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说:中国有能力防范也不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什么总理有此底气十足的语词? 笔者以为在于我们未雨绸缪做足了防止规避监管行为的发生的准备,早在去年就开始金融监管改革部署,并在本月13日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另外方案提到,拟定银行业、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中国人民银行,强化央行宏观管理职能。至此,我国基本完成金融管理机构改革,监管架构变成“一委、一行、两会”有别于原先的“一行、三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金融管理结构? 自从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的金融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在经历监管缺失带来高额救助成本和巨大经济损失之后,人们开始反思监管放松存在的弊端。之后,各国的监管都在强化,针对危机所暴露的体制性问题和监管漏洞,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已经开始调整监管框架,比如英国的双峰监管、美国的《多德-佛兰克法案》,强监管逐渐又成为全球金融界的共识。 尽管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危机效应现在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减弱,但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却正在加强。之所以中国之前并没有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主要得益于我们保持近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危机在高增长中被部分消解。但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速下滑,杠杆率、资产泡沫一直居高不下,所以极有可能会诱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当然我们的监管防范措施还是比较高效的,也能与时俱进。我们原先的监管方式着重于分业监管,实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当时认为银行的个体健康就必然带来整体健康。以为加强对微观机构的监管,就无需担心宏观金融整体的不稳定。但随着金融的不断创新,金融机构之间跨行业合作密切,金融控股公司日益增多,中国进入“大资管”时代,分业监管模式弊病越来越显示出来,那种“一行、三会”组织架构落后于现有混业经营发展现实,使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增。 系统性风险一般来自于金融层面的资金脱实向虚,导致金融运作成本上升。金融本身不创造价值,其价值来自于实体的提供。而金融创新的套利行为,其实是吹大资本泡沫。一些资本大鳄利用监管空隙疯狂配资、高杆杆收购等扰乱市场行为,无不是在为推高金融成本推波助澜,也造成实体经济不堪重负。可是金融混业经营使分业监管不具有穿透监管能力,监管部门变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什么衍生品交易、影子银行、通道业务等游移在监管之外。所以监管由分业变为相对集中也是“形势逼人强”。 从我国当前形势来看,银行的资产体量过于庞大,截止201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52万亿,这么庞大的资产里面存在不同业务领域风险差异和各个银行的管理水平的差异,这就促成去年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其目的在于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发展之间的平衡。这个机构看起来似乎与原先的“一行、三会”的职能之间有一些重叠,但笔者以为成立该委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调节各种关系的整合,当然更关键的是考虑兼顾银行审慎经营和金融发挥的效率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是监管的重要逻辑是重构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我国央行是运用货币政策保持宏观价格稳定的机构,而“三会”是监管功能实施机构, “三会”对监管功能的思路仅存在于防范本监管对象的机构稳定与健康,这种分业监管功能极易产生“三不管地带”,也为金融风险的酝酿累积埋下伏笔。比如银行与保险具有很多风险共同点,二者都有资金池,都属于间接融资,有资金池就有资金错配风险。这就需要金融监管协调,而银监会保监会的合并正是基于此目的。但证监会为什么没有合并?原因是证监会与银监会保监会的监管对象差异很大,这就需要一个机构来解决各自为政的问题,于是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顺势而出,它应该是个对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应对、并提出指令或者政策建议、强化监管问责的那种机构。而央行是在现有职能基础上增加了法律法规与制度的拟定,这种综合布置正好吻合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功能设计。 二是监管效率和金融机构效率之间的关系。现行的全能金融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大系统性风险,造成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之间的传递,银行业务的日益复杂又削弱市场约束效力,如果监管以损失效率为代价,银行业务又回到单一化结构中,会带来效率损失。所以既要认识到监管重要性又要强调银行效率的重要性,银监会与保监会的合并,可以使监管成本下降,监管效率提升。这也给银行带来好处,监管效率提高会使银行经营更稳健,也会带来银行的效率提高,使社会的资源配置更合理。 现行的“一委、一行、二会”中的“一行”是制度制定者,“二会”是制度执行者,而“一委”是解决央行和各大银行、保险、证券监管等机构之间的分歧,是各种制度执行效果的仲裁者。这种设计可能比较适合保持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创新之间的矛盾,因此,监管与效率兼顾应该是本次金融机构改革的努力方向。 其实我们已经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这可能也是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底气十足的源头所在。 (本文作者介绍:资深财经评论员,长期在金融行业一线工作。)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