忧虑特别无用。他说:“我们不作经济判断,在我们这里没有人会告诉你将出现经济衰退,不买这类股,也不要买那类股等...” 林奇注意到,人们总是问他股市与经济情势以及其它一般的大问题。但是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就算有人能够提供答案,好公司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就算在一片行情大好之时买入了体质不佳的公司一样要赔钱。他说:“讨论6个月以后的国民生产总额的人是傻瓜。球鞋业的情形如何?这才是经济。”从这句话我们可能看出林奇注重行业的景气程度,不太注意整个国民生产总值。 林奇不使用股票选择权、股指期货等一些衍生投资工具。他认为炒作衍生产品会让运行成本过高,获利率将会降低。林奇把期货市场和权证市场都看成是赌博市场。
十一、当本能叫你抛出股票时你鼓起勇气买进,那么你能抓住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选择股票的买卖时机比选择一只股票更重要。股票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赚取高出银行的利息,所以套牢以后以绝对长的时间来等待股票价格的上涨是没有意义的。 林奇认为购买股票有两个最佳时机。一个是一年一度的岁末减税抛售时期(指美国),这是因为企业为了减税而抛售股票,其价位较低,容易买进。二是每隔几年间或者更短时间内总会有一次暴跌,这是买入的好时机。每次遇到(几年间的)大跌时,当本能要你抛出股票时,应该鼓起勇气,依靠理智的力量买进股票,这样才能抓住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中国有这样的彥语:会买是徒弟,会卖是师傅。何时卖出股票是股票生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就连最坚定的老股民也会受到市场的抛售声的影响。林奇认为,在利率上升之前抛售股票或者在下次经济衰退到来之前抛出股票。对此,林奇针对6类不同情况的股票分别开出了处理药方。
总之,要是你不能使自己相信:“当我拥有的股票价格下跌25%时我应该买进”,要是你不能消除:“当我拥有的股票价格下跌25%时,我应该抛出。”这种致命的错误观念,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在股票生意上得到多大的盈利。
十二、不相信理论、不靠市场预测、不靠技术分析、靠信息灵通,靠调查研究 大约有200名经纪人每天向林奇提供各类消息,还有一部分资讯是别人自己送上门的。林奇平均每天要接到几十个消息电话,并处理好几百种资讯。
关于调查研究,林奇有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包括:1、充分利用经纪人2、打电话到意欲投资的公司查询3、认真研究公司的活动4、参观公司的总部5、结识该公司投资人关系处的工作人员6、走马观花7、留意观察8、阅读报告 林奇认为调查研究一点不难,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你要做的只不过像选择购买日用品那样用心地选购股票就行了。”
林奇认为要掌握年报上的“值得注意的数字”:1、销售比例2、价格/收益比率(市盈率)3、现金状况4、债务因素5、股息和股息的支付6、账面价值7、现金流量8、存货9、增长率10、底线(税后利润) 这些基本情况才能确信某公司有发展前途就足够了。每隔几个月要再次核查这些情况。 不注意这些财务数字是不明智的,但过分拘泥于财务数字分析,掉进数字陷阱里不能自拔也是同样愚昧的。 林奇成功之处在于他是一位实践家,而不是一位理论家。因此他不太注意也不在意宏观因素的分析,他只对某一行业、某一公司做个体的分析,从中寻找能上涨10倍的股票----这就是他成功的经验。
十三、13条最佳购买企业的特点和6条避免购买企业的特征。林奇把公司分成了六大类: 发展缓慢型稳健适中型发展迅速型周期起伏型资产隐蔽型可能复苏型公司的类型确定以后林奇才便于决定是否购买。
13条最佳购买企业特点: 1、名字听起来索然无味2、产品平淡无奇3、听起来不顺耳4、脱离母公司的子公司5、股东中没有企业团体,股票分析师不屑光临6、据传与毒废料有关7、令人感到沮丧8、无增长行业9、自有小天地10、人们必须不断购买其产品11、技术应用型的12、内部知情人员自购股票的13、企业回买股票的。
避免购买股票的6种特征: 1、热门工业中的热门股票2、某公司的第二型股票3、愚蠢地扩大经营范围的股票4、耳语股票(小道消息中的股票)5、依赖他人生存的股票6、名称醒目的公司股票。
林奇认为炒股中需要弄清楚以下几条: 1、明白你购买股票公司的性质和你购买股票的原因。这样做你会做到心中有数,避开歪打正着的侥幸心理。2、把手中的股票分类,可明白哪些会赚,哪些要赔。3、公司规模大,股票赚头小,大公司赚头小,小公司赚头大。(与目前中国行情不同)4、期望某种产品可以为公司赚钱,首先要弄清楚这种产品占公司总收益的比重大小。
责任编辑: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