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论(认知)就是纸上谈兵,没用”、“投资是实践性很强的事,不需要动理论(认知)”……很多人不喜欢谈理论(认知),认为实干不行者才退而求其次地“空谈”,在投资领域,持有这种论调者更是大有人在,最好是直接告诉他应该买什么股票、什么时候买。即便是在我们中巴社员群里,也时不时有人质疑或者困惑于认知对于投资来说究竟有无作用,以及有多大作用。所以,中巴觉得有必要暂时抛开数据、图表等“实”的东西,来谈一谈认知这个“虚”。
为什么会知易行难?
知易行难,大概算是但凡投资者都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来了,确实,投资就是这样“懂得很多道理,但依然做不好”的尴尬业,比如谁都知道投资说到底就是“低买高卖”,但实际情况是看到股票下跌,我们争分夺秒地卖出,看到股票上涨,又争先恐后地买入,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追高杀跌”;比如谁都知道投资的前提是确保本金不亏损,但是在高收益和虚假信息的诱惑下,往往又会抛弃这一底线,造成亏损……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很少有人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即便思考了,也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行”上,或者认为自己没有找到“知”和“行”的打通关节,很少有人思考问题可能出现在了“知”这一环节。
按字面意思理解,知就是知道、了解,如果从这个意思上讲,确实很容易造成“知易行难”,但中巴认为,如果将“知”理解为深刻到位的懂得和体会,就不会出现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情况。打一个比方,你同一个小孩讲“电是很危险的,不能碰”,小孩多半是不能就此乖乖听话地远离电的,但如果他有了触电的经历,则以后基本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了。究其原因,就在于大人说教灌输给他的认知,远不如亲身实践带来的认知强烈,所以才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古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知易行难只是一种表现,其实质是你并没有“知”,或者“知”得够彻底、够到位。
具体到投资上,无非是要建立对投资者、公司、市场三者及其关系的正确认知。有人可能要说了,如果对于其认知都需要像“小孩触电”一样经过惨痛的教训才能够得到,那代价也太大了,有没有更好的途径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
按照芒格的说法,从他人的成功和失败中学得经验、汲取教训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当然,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前辈、大V们提供的认知,并将之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导,需要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求投资者抱着谦逊好学的态度,认真钻研,去探寻他人成功或失败背后的逻辑,找出规律和共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投资。比如,现在很多人不能深刻理解价投鼻祖格雷厄姆为何将安全边际和不亏损本金奉为投资的金科玉律,但只要你去研究下他的生平,尤其是他大起大落戏剧色彩浓厚的投资经历,就不难理解这是格雷厄姆在经历了惨痛失败后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但人是有同理心的,这种同理心足以让人不用身临其境也能感知到当事人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并在今后的投资活动中引以为戒,避免踩雷。
其次,虽然我们强调认知的重要性,但并不表示可以忽略实践的作用,需知正确的认知正是来源于实践中,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尤其对于投资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事情来说,亲身从事投资活动不可缺少。学习前辈先人的经验固然可以让你从一开始就走上正道,避免跑偏,但实际的参与却是检验认知的唯一标准,毕竟前人的经验只是其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而来自于自我的认知又难免出错,唯有自己参与投资,才能佐证其适用与否。需知正确与适用是两回事,我们既不能忽视正确认知的重要性而陷入一味蛮干的状态,也不能忽视实践的可靠性而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淖。正确且经得起实践考验的认知,我们要有信心地坚持;当认知与实践有出入时,则应当理性思考问题出在了哪里,是认知出现错误或者已不适用于当下,还是实践出现来了偏差。
认知的四个阶段
一个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将人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低级、最原始的状态,人在这一阶段,想当然地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对自己、社会和世界缺乏敬畏与谦逊之心。
知道自己不知道则比第一阶段稍有升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认知盲区。
知道自己知道则是对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物有较为深刻的认知,能抓住事物本质。
不知道自己知道是认知的最高境界,这不是说自己已经达到了无所不知的状态,而是说人应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随时准备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认知偏差。
与此类似的,哲学大师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基于人的不同认知水平来划分的。
“不知道自己知道”和“天地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好在那也只是对圣人先贤的要求,对于一般人来说,只要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和“自然境界”,达不到“不知道自己知道”和“天地境界”也足以过好人生。比如在投资里,做到“知道自己不知道”和“知道自己知道”就足以构建巴菲特强调的能力圈,当然这并不是说实现这一点就很容易,但普通人通过努力仍可以做到。
最高的境界是知行合一
认知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谁先谁后、谁重要谁次要的问题。明朝心学家王阳明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巴菲特的投资经历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早期,他更倾向于向外界传达他的投资方法,比如如何挑选好公司、如何给一家公司估值等,各种数据、报表信手拈来,如数家珍。随着投资经验与人生阅历的增长,巴菲特越来越倾向于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思想,阐述自己对于投资者、市场与公司的认知,而逐渐弱化具体的操作手法、财务指标的分析等实操层面,其搭档芒格则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对认知有着前瞻性的洞察,强调投资者心性、品格与思维方式的培养,比如建立格栅思维,说到底都是一种认知方式的培养。
如果我们跳出投资,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武侠小说里,张三丰教张无忌练自创的太极剑时,要求后者逐渐忘记具体招式。独孤九剑的玄铁重剑上,八个字就总结了一生的武学精髓: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现实生活里,一些领域的专家、大V,最后也往往走向返璞归真、忽略奇巧淫技的臻境。
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实践、技巧只是过程和手段,是动态和表象,认知才是更深层次的本质与规律。一个人成为某个领域的终极大咖,必然是群体中最接近该领域的本质与规律的。有了这种实力,才能有底气忽视具体的操作与技艺。
唯有认知,才能指导实践走得正确和持久,唯有实践,才能验证和强化认知。到了最后,认知与实践应当归于一统,和谐共生于投资者的整个投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