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简称“央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划分,国有企业分为中央企业(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 定义 广义的中央企业包括三类: 一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从经济作用上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如军工、电信;提供自然垄断产品的,如石油;提供竞争性产品的,如一般工业、建筑、贸易。 二是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理的企业,属于金融行业, 如国有五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三是由国务院其他部门或群众团体管理的企业,属于烟草、黄金、铁路客货运、港口、机场、广播、电视、文化、出版等行业。 狭义的中央企业: 通常指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企业。相对于其他一些国家来讲,中国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范围是比较窄的。 特别指出,在我国除了广义和狭义定义的中央企业外,对于个别中央企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较为特殊,这些中央企业归国务院直属管理,企业属于正部级。 历史沿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经营惨淡,2/3以上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国企改革,对当时的政府来说,是“最为难啃的骨头”。从1997年开始,为了实现国企三年脱困,国家除了要求在国企领域本身进行改革外,还出台了多项配套措施来剥离国企的负担。为了拯救国有企业,包括国家的注资、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债转股、中央储备金、贴息贷款,国家花了2万多个亿——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2006年,央企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这其中,利润超过一百亿元的央企有19家,另外有19家企业进入了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强,比2003年增加了10家。到2008年,在国有企业创造的利润当中,央企占到80%。 早在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国务院国资委所管理的央企数量是196家,经过重组,至2015年3月,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数量112家。加上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直接管理的金融央企,一共为124家央企。截止至2015年12月12日,国委会发布的央企名录共有106家。 中央企业效益好转主要归功于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中央企业1998-2008年大幅度内部改革及外部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2008年,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的世界500强企业。 国务院国资委在信托网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120户中央企业资产总额2442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实现营业总收入167769.4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实现净利润85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在美国《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央企业有38家,比上年增加8家。 2010年 2010年02月02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包装总公司并入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29户调整为128户。 2010年03月15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合并重组。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28户调整为127户。 2010年04月12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整体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27户调整为126户。 2010年04月14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意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自2010年3月9日起更名为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原名称终止使用。 2010年5月26日,经报国务院批准,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实行联合重组。重组后,新设立鞍钢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对其履行出资人职责;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与攀钢集团有限公司均作为鞍钢集团公司的全资子企业,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26户调整为125户。 2010年8月5日,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整体并入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25户调整为123户。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整体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122户) 2010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同意,新组建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123户) 2010年12月23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整体并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122户) 2011年 2011年1月31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商企业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商企业集团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121户) 2011年5月25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华星集团公司划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华星集团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120户) 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国资委9月5日《关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重组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乐凯集团整体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119户) 2011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所属14个省(区、市)勘测设计企业、施工企业、修造企业重组,组建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所属15个省(区、市)勘测设计企业、施工企业、修造企业重组,组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117户) 2012年 2012年5月,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划入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印刷集团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116户) 2013年 2013年3月,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央企现数115) 2013年6月,由于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已经破产,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不再作为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央企现数114) 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通知》,中国二重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 。(央企现数113) 2014年 2014年11月26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国资委监管中央企业减至112家,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 2015年 2015年6月1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 2016年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部署与要求,2016年是国家央企改革的关键一年,多家央企重组进入了加速推进阶段。 2016年7月11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监管企业。 2016年3月2日,上级机关宣布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航发”)董事长、党组书记、总经理以及党组副书记的任命,中国航发组建进入实质性阶段。 新成立的中国航发将成为中航动控、中航动力、成发科技的实际控制人。2016年5月31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在北京市完成工商注册,标志着该公司已正式成立。 2016年7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新组建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列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名单,排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之后。 2016年7月15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纺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中纺集团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2016年8月26日,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在京召开重组大会,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 2016年9月22日,经报国务院批准,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 2016年11月23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整体并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2016年12月1日,国资委宣布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和珠海振戎公司实施重组,珠海振戎将整体并入南光集团,成为南光集团在内地的子公司。 2017年 2017年8月21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中国工艺(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与中国工艺(集团)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2017年8月28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资产状况 1月17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总会计师沈莹介绍2017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2017年98家央企利润首次突破了1.4万亿大关,增长15.2%。 2017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4230.8亿元,首次突破1.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874亿元,同比增长15.2%,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为五年来最好水平。98家中央企业中,49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10%,26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20%,利润总额过百亿的中央企业达到41家。 目前,98家央企资产总额已达到54.5万亿元,净资产总额18.4万亿元,资产总额超过千亿的企业有65家。 营业收入全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17年中央企业加强市场研判,紧抓市场机遇,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注重发挥品牌管理优势,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布局,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经营持续向好。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年各季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长基础更加巩固。98家中央企业中,收入增幅超过10%的有46家,超过20%的有19家。工业企业表现突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7%,工业企业的增收额占中央企业贡献达75%。 央企现状 一、营业收入全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2017年中央企业加强市场研判,紧抓市场机遇,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注重发挥品牌管理优势,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布局,着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经营持续向好。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年各季度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长基础更加巩固。98家中央企业中,收入增幅超过10%的有46家,超过20%的有19家。工业企业表现突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7%,工业企业的增收额占中央企业贡献达75%。 二、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 中央企业坚持聚焦主业、深耕主业,深化瘦身健体、着力提质增效,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14230.8亿元,首次突破1.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874亿元,同比增长15.2%,经济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为五年来最好水平。98家中央企业中,49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10%,26家企业效益增幅超过20%,利润总额过百亿的中央企业达到41家。石油石化、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打了“翻身仗”,为整体效益增长奠定了基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效益稳步增长,对中央企业整体效益贡献超过40%;10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企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全年效益同比增长31%。 三、重点行业稳产稳销。 中央企业煤电油运产销量稳步增长,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保障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原煤产量同比增长8%,商品煤销量同比增长12%;电力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8.5%,售电量同比增长7.4%;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1%,成品油销量同比增长3.1%;钢材产量同比增长9.8%,销量同比增长6.4%;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同比增长9.2%,水运总周转量同比增长5.4%。 四、运营质量稳步提升。 经营实力进一步增强,2017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4.5万亿元,净资产总额18.4万亿元,资产总额超过千亿的企业有65家。成本费用得到有力管控,持续开展“成本管控、效益否决”专项行动,2017年中央企业成本费用总额增速低于收入增速0.4个百分点,其中三项费用支出同比增长7.7%,低于同期收入增幅5.6个百分点。资产周转效率进一步提高,“两金”压降力度加大,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同比分别提高0.5次和0.2次,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入同比增长4.8%。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持续加大去产能力度,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17年,中央企业共化解钢铁过剩产能595万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2703万吨,主动淘汰、停建、缓建煤电项目51个,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整合煤炭产能1亿吨。一企一策“处僵治困”,减亏增盈效果明显。已累计完成超过1200多户“处僵治困”任务,其中约有400户实现市场出清。扎实推进重组整合。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户数调整至98家;近年来累计减少法人户数8390户,减少比例达16.1%,仅管理费用一项就节约135亿元。多措并举降杠杆减负债。2017年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6.3%,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62家企业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40家企业资产负债率降幅超过1个百分点。 六、税收与社会贡献进一步提高。 全年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金2.2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41家中央企业上缴税金增速超过10%。中央电信企业坚决执行“提速降费”,石油石化企业和电力企业认真执行有关产品价格下调政策,有效降低全社会运行成本约2000亿元。带头推进节能减排,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幅超过国家“十三五”项目进度要求。带头参与扶贫攻坚,通过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和建立产业基金等方式,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近200亿元。 名录(最新最全) 截至2018年3月,央企现有97家,序号和名称如下: 备注: 1、序号1-49的49家中央企业为中管(副部级)央企,领导班子由国资委企干一局管理(其中企业正职由中组部任命) 2、序号50-97的48家中央企业为司局级央企,领导班子由国资委企干二局管理。 序号企业(集团)名称 1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4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5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6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7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8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9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0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14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15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16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17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18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19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21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23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24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25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26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27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28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29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30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31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32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33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34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35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36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37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38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39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9] 40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41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42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43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44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45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46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47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48中国旅游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49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50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51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52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53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54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5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56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 57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58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59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60中国盐业有限公司 61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62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63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64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65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有限公司 66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67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68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 69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70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 71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72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73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74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75中国中丝集团有限公司 76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 77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78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 79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 80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81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82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83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84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 85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 86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87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88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89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90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91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92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93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 94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光集团有限公司] 95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 96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有限公司 97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