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黑色系期货

收购海外矿山 控制资源才有定价权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3-04 11:56:17 来源:证券日报

  进入2009年,中国的海外找矿步伐明显加速,仅在2月12日至24日短短的不到两周内,就有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五矿26亿澳元入股OZ矿业,以及华菱认购FMG2.25亿新股,中国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资源大买家”。

  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收购方均为中国的国有企业,被收购方为澳大利亚矿山企业,这或许能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国企业出海的图景。

  对国有企业来说,也许大手笔收购并不差钱,国外苛刻的审批,是需要认真面对的一大难题,中铝、五矿要走好这平衡木并不容易。

  最坏的时候,也许也是最好的时候。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此前红火多年的全球矿业市场安静了很多,而中国的国有企业,却在全球矿业市场的并购中越发活跃。

  当央企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的交易还在争论中时,近日地方的国有企业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又与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ortescue Metals Group(FMG)牵上了手,耗资1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52.6亿元)成为FMG的第二大股东。在华菱钢铁之前,另一央企五矿集团已经出手,以更大的资金投资了澳大利亚的OZ资源公司。

  掌控资源

  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并购境外资源的做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主经营,自己进行勘探和开采;二是收购已有矿产的企业股份,进行开发,取得开采权;三是通过资本市场收购一些国外矿产资源企业的股份,但是并没有掌握控制权。

  不过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国有企业的海外收购看,主要方式集中在后两种,而目的就是在收购成本较低的时候,尽快掌握尽可能多的矿产资源。

  “尽管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但大宗商品的价格毕竟降了很多,现在买是不是最便宜还无法判断,但别人也在盯着这些资产,抄'最后的底’并不现实。”在两次投资力拓后,中铝公司原总经理肖亚庆的这番话,也代表了所有已经“出手”的国有企业的心声。

  与一年前相比,力拓的资产的确有了天壤之别。在去年2月中铝联合美国铝业140亿美元“突袭”力拓时,中铝付出的代价是每股约60英镑,而一年后再次出手时,力拓的股价已经最低下滑到15英镑。

  “外界都说中国企业现在走出去收购矿产资源,是为了夺回定价权,实际上,这些企业走出去更看重的是掌握稳定的资源,毕竟价格最终是由市场供应和需求决定。”中钢集团一位高层告诉,虽然目前矿业市场哀鸿遍野,但从长远看,中国建设所需要的矿产资源仍是短缺的。

  这也是华菱钢铁巨资参股澳大利亚第四大矿石企业的主要原因。华菱钢铁的上市公司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汪俊告诉本报记者,在投资FMG的同时,华菱还与FMG签订了新的矿石供应合同,FMG每年将保证华菱1000万吨的铁矿石供应,而今年,华菱预计要进口铁矿石1100万吨,以后还会增加。

  为了获得稳定的战略资源,中国企业的出价也是很“大方”。力拓CEO艾博年就曾透露,在与中铝达成协议前,必和必拓也曾与其就其中一项资产Escondida铜业务的股权收购进行接触,但中铝公司开出的收购条件最令人满意。

  政策银行扶持

  随着大宗商品从去年上半年的高位像过山车一样地跌入低谷,国家对企业“走出去”掌握更多海外矿产资源的支持力度也已经越发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中铝首次入股力拓,还是五矿全资收购OZ资源公司,都得到了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两大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一位国有矿业企业的高层告诉记者,这些银行为国有企业走出去提供的贷款利率“非常优惠”,“肯定低于中铝投资力拓可转债所获得的9%的投资收益。”这也使国有企业走出去降低了投资风险。

  对国有企业提供的支持并不仅仅是政策性银行。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早在去年年底,国家就曾对中钢集团、五矿集团等国有矿业企业走出去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总共向这些企业注入了约30亿元的资金,每家企业获得的资金都有几个亿。

  另据记者了解,中钢集团还在联合中国保监会、国资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共同进行《保险资金全球配置与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研究》的课题研究,希望探索利用保险资金进行海外资源的开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协委员昨天更是对记者建议,国家应该将大量的外汇储备用于资源投资,“用外汇换资源”,比如凡是在国外开发资源的企业,对其中外汇储备进行注入;或者将国家外汇储备注入各级国有公司,再由国有公司投资入股国外矿;以及利用外汇储备,通过贷款的方式支持部分企业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