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和期货作为衍生品中最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总会被投资者拿来对比。那么它们的具体差异在哪里呢?本文将从市场交易概况以及工具运用的差异两方面入手,对期权和期货的进行直观的比较。 从全球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来对比期货和期权的活跃度,可以发现近5年以来期货成交量均略高于期权成交量;不过总体上两者相差有限,根据2017年FIA的数据统计,全球交易所期货成交量约为148亿,期权成交量则为103亿,两者都是主要的衍生品投资工具。 图为全球交易所期货VS期权交易量对比 进一步来看期货和期权交易的资产类别偏好,则可以发现:全球期货交易中主要以商品期货为主;在期权交易中,权益类的期权产品则占到了主导地位。从2016年全球交易所的数据来看:全球158亿的期货交易量中,权益类交易量占比仅24.5%;而在全球93亿的期权交易量中,权益类期权的交易量达到了其中的77.8亿,占比高达83.4%,反映了场内期权交易中,权益类产品更受欢迎。此外,根据统计,场内交易的权益类期货期权产品中,指数类产品相比个股类产品的市场需求更高。 表为2016年FIA统计全球交易所期货期权权益类成交量 在对期权和期货市场概况有所了解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期货和期权作为风险对冲工具的不同之处。概括来说,可以将差异分为三类:是否具有选择权、收益结构差异、保证金差异。 以持有50ETF为例,来对比运用期货和期权进行风险对冲的核心差异。假设在2018年4月2日,投资者持有50ETF,此时50ETF的价格为2.702人民币。但是投资者认为在未来的1个月时间内50ETF有下跌的可能,因此希望通过衍生品工具对现货持仓进行对冲。此时,投资者有两个选择,分别用IH股指期货和50ETF期权进行对冲,即投资者既可以通过开仓IH股指期货空单锁定50ETF下跌风险,也可以通过买入50ETF认沽期权对冲下跌风险。其中,1手IH期货合约市值近似等于300000份50ETF,1张50ETF期权合约对应10000份ETF。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为了简化计算,我们全部以每股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将IH的点数除以1000,大致折算为对应的每股50ETF的价格。当N个交易日之后,若50ETF价格下跌到2.5元每股时,投资者持有的现货50ETF将面临每股0.202元的损失。 情形一:如果投资者在期初开仓IH股指期货空单对冲下跌风险,在假设无基差变动的背景下,期货价格下跌至2.491,期货端反而能获得0.202元的收益。那么50ETF和期货的资产组合的整体盈亏将为0元,即完全对冲了个股下跌的风险。 情形二:如果投资者在起初买入一个4月到期的平值认沽期权对冲下跌风险,在缴纳了每股0.0699元的权利金后,投资者就具有了在行权日选择行权的权利。当股价下跌至2.5元,小于2.7的行权价时,投资者行权,期权端行权的收益就可以抵消现货下跌的损失。不过考虑到买入期权需要支付权利金,因此利用买入认沽期权进行对冲的资产组合整体盈亏为每股-0.0699元,也就是权利金的金额。 表为下跌市中期货VS买入认沽期权(收益差异)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明确地了解两者的差异。 收益差异:从对冲后的组合收益来看,期权和期货有所不同,其差异主要源自收益结构的不同。在不考虑期货基差变动的情况下,如果利用期货进行对冲,无论现货标的价格如何变化,整个组合收益都将为0,也就是投资者在对下跌风险进行对冲的时候放弃了股票上涨时的收益。但是对于买入认沽期权来说,在50ETF下跌的时候尽管会损失一部分权利金,但也实现了对现货头寸的保护,且损失的权利金金额已确定;而在上涨时选择不行权就不会放弃现货端的上涨。其中,只要当股价的涨幅大于权利金的支出时,整个组合能获得盈利。 是否有选择权:简单概括,期权具有选择权,而期货没有。上面的例子中,在行权日现货价格出现下跌时,无论是通过买入认沽期权并行权,还是建立期货空单都能达到对冲的效果。而若在上涨的情形下,期权的买方则可以选择不行权来获得个股上涨的收益,相比而言,期货由于必须履约,实际上是放弃了现货上涨的收益。需要注意的是,期权的买方需通过支付权利金来获得这个权利,而期货则不需要。 保证金差异:从保证金的收取来看,期货交易中交易双方都需要缴纳保证金,而期权则仅对期权卖方收取保证金,买方则不需要。在上面的例子中,在建立IH空单时按照交易所规定投资者需要按15%的比例缴纳保证金,而认沽期权的买方则并无保证金的支出。此外,从杠杆率来看,期权的杠杆率一般更高,因此在实际交易中也需要对风险进行更为严格的管理。 责任编辑:唐正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