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济好转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但政策性调整使得商品市场上涨势头减弱。今年天胶市场仍处于供需偏紧的格局中,这将支撑长期牛市行情,但中期受到政策调整以及高库存、新胶面市、汽车轮胎业产能过剩等问题影响而面临调整。 货币政策收紧,商品受压 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在2010年经济逐渐好转的背景下正逐渐退出,澳央行率先加息、中国今年年初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美国调高贴现率等政策都显示各国纷纷开始逐步紧缩货币政策,货币紧缩料将成为今年市场的主旋律。 美国商务部2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四季度美国GDP折合成年率增长5.9%,为2003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快增速,经济数据呈现转好势头,加之贴现率上调(美联储理事会周四决定将贴现率从0.50%上调至0.75%,从2月19日起正式生效,这是美联储三年多以来首次上调贴现率),加息预期使得美元再度受到追捧而走强。以美元为标的的大宗商品必将再度受压,金属市场、原油市场纷纷呈现上涨乏力势头,天胶市场虽然有长期供应减少的基本面支撑,但中期仍面临调整压力。 中国方面,一个月的时间内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显示了政府调控的决心。流动性减弱必将制约商品价格的上涨,天胶同样难以独善其身。 供应问题长期利多,中期利空 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悲观经济预期下,东南亚天胶主产国通过砍伐老胶树、减产等政策维护天胶价格。而2009年第四季度的恶劣天气又使得割胶受阻,种种不利因素导致2009年天胶供应减少。全球天然橡胶(资讯,行情)生产国协会 (ANRPC)发布的预测显示,2009年11月,罕见的大雨严重影响了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印度的橡胶生产及市场供应,预计2009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至少减少5.1%。 虽然当前胶价增加了胶农的种植及生产积极性,而2005—2009年也种植了部分新的胶树,由此市场对整体减产幅度表示怀疑,但相对于橡胶树7—8年的生长周期来看,2010—2011两年内整体天胶产量难有明显改善。 进口方面,2010年1月,中国进口天然橡胶(包括胶乳)17万吨,环比减少5%,表面来看进口幅度减弱,但联系上期所天胶库存来看,1月15日与22日两个交易周,国内库存一度达到15万吨之多,从而导致消化库存成为当前市场的主要任务(1月底开始上期所天胶库存逐渐减少至12万吨附近),进口减少是必然的。综合来看,国内供应仍然充足甚至过剩,而中国进入3月份,新的割胶期即将开始,新胶供应逐渐增加,库存压力显现,因此,整体高库存水平将限制天胶中期走势。 需求旺盛但产能过剩,压力显现 危机下的救市政策极大地刺激了2009年国内汽车领域的消费。下调天胶进口关税、“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免、扶持环保汽车的生产和研发等众多利好政策的出台,使得国内汽车行业得以井喷式发展。2009年全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实现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汽车行业的发展带动了轮胎消费,去年1—11月,国内轮胎累计产量5.97亿条,同比增长15.6%,拉动了天胶市场的需求。 但看似一片光明的市场存在着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产能过剩。以美国“特保案”为首的多国开始针对中国橡胶制品反倾销调查,国内出口受到严重损伤,尤其以轮胎行业为甚。去年1—11月,我国对美国和欧盟分别出口轮胎6163万条和4995万条,同比分别下降15.7%和4.9%,两者合计占我国轮胎出口总量的41.3%。自去年9月输美轮胎特保案以来,10月、11月我国对美轮胎出口量明显缩小,同比降幅分别为37.5%和35.5%。在贸易形势整体回暖的情况下,轮胎出口不增反降,“特保案”带来的打击不言而喻,出口难的问题直接导致轮胎行业产能过剩。汽车行业虽然产销旺盛,但由去年11月份开始转为供大于求,并有扩大之势,后期仍将制约国内天胶需求。 合成胶方面,合成胶替代优势导致天胶需求受损。2009年10月份以来合成胶与天然橡胶价差开始扩大,齐鲁化工顺丁胶主流报价较上海现货胶SCR5价格平均便宜3540元/吨,最高一度达到4900元/吨。目前合成胶与天然橡胶价差已经脱离合理区间,替代关系导致天胶的需求受到影响,从而限制了天胶的消费。 整体来看,汽车轮胎行业的火热仍然难以改变产能过剩的整体局面,加之合成胶与天然胶的不合理价差导致天胶需求受限,中期来看汽车轮胎的消费能否持续增长是维持天胶价格的主要因素,产能过剩问题对胶价带来的压力较大。 综上所述:从橡胶基本面看,天胶的供应仍维持偏紧格局,进而支撑长期牛市。但今年宏观政策有望逐渐收紧,而天胶市场高库存及汽车轮胎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也都将逐步显现,胶价上涨步伐压力重重,中期调整也不可避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