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大盘下跌3.78%,上证综指跌至2907.82点,创业板指跌幅高达5.76%,中证500下跌6.24%。沪深两市共有1086支个股跌停。 A股这种涨的快、跌的更快的风格让人又爱又恨,涨的时候啤酒烤肉,跌起来就只能关灯吃面了。 面临新一轮大盘下跌,不妨回顾一下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股灾,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2010年股灾 调控政策出台,市场假摔 2010年是房地产调控元年,不仅政策频出,而且力度空前。2010年4月17日,“国十条”出台,市场风险偏好急剧下降,2010年2季度,股市出现一波调整,上证综指从3165点跌至2319点。 背后的原因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得市场预期投资将会下行,中游去库存导致周期股出现暴跌。 具体来说,面对严厉的调整措施,市场普遍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会出现快速下滑,于是中游行业的贸易商提前去库存,工业品价格出现调整,带动周期股的股价下跌。以钢铁股为例,2010年2季度钢材价格跌幅为12%(参见图1),而钢铁股指数跌幅达到31%。 然而,事实是:房地产投资没有出现下行,市场快速反弹。2010年3月,房地产投资增速为35.1%,到2010年6月,房地产投资增速不仅没有下行,反而上行至38.1%。 于是,市场的悲观预期在2010年3季度得到修复,周期股出现反弹。背后的原因是,房地产开发商经历了2009年的销售爆发,资金面并不紧张,另外房地产销售增速回落较为缓慢,2010年6月销售面积仍有15%的增速。 2011年熊市 抗击通胀,货币紧缩 2011年是股市惨烈熊市的开端,上证综指从2011年4月开始下跌,中间只有6月和10月出现了短暂的反弹。 背后的原因是2011年上半年通胀持续上行,央行保持紧缩的货币政策基调。 具体来说,2011年上半年,央行共上调了6次准备金率,基本保持每月上调一次的节奏。但到2011年年中,市场对通胀见顶的预期变得强烈,紧缩周期进入尾声的判断支撑股市在6月出现了短暂的反弹。 然而,2011年7月通胀创出新高,CPI同比达到6.45%的高位(参见图2),已在当年6月提升过准备金率的央行,在7月又进行最后一次加息,粉碎了多头的幻想。 直到2011年10月,随着通胀持续走低,市场开始预期政策会出现放松,股市再次小幅反弹。 2012年熊市 经济持续下行,抱团消费股 2012年股市继续下跌,但与2011年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股市杀估值不同,2012年的核心矛盾是经济走势与业绩增速。 2012年经济持续走弱,消费抱团与年底补跌是当年的核心。 从GDP同比增速看,2012年直到3季度,经济走势才略有企稳,GDP同比达到最低的7.5%,4季度反弹至8.1%。随着经济持续走弱,投资者开始在业绩稳定的消费股上抱团,白酒指数从2012年年初持续上涨至2012年10月,涨幅达22%(参见图3)。 但消费股只是典型的后周期,不是没周期,2012年底消费股经历了惨烈的补跌,部分白酒个股在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期间,跌幅高达30%,众多抱团消费股的基金净值一夜回到2012年年初水平。全年来看,年初的春季躁动和年底的蓝筹归来贡献了两次吃饭行情。 2013年股灾 6月钱荒引发的市场惨案 2013年开始,成长股走出独立行情,创业板指数一枝独秀。 直到2013年6月钱荒来袭,股市经历快速跳水。 具体来说,2013年6月发生钱荒,资金面异常紧张,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达到12%(参见图4)。 钱荒导致股市出现了快速调整,上证综指从5月30日的2334跌至6月25日的1849,跌幅高达20%。但回过头来看,钱荒并未影响创业板的独立行情,短暂调整后创业板指数就创出新高水平。 2013年之后,最引人注目的股灾当属2015年6月、8月和2016年1月发生的三轮股灾。相信大家记忆犹新,在此就不再揭大家的伤疤了。值得注意的是,股灾3.0之后,投资者风险偏好急剧下降,大家开始抱团低估值蓝筹股,成长股一跌再跌。 股灾启示录 不要轻言政策顶或经济底 那么,回顾历次股灾,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呢? 一是不要轻言政策的顶部或者经济的底部。韭菜之所以成为韭菜,就是总想展现自己聪明的一面,妄图抓住政策顶部或者经济底部带来的左侧机会,比如在2011年年中预测紧缩货币政策即将到顶,或者在2012年初预测经济增速即将到底。所以,安心等待右侧机会,让自己活下去最重要。 二是政策会带来短期噪音,但不会影响趋势。一旦市场形成趋势,即使出台政策,也很难影响市场的走势。比如2012年2月央行降准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春季躁动市场反弹的力度,但随后市场继续下跌。再比如2013年6月钱荒只是使得创业板短暂调整,并没有使得创业板牛市拐头。 三是抱团品种早晚会补跌,不要心存侥幸。2012年抱团消费股短期看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应对熊市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低仓位,这意味着所有的强势股早晚都会出现补跌。 责任编辑:李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