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因为政策方面的原因,独角兽只能一只只地走向境外、特别是国外,继而引起国内投资者的质疑和不满的话,国务院办公厅此前转发的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已经为独角兽企业进入A股市场打开了大门。也就是说,真正的独角兽企业,将不再需要受到此前政策的限制,而只要满足独角兽企业的条件就能进入A股。 独角兽认定须定性与定量 我们注意到,上述意见对独角兽企业的认定,不仅有数量方面的标准,也有质量方面的要求,可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定性来看,参与独角兽试点的企业必须是符合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且达到相当规模的创新企业。如果不属于这些领域,也不掌握着核心技术和符合国家战略的企业,纵然看似很象“独角兽”,也不能按照“独角兽”企业的标准优先上市。 从定量来看,对试点企业则划出了规模门槛:其中,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红筹企业,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创新企业(包括红筹企业和境内注册企业),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且估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或者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要求,无疑让市场普遍担忧的、可能会给市场带来毒素的企业被排除在了外面,纵然是“独角”,也未必能成为市场之“兽”,而必须满足了相关条件和要求之后,才能以“独角兽”的身份出现在市场,出现在投资者面前。自然,要想滥竽充数、蒙混过关,也就不大可能了。 成长股可能面临估值压力 由于独角兽企业普遍在估值上要低于国内很多企业,且大多规模很大,市场影响力明显。所以,独角兽企业的出现,必然会对A股市场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从短期来看,会引发一场对独角兽企业的炒作之风。由于A股市场是一个散户市,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所以,面对独角兽企业即将进入市场,围绕独角兽概念的炒作也一定会十分热闹。事实也证明,自富士康获得A股“绿卡”的消息出现后,股市就立即掀起了一场炒作独角兽概念之风,以至于很多不是独角兽概念的股票,也被投资和投机者拿来炒作,迫使监管机构不得不对相关概念进行监管和提示。而随着有关鼓励独角兽企业在A股上市的文件下发后,围绕独角兽概念的炒作会更加激烈,短期内独角兽之热不会退去。 从中期看,成长股有可能面临估值方面的压力。由于文件明确规定,独角兽企业必须符合国家创新政策,符合创新要求。因此,在给成长股带来利好的同时,也会因为炒作过度而带来估值压力。一些成长股在独角兽概念的作用下,已经出现了估值过高的现象。很多投资者手持的成长股,有可能成为一颗炸弹,且威力极大。所以,如何降低对独角兽概念的炒作,冷静对待独角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从长期看,价值投资的理念将会逐步确立。关注独角兽概念,关注创新型企业,这是A股市场出现的最大变化。因为,长期以来,A股市场的投资,更多的是以投机和炒作面目出现的。因此,投资者对概念的认识和追求要远多于对价值的认知。所以,大量蓝筹股都出现了估值偏低,有的则是严重偏低的现象。所以,当独角兽概念被炒作后,这种现象已有了很大改观。即便炒作有点过度,总比炒作垃圾股有意义。一旦投资者确立了价值投资理念,对经济转型的作用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独角兽可能会加速市场分化 虽然说独角兽有比较明确的认定和界定,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但是,一旦进入A股市场的独角兽企业多了,对A股市场环境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前面分析到的三个方面的影响,只是宏观层面的问题。就市场而言,独角兽企业的全面进入,有可能会加速市场的分化,带来市场格局的改变。 改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新进入市场的独角兽,会成为投资的热点,资金纷纷涌入这些企业,从而带来这些企业估值的迅速提升,成为更大的独角兽。独角兽手中的资本雄厚了,又会带来更大范围、更大力度的并购,一些本可以成为独角兽的企业,有可能在这样的兼并中变成独角兽企业的标的物;二是具有高成长能力的企业,也会在独角兽企业进入A股的东风下,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从而出现估值偏离实际的现象。如何防止高成长股被爆炒、恶炒现象的发生,避免高成长企业受到投资者的伤害,也是监管层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三是估值原本就已经偏离轨道的假成长股、虚成长股,有可能面临一次灾难。因为,有了独角兽企业和高成长股的伴随,那些原本就是被用来炒作的企业,当然只能慢慢淡出视野,成为被抛弃的对象,从而形成市场的严重分化。只是,这样的分化对股市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 总之,独角兽企业进入A股,是会影响和改变股市生态的。从总体上讲,积极作用要大于负面影响。如何减少负面影响、扩大积极作用,是管理层必须认真考虑和面对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